宋百慧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 山东 青岛 266100)
【摘要】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焦点,政府和市场在经济发展中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纵观西方国家及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二者缺一不可。目前,我国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还存在较大问题,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使得房地产及食品安全等领域还存在较大问题。因此需要国家积极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干预经济的过程中逐步放开市场,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关键词】政府 市场 房地产 食品安全
政府和市场作为调节經济的两种手段,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中外各专家学者一直在研究这两者的关系,企图找到一种最恰当的模式,以促进经济更好地发展为人类谋取最大福利。目前,在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中国,以政府为主导的市场环境下出现了各种问题,如何权衡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西方国家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历史回顾
长期以来人们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各种讨论中存在着两种基本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把政府和市场看作是对立的两个领域来分析,称之为“与市场相排斥的政府”;第二种观点则肯定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称之为“市场外的政府”。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 而政府和市场恰恰是人类社会中的政治组织方式和经济组织方式, 两者是有机联系的融合体。
(一)政府和市场的互斥关系
(1)完全自由放任的守夜型政府。20世纪30年代前,西方国家大都处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期。这一时期市场分散、规模不大,人们认为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最佳制度安排。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他在1776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假设人都是理性的,在经济活动中都会做出利己行为,而这种利己性恰恰能使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他主张完全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认为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管的越少越好,只要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政府扮演好“守夜人”的角色制定好相关的制度法规,就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但是随着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爆发,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已完全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危机显示了市场的局限性,市场失灵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单靠市场调节已经不能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如公共产品的供给、悬殊的收入差距、严重的两极分化等,这使人们意识到只要市场不要政府,把两者看成互斥的关系是有失偏颇的,于是政府干预下的市场经济理论随之出现。
(2)政府积极干预的干预型政府。随着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出现,西方国家逐渐放弃了完全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开始重视政府的作用,认为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应该发挥积极作用,加强政府干预。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凯恩斯,他主张国家直接干预经济,还论证了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提出了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干预经济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国家放弃了完全依靠市场发展经济的模式,政府转变为几乎完全干预经济的干预性政府。
这种只强调政府作用忽视市场规律,再次把政府和市场对立起来的极端做法,使得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再次出现严重问题。高失业、高通胀并存的“滞涨”现象,暴露了政府完全干预经济的行为存在严重问题,至此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探讨进入一个新阶段。
(二)政府和市场的互补关系
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使人们认识到要寻找新理论来调节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由此制度学派的一些思想日益展现出重要性。制度学派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基本上不赞成当时处于正统地位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他们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调节,以克服市场由于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所带来的问题。他们认为市场经济本身具有缺陷,这就需要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适当干预。制度学派的创始人-科斯认为, 政府干预的适当范围就是政府干预活动的交易费用必须低于市场活动的交易费用, 否则就会导致经济运行的低效率和无效率,所以政府不能过多地干预经济。这一时期西方国家采取政府适度干预的政策,既不放任经济完全自由发展也不把政府看作经济运行的完全干预者,使两者呈现互补关系,政府在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情况下,西方经济渐渐走出滞胀。
综上所述,前人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过无数探讨,最终找到了一种比较恰当的关系模式。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通过西方发达国家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可以看出政府适度干预经济,既发挥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又发挥政府的能动作用,以市场为主政府为辅,是当前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化
(一)计划经济时期
解放初期,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建立起来了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政府主导经济发展,全面干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这种政策对促进工业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状况的改善,这种政府完全调控经济、政治的模式日益显露出极大的弊端,经济发展缓慢、政府机构日益膨胀。接着国家开始新的探索,一些领导人提出放开政府的完全控制,允许市场机制在一定范围下发挥作用,使政府由全能型向有限型转变。其中陈云在中共八大中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体制受到大会好评,之后采取这一体制,市场明显活跃起来。但随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及文化大革命的出现,50年代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积极探索一度被搁置。
(二)市场经济时期
改革开放后,在新的国内国际情势下,我国开始进入市场经济时期。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两者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此后市场机制的作用日益重要,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改变日益凸显市场的重要性。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市场经济符合国情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为中国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前虽然国家日益重视市场的作用,通过政企分开、宏观调控等措施确定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合法地位,但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政府仍然在一些领域发挥着较强的干预作用,市场机制并不健全。这种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带来一些问题,如何调节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仍需不断探索。
三、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出现的问题
(一)房价居高不下
(1)房价居高及其带来的影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需求可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最终需求、自我实现。其中安全需求属于低级别的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住房需求则可划归为安全需求。只有一个层次的需求满足后,才会出现另一层的需要。如今房价一直居高不下,为挣钱、省钱买房人们会有意无意的抑制一些消费,高房价抑制了人们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同时消费也是构成国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被抑制继而会影响国民收入稳定持续增长。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消费构成了国民收入的绝大部分,而在我国消费所占比重偏低。如今国家提倡让国内需求带动经济发展,但高房价问题会继续抑制人们的消费,阻碍消费成为拉动国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
(2)房价居高的原因分析。我国房价一直居高不下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多需求必然要多。随着经济发展人们收入不断增加,对城市生活日益向往,同时对住房的需求日益增加。需求增多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推动房价的不断上涨。第二,住房需求的持续增加使开发商和投机商看到了商机,加剧了房产市场的投机行为,使房价持续上涨。第三,现行的土地拍卖制度规定出价最高者最终得到土地,开发商看到未来有利可赚,所以不惜喊出高价最终也抬高了房价。房地产业涉及几十个行业,可在很大程度上拉动国民收入的增加。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政府定会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持房地产业的发展,一旦让房价降到一定的程度,势必会影响其他行业的发展,进而严重影响国民收入的增加。所以政府对房价变化发挥着重大作用,而市场调节的作用则显得较为弱小。这种政府主导下的房产市场,会出现各种问题,长期来看会影响国民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1)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近几年我国食品产量和质量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食品质量仍存在很多问题。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初级食品源头污染。初级食品主要包括农畜水产品等,目前中国的农畜产品大都是分散经营,政府很难统一监管。农畜产品经营者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会使用一些违禁化肥、农药、兽药等。其次,工业废水污水废物的随意排放,在一定程度上污染水源、土地,加重农畜产品受污染的程度。第二,商品生产违规操作。一些食品加工生产者,无视食品生产法律法规,不严格遵守食品质量标准,滥用、超用食品添加剂,导致毒奶粉、毒豆芽、顏色馒头等多种问题食品的出现。第三,流通环节秩序混乱。食品进入流通领域后,一些食品的存储、运输方式不规范,还有一些零售商故意出售假冒伪劣、过期、三无食品,这无疑加剧了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2)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近几年发生的频率更是惊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食品生产者道德水平低,诚信及法律意识淡薄。一些食品生产企业明知在食品中添加一些物质会带来负面影响,但为了眼前利益还是去做,如三鹿毒奶粉、染色馒头、瘦肉精等问题食品,最终损害的不仅是消费者还有生产者本身。还有一些小作坊、小摊小贩,几乎不受政府监管,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也就更不可能遵守法律法规,生产的食品必然存在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失灵必然存在,一些问题也就没法通过市场机制自发得到调节。第二,消费者安全意识较淡薄。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事件的频频发生,大众对食品安全问题日益重视,但总体上对食品安全问题重视不够,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对一些食品安全知识知之甚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问题食品的存在。第三,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够,一些职能部门分工不明确办事效率低。市场失灵及食品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存在的问题需要政府解决,但政府往往是在出现问题后才显现出它的作用,然后随着问题逐渐淡化,监督和管理也逐渐放松。
(3)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食品安全问题既是市场失灵的结果也是政府失灵的结果。转型期的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市场力量则显得有些弱小。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既要遵循市场机制发挥市场本身具有的市场调节、信息引导、优胜劣汰等功能,更要发挥政府作用: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增加生产者违法成本,同时也可加大对诚信企业的奖励;加大对诚信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等的宣传,提高生产者的道德责任感。
四、如何权衡政府与市场关系
通过对西方国家及中国政府与市场关系发展的归纳,可以看出政府与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缺一不可,政府要适度干预,市场也要发挥自身功能,但政府和市场需在哪一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如何发挥作用,两者如何协调才能得到最大益处,仍是目前中国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重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建国以来,中国的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是发展经济的有效途径,与计划经济相比市场经济具有明显的优越性。首先,市场通过价格机制、竞争机制调节经济活动,使各经济主体通过市场竞争努力提高生产效率、科技水平,这种良性竞争促进各经济体共同进步,最终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这是计划经济所不具备的。其次,市场通过供求机制有效调节生产者的生产活动,使生产者依据市场需求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既满足消费者需要给消费者带来各种各样的物品,又使生产者获得可观的收益。而计划经济则遏制了人们的消费需求,阻碍经济发展。市场经济具备的优势,使我们看到必须重视发挥市场的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不是让政府发挥这一作用。
(二)合理定位政府的角色
市场存在着失灵的情况,这就需要政府适度发挥干预作用,为此政府应该:
(1)加大政府机构改革力度。在政府职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我国建立了庞大的政府机构, 政府职能部门的定位不清、职能交叉、低效运转已经成为当今条件下市场经济加快发展的严重障碍。当前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市场经济要求渐渐淡化政府在一些领域的干预管理,因此庞大的政府机构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的政府机构改革就是要把那些承担了本来不应该由政府承担的职能的机构和人员从行政体系中剥离出来,划清剩余部门的职责做到高效运转。在我国改革政府机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想实现改革目标,各级政府需有高度的牺牲精神和配合意识, 更要有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今后要大胆放开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充分发挥作用。
(2)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并不完善,各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房产市场,食品领域等均存在严重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但政府要采用间接管理方法,运用经济手段辅以行政、法律手段,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经济主体进行经济活动。凡是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政府就不要参与,这样政府才有精力去更有效的解决其他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
(3)提供公共产品和和准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具有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如国防,这类物品必须由国家提供而私人或市场则解决不了。准公共产品指的是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 兼具部分公共产品和部分私人产品性质的某类产品。对于准公共产品,应该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承担,但像教育、公园这种产品,若有市场提供则会出现短缺的情况,因为这类物品不会给市场主体带来多少利润,所以政府必须发挥作用弥补市场供给的不足。
总之,在市场经济下政府与市场缺一不可,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在目前情况下,由于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仍存在问题,造成了一些领域存在严重问题,这时如何發挥政府在市场失灵时“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发挥市场在政府失灵时“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如何找到两者的均衡点,使两者结合在一起发挥最大的效应,成为继续探索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郑传璋,赵荣.试析经济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J].太原大学学报,2011.
[2]庞明川.转轨经济中政府与市场关系中国范式的形成与演进——基于体制基础、制度变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阐释[J].财经问题研究,2013.
[3]凌华.市场与政府关系视角下的适度政府规模研究[J].老区建设,2010.
[4]胡钧.科学定位: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J].经济纵横,2014.
[5]乔新生.政府与市场是什么关系[J].学习月刊,2012.
[6]白永秀,王颂吉.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重构:政府与市场关系[J].改革,2013.
[7]李由.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应有性质与制度基础[J].人民论坛,2012.
[8]张佑林.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探析[J].北方经贸,2009.
[9]吴晗璐,曾宪瑛.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管制经济学分析[J].企业经济,2012.
[10] 蓝志勇,宋学增,吴蒙.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市场根源探析——基于转型期社会生产活动性质转变的视角[J].行政论坛,2013.
[11]洪群联.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审视与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J].中国流通经济,2011.
[12]李航.供求失衡扮演了时下房价高企的主要推手[N].证券日报,2014.
[13]崔馨予.谁涨了我的房价——论房价与地价、拍卖的关系及其居高原因和改革建议[J].商场现代化,2010.
[14]陈其林,韩晓婷.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定义、分类依据及其类别[J].经济学家,2010.
[15](美)查尔斯·沃尔夫.市场或政府—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