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宇斌 王二丽 付达华
(1.漳州卫生职业学院护理系,福建 漳州 363000;2.漳州卫生职业学院教务处,福建 漳州 363000)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实施建议等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得更为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1]。作为教学体系的基石,课程标准的合理制定及科学、准确评价的重要性勿庸置疑。
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是就业性、大众性、产业性和社会性,其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担负着职业教育和培训任务,必须依托地方、行业和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人员。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单元-课程,其课程标准的有效性是职业教育目标达成的先决条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2]明确指出: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因此,课程标准的制订首先要求高职院校的老师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完成,还要求将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所要求的内容对接、教学实施过程与生产、工作过程对接[3]。与此同时,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其教育教学规律要求教学内容与考核内容相一致、理论考试与实践操作技能考试相结合。因此,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的制订需以“四对接”为主线,即“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工作过程、理论考试对接实践考核、教学内容对接考核内容”。作为对课程标准制订起着主要导向作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其评价指标、观测点、评价标准必须体现以“四对接”为核心。表1即为本研究团队研制的以“四对接”为核心的高职课程标准评价指标体系。
各高职院校自行研制的课程标准架构及其侧重的内涵各不相同[4],因此配套的评价体系也各不相同。本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共设计8个评价指标(一级指标)、16个观测点(二级指标)、21个评价内容(三级指标),对各评价内容有较为清晰、明确的打分等级要求描述和打分系数设定。
在16个观测点中,分值高于5分的观测点共9个,分别为职业岗位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5分)、课程目标分析(5分)、课程内容确定(5分)、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9分)、实训教学内容与要求(6分)、实训教学条件(5分)、课程考试大纲(10分)、课程实践教学大纲(15分)、实践技能考核项目标准(20分),共占总分值的75%。该指标体系与我院设计采用的课程标准编制模板共同体现了我院课程教学管理思路和标准要求,见图1。
该指标主要解决“职业岗位需要什么知识和技能,本课程能给该岗位提供些什么支持”的问题。教师授课前是否分析职业岗位需要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该门课程能提供些什么支持,是否明确它的前期课程有哪些、后续课程有哪些,行业资格标准是什么、课程结束后学生掌握的技能是否能与相应岗位相衔接,这些都关系到课程教学内容的确定,也是评价的主体。因此评价内容主要为:①课程性质分析及课程定位是否准确;②是否对本专业主要职业岗位(群)进行梳理;③是否根据有关岗位主要工作任务,确定本课程支持的职业能力目标(含知识、技能、职业态度目标等)。
该指标主要明确理论知识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与要求,明确该门课程应该“讲授到什么程度”,学生应该“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评价内容主要为①对各项目内容充分解析,教学要求明确,对知识、技能、职业态度目标有具体的描述,能支持课程目标;②明确知识点,重点突出、主次分明;③实训项目选择及安排是否支持学生获得职业技能;④实训教学要求明确。
该指标主要考察对课程教学的支持。教学资源首重教师,校企共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保证,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课程改革中起着重要作用。实训教学硬、软件条件支持对职业教育的成效也起着决定性作用,新技术、新媒体也对教学效果起着重要支持作用。因此评价内容主要为①课程教学团队组成是否合理;②实训教学软、硬件条件是否足以支持课程实训教学,实训教学项目是否按预期运转;③教材以及其他数字化课程资源能否对课程教学起重要的支撑作用。
表1 高职院校课程标准评价表
教学内容安排符合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1分) 好 一般 较差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9分)对各项目(章节)教学内容进行充分解析,教学要求明确,对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职业态度目标有清晰、具体的描述,能支撑课程目标(3分)教学要求明确,清晰明了,支撑作用明显教学要求不太清楚,或所选教学内容支撑作用不显著无课程内容和要求(15分)明确列出了各教学内容所对应的知识点,重点突出、主次分明(5分) 好 一般 较差实训项目的选择及教学安排合理,能支持学生获得职业技能。(3分)一般 较差实训项目选择得当,安排合理,能支持职业技能的获得实训教学内容与要求(6分)实训教学要求明确(如仪器设备的使用,技术手法的掌握,操作规程和标准等)(3分,可于《课程实践教学大纲》中体现)紧紧围绕于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基本体现职业能力目标与职业能力目标基本脱节师资要求(3分)课程教学团队(根据课程性质,校企共建或行企共建)人数组成、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教学内容分配合理,预期有较好的教学效果课程教学团队合理 一般 较差实训教学条件要求(5分)教学资源建设(12分实训场地及实训设备足以支持课程实训教学(以不超过30人标准班开展实训),实训项目全部开展,实训师资(含聘请的行企实训教师)水平较高,有实验员配合开展实训工作各方面均能满足 一般实训条件差,课程实训项目基本无法开展教材的编写与选用(1.5分)其他资源要求(4分)有工作任务驱动的工学结合教材(统编或自编)无工学结合教材,但有各大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可购买教材品种数量少,难以获取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2.5分):建设有题库、微课、视频、动画、在线课程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较好,资源较为丰富 一般 几乎未开展考核方式简介(2分)根据课程特点,建立了理论考核与技能操作考核、过程性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考核方式科学、合理、可行,与课程目标较为吻合,能有效检验学习成效考核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对学习成效的检验效果不理想无法检验学习成效课程考核(8分)考试规范与标准(4分)主要考察考试的规范性与标准性,主要考察两方面,一是是否建立《课程考试大纲》和《实践技能考核项目标准》,二是理论考核部分的《命题情况记录表》考试标准完整 有,但不完整 无考试形式(2分)是否教考分离(主要考察是否题库组卷或无纸化考试) 是 题库不完整,采用混合考试 否课程考试大 纲(10分)与考核方式配套的课程考试大纲(含理论考试大纲、实操考试大纲)主要考察《课程考试大纲》的具体内容与课程内容和要求的吻合度,特别是与知识点、技能要求的吻合度。建立了课程考试大纲,且与课程内容和要求高度吻合有,吻合度不高无课程实践教学大纲(15分)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围绕本课程的技能要求,《课程实践教学大纲》设计了可行的实训教学项目(如有适用的实训指导教材,可替代课程实践教学大纲)。课程实践教学大纲规范有,但不完整、规范 无实践技能考核项目标 准(20分)根据职业技能要求,设计了《实践技能考核项目及其标准》根据课程考核方式,与《课程实践教学大纲》配套,建立了针对各技能操作的考核项目和标准。建立的标准具体、可操作性强,并结合职业标准,能有效检验技能的掌握程度各项目均建立了标准,标准具体、可操作性强,检验效果预期较好未全部建立,或不够具体、或预期检验效果不理想无
该指标主要解决“教什么考什么”的问题,确保课程考试能达到检验课程教学效果的目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理论考试大纲和实践操作考试大纲,主要考察《课程考试大纲》的具体内容与课程内容和要求的吻合度,特别是与知识点、技能要求的吻合度。
该指标主要根据课程目标中对学生的技能要求,设定了实践技能考核项目,一般包括必考技能操作和选考技能操作。同时建立了针对各技能操作考核的评分标准,能有效解决实践技能操作考核打分随意性高、实践技能操作考核沦为“鸡肋”、“添头”的问题。评价内容主要为建立的评分标准能有效检验实践技能操作的掌握程度与职业标准的结合度,同时评分标准具体、可操作性强。
应该说,目前国内各高职院校自行制订的课程标准及其评价体系既有一定之规,又各有特色[5]。总结我院研制的课程标准评价指标体系,其主要特色有以下三点:
一是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性。该指标体系尽量系统设计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标准的评价,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考虑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以职业岗位标准和岗位工作内容为出发点,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同时在课程教学效果检验中理论考试与实践操作技能考核并重。第二方面,考虑到了课程教学及课程考核的系统性,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考试大纲和考核内容。
二是重视实践教学与考核评价。16个观测点中,有4个观测点是针对课程实践教学并进行规范的,即实训教学内容与要求(6分)、实训教学条件要求(5分)、课程实践教学大纲(15分)、实践技能考核项目标准(20分),总分值达46分,占比46%。除此之外还有部分观测点是对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技能教学共同进行规范的,如课程考试大纲。
三是实践技能考核项目标准的制订,这是该评价指标体系最大的特色,引导我院全面制订(修订)实践技能操作标准和实践技能考核项目标准。因课程特色各不相同,目前国内高职院校许多课程尚未建立实践技能考核项目标准,实践技能操作考核存在选择考核项目不规范、打分随意性高、实践操作技能考核沦为理论考试的“添头”、加分项的现象,实践技能操作考核逐渐沦为鸡肋,这与职业教育的宗旨是相背离的。参照行业企业的职业标准和技能要求,设计实践技能考核标准,使学生在体验就业角色代入感的同时有效检验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
各高职院校制订的课程标准建设规范及评价指标体系既有一定之规,又各有特色、各有不足。本研究团队研制的高职课程标准建设规范及评价指标体系最大特点是以“四对接”为核心,但在各评价内容的得分等级确定上略显粗糙、缺乏量化标准,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将着力细化该项。本指标体系的研制在引领我院课程标准建设、提升教学基本建设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推动着我院教育教学向高等职业教育标准化、规范化前行。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
[2]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Z].
[3] 陈晓琴.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探究[J].职教论坛,2011(14):16-18.
[4] 王淑文.高职课程标准的内涵、构架及实施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3):126-127.
[5] 解媚霞.高职教育课程标准之评价体系的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2010,12(4):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