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成
摘 要: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在没有老师提前铺垫的情况下也能“聪明”起来,导学案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再加上由于生源的锐减,很多学校已步入或正在步入小班化时代,学生数量的减少,为分层教学、自主探究、个别指导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而这些也为导学案的实施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我们完全可以发挥导学案的威力,来提升小班化阅读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导学案;小班化;阅读教学
一、巧用导学案,让课前的自学“有章可循”
以往,我们让学生提前自学课文,只是笼统地提几点要求,这样学生在自学时无章可循,没有具体的目标指向,没有方法可依,这对自学能力还很欠缺的大多数小学生来说,有点勉为其难,他们的自学往往就只能停留在字、词、课文朗读等方面,而难以深入。在这样的浅层自学基础下,硬要学生在课堂中、在小组中去质疑、去个性化的解读文本、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是不现实的。学生只能“一时语塞”、“陷入迷茫”。如果我们能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设计出课前导学案,即“自学单”,通过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和二次编译,为学生自主学习给出清晰、有条理的路线图,将知识点有选择性地、有侧重地通过一个个服有启发的问题牵引出来,这样学生自学起来便可以做到有章可循,自学的效果当然也会截然不同。当然,自学单的设计更应遵循人性化原则,问题设置要有层次化、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兼顾各个层次学生的能力,任务设置也应分层化、要富有趣味性、游戏性,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快乐地参与其中,并有成就感。总之,要做到“四结合”,即,结合教材、结合课标、结合考纲、结合学情。
二、巧用导学案,让课中的讨论交流“有的放矢”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肯定会遇到不少困惑,或者对某些问题的理解不可避免的存在片面性,这就需在交流中来提升。如何才能做到师生、生生交流过程中的有的放矢呢?导学案可以帮我们达到。在小班化下,班级学生人数较少,老师可以有较充足的时间、精力去充分研读学生的自学单,然后,有针对性的设计出富有层次、尽量个性化的、能充分反映学生自学过程中生成的课中导学案,即“合学单”。借助合学单中老师的问题引导与方法提示,学生在讨论交流时会更有针对性、目的性,再加上这些探讨的问题都是建立在学生自学基础之上的,是在充分了解了学生的自学状况之下设计的,学生很容易产生有话想说的冲动,在合学时也更容易产生共鸣。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自学单,灵活的将学生进行编组,根据具体情况和教学需要进行“同质编组”或“异质编组”,这样更易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合学单也使老师的引导做到了心中有数、针对性更强。这样的合作探究、这样的讨论交流才真正有意义,才会高效。这样一来,学生的交流建立在了有基础、有方法、有动力之上,老师还会担心学生无话可说、人云亦云、不能切中要害、说不到点子上吗?
三、巧用导学案,让随堂检测真正“落到实处”
以往的随堂检测多是以师问生答、抽查的方式进行,覆盖面窄,不能真正检测到每个学生的掌握情况,检测往往难以真正落到实处,为此我们可以利用导学案中的“练习单”来帮忙。老师课前可以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拓展练习,通过让学生完成练习单的方式来检测学生对本课重难点及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设计时,由于班级学生较少,老师完全有条件可根据学生的学情有针对性的设計难易程度不同的练习题,尽量做到让每个学生跳起来都能摘到果子,一般情况下要求当堂完成,当堂反馈。反馈时,老师可灵活采用组内反馈和全班交流的形式,对一些基础的、较易的部分大胆地交给学习小组内部进行解决,对一些易错的、重点的知识点进行全班交流。这样,每个学生做的练习都能在交流时得到及时反馈,既提高了检测效率又使检测真正落到了实处,做到了当堂消化、当堂掌握,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四、巧用导学案,让反思为师生搭建课后交流的平台
导学案最后一部分是“反思单”,这种反思不仅仅指教师的课后反思,更重要的是借助反思单这一平台,可以有效引导、指导学生积极进行课后反思,包括自己这节课的收获与不足,不仅指学习内容,还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与人交流合作上、学习到的别人的长处等方面。老师也可利用小班化这一有利条件,认真去研读学生的反思单,甚至可以开展师生互动反思,这样的交流更有利于老师进行教学总结,有助于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
总之,由“四单”合一而成的导学案,在小班化有利条件下,更有操作性、更富有生命力,它让语文阅读教学更加灵动,使学生的自学有章可循,使课堂讨论有理可据 、“有的放矢”,也使当堂检测高效精准,真正能“落到实处”,更能使学生老师“互动反思”,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它可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四单”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互为基础,有利于实现分层教学,照顾到不同学生的需求,使他们都能产生成就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的激发课堂活力,从而提高小班化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李小君,房宏.“学案导学”教学法的实践与反思[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
[2]金辉.上海市小学实施小班教育的对策研究[J].上海教育研究,1998.
[3]吴永军.关于“导学案”的一些理性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11(20).
[4]刘庆生.“学案导学”教学法初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