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大类—专业方向—综合提升”海洋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2017-03-13 19:49陈省平韩墨香宁曦刘亚婷
科教导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课程体系

陈省平 韩墨香 宁曦 刘亚婷

摘 要 课程体系是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优化和建设的具体体现,是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本文以中山大学海洋科学专业为实证,分析课程体系目标与培养方案,探索课程结构优化与课程体系,探讨课程内容整合与课程建设,提出“学科大类—专业方向—综合提升”课程体系。

关键词 课程体系 培养方案 课程建设

Abstract Curriculum system is the key to the development of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s, training programs, Curriculum Optimization and construction. It is the key to ensur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This paper takes Zhongshan University marine science as an example, analysis of the curriculum and training program, curriculum structure and curriculum system, to explore the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content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put forward the "discipline and professional direction to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curriculum system.

Keywords curriculum system; training program; course construction

课程体系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体现,不仅需要符合学制及学时限制,需要充分体现培养目标和专业规格,还需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与趋势。①如何有目的、有步骤地将现代大学教育理念转化为课程形态,通过构建合理优化的课程体系来达成大学教学目标,是一项复杂的由理论到实践的系统工程。②本文以中山大学海洋科学专业为例,探讨专业目标设定、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建设。

1 课程体系目标与培养方案

海洋是孕育人类的摇篮,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的70%以上。21世纪,人类已进入全面开发和利用海洋的新时代,海洋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重要领域展开竞争的战略空间,直接关系到国家主权、生存和发展。海洋与国家安全和权益维护、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全球气候变化、油气与某些金属矿产等战略性资源保障等方面休戚相关。③海洋所涉及的学科领域非常宽广,几乎可以涵盖我们传统所熟知的“陆地学科”。

针对海洋科学属交叉应用学科这一特点,以培养学术精英为重点,立足于培养行业领袖人才,致力于培养海洋科学理论基础扎实,海洋生物、海洋地质或物理海洋学专业知识丰富的学生,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思维和国际化视野的人才。培养规格:具有“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海洋卓越人才。

基于上述人才培养目标,本着“博学专长”理念,科学设置专业培养方案:一年级按招生大类培养,学生接受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等相关学科教育,培养宽广的知识面,掌握海洋科学理论基础;二年级秋季学期结束开始按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物理海洋、海洋化学4个方向分流,进行专业知识培养;三年级面向学术前沿、产业技术、行业应用等不同需求,设置高品质选修模块以及实践能力训练课程;四年级进入各教授科研团队,参照研究生模式培养本科生,并完成论文答辩,实现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④

2 课程结构优化与课程体系

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和知识的创新,不同学科之间已经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相互渗透、多层次、综合的科学体系。在“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人才培养目标引领下,海洋科学学院研究提出“学科大类—专业方向—综合提升”课程结构(见图1),全面梳理各课程教学大纲,并基于此课程结构明确了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课程性质和任务规定了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要求、教材与参考书,并对各课程的课堂教学、习题作业(实验教学、社会调查)、教学辅导、自学指导、教学研结合、考核方式等提出具体规定和要求。

2.1 学科大类板块:学科大类基础课程+学科大类核心课程

学科大类基础课程,旨在通过宽口径专业教育夯实学生的学科专业认知基础,引导学生了解学科知识发展基本脉络,培养宽广的知识面,为学习并掌握学科大类核心课程奠定基础。设置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普通化学、分析化学、普通生物学、普通地质学、线性代数与概率论。

学科大类核心课程,体现出显著海洋科学专业属性和学科特点,具有鲜明“脸谱”特征,能够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和巩固专业志趣,掌握海洋科学理论基础和核心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掌握海洋生物、海洋地质或物理海洋等专业知识奠定基础。设置课程包括:海洋科学导论、海洋生态学、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学、海洋化学、海洋环境科学、流体力学、卫星海洋学。

2.2 专业方向板块: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海洋地质+物理海洋+海洋化学

专业方向必修课是反映该方向最基本、原理性的专业知识体系,体现专业基本面貌。在二年级秋季学期结束时按“四选一”分流培养,学生通过专业方向必修课程学习,系统掌握各方向基本研究原理和方法,为专业综合提升建立基础。

海洋生物方向:海洋动物学、海洋植物学、生物化學、海洋微生物学、生物统计学、遗传学、海洋污染与毒理、细胞与分子生物学。

海洋地质方向:结晶学与矿物学、火成岩与变质岩石学、沉积岩石学与海相沉积、构造地质学与海底构造、应用地球物理学、海洋油气地质学、海洋地球化学、海洋矿产资源学。

物理海洋方向:海洋地图与测量学、海洋气象学、海岸动力学、海洋沉积动力学、数值分析与计算方法、海岸动力地貌学、海洋声学、海洋岩土工程、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

海洋化学方向:海洋有机化学、海洋环境化学、海洋仪器分析、生物化学、海洋药物化学、物理化学、海洋地球化学、海洋污染与毒理。

2.3 综合提升板块:实践课程+选修课程

综合提升板块目的在于巩固提升海洋科学理论基础,以及海洋生物、海洋地质或物理海洋学专业知识,形成专业素养。加大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注重“专深”与“广博”结合,推进弹性课程体系和授课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为其更自主、个性化的学习创造条件。专业选修课则面向海洋领域学术前沿、行业应用等不同发展路径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模块。

实践课程:海洋科学认识实习、海洋科学专业实习、海洋科学综合实习、综合实验与实践、毕业论文。

选修课程:海岸工程、海洋天然产物与海洋药物、海洋功能性食品、区域海洋学、海洋法、全球气候变化与海洋生态环境、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海洋地质微生物学、海洋油气田综合勘探、海洋水产动物病害学、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海洋地质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海洋仪器分析、大地构造学与古海洋演化、Fortran语言与程序设计、海洋环境地质学等。

3 课程内容整合与课程建设

海洋学院针对不同课程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全面引导学生积极研究、主动探索和科学合作,并构建课程质量监控体系,实现“以内容整合为牵引”的课程建设。

3.1 注重基础性,稳步推进教材建设和课程精品化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材为师生架起教与学的桥梁。⑤教材,除了通常意义上的教科书以外,还包括基于网络等媒介的各种教学材料,教师以教材为媒介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教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由于海洋科学专业真正开办时间是1998年,⑥开办时间相对较短,教材积累相对欠缺:海洋污染与毒理、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海洋地图与测量学、海洋油气地质学、海洋微生物学、海洋动物学、海洋植物学、海洋沉积动力学、海洋岩土工程等课程,在国内尚还没有正式教科书(实验指导书、实习指导书);生物化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和流体力学等课程,虽有教科书,但不太适合海洋科学专业教学用。对于人才培养来说,教材具有基础性作用。海洋学院一方面稳步推进上述课程的教材建设;另一方面,利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推进海洋科学导论、海洋生态学、物理海洋学等学科大类核心课程的精品化,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资源放置到网络平台,建立网络专业论坛、视频答疑和网络留言板,形成教与学的互动平台,以此推进课程建设。

3.2 注重研究性,在课程中穿插野外实习教学或数值模型教学

为减少传习性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课程内容应加强研究性、实践性,突出方法论知识和创造性活动的经验;引入项目教学、课题教学,将教师科研成果向课程资源转化,引领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讨论。一方面,在普通地质学、海洋环境科学、海洋地图与测量学、海洋动力沉积学、海洋环境地质学、沉积岩石学与海相沉积等课程教学过程中,优选附近典型地学现象穿插开展野外实习,融入科研小课题、课程大作业等研究性教学内容,并以问题讨论、野外考试等方式调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性交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物理海洋学、数值分析与计算方法、Fortran语言与程序设计、海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海洋学中的资料分析方法及MATLAB应用、海岸带遥感等课程教学过程中,穿插数值模型教学,现场观测和数值模型方面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通过收集前人对特定地区研究所得实际资料的收集,去除其论证和观点,给出地学背景和分析数据等,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通过自主预习、自主查阅资料、自主上机实验,并撰写报告。⑦

3.3 注重综合性,倡导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实验教学

现代科学发展的突出特征之一是在学科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高校应倡导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实验教学,以课程综合化为突破口,打破传统课程之间条块分割与各自为政的局面,最大限度的体现知识的整体面貌。针对海洋环境科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海洋微生物学实验、海洋化学实验、遗传学实验、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和海洋动力沉积学实验等以综合性实验为主的课程,采取在老师指导下,学生3~5人为一组,查阅并了解实验背景和相关知识,自行完成实验设计、试剂配制、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和讨论等,学生课后撰写实验报告,注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⑧海洋学院注重综合性的实践教学安排,除了海洋科学认识实习(一年级暑假)、专业实习(二年级暑假)、综合实习(三年级暑假)和毕业论文(四年级期间,以学院各科研团队为单元开展)等课程以外,⑨还开设“综合实验与实践”必修课程。综合实验与实践课程,旨在开展在大二、大三学习阶段的大学生课外科研训练,或者在大三暑假期间到行业应用部门为期3周/21天以上的毕业实习,课程要求每位学生提交不少于5000字的科研训练研究报告或毕业实习工作报告。

3.4 注重质量,构建“过程监控+反馈控制”课程监控体系

课程质量监控体系包括对教学过程和考核过程的实时控制,以及对教学效果的反馈控制。⑩基于完善的课程大纲,海洋学院通过同行评教、学院师德考核小组成员听课、学院本科生事务委员会成员听课、班主任听课、行政教辅人员听课、学生评教、学院领导听课与巡考等方式,构建了“过程监控+反馈控制”课程质量监控体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学和考核的过程监控,强调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要紧扣质量标准,授课目的要明确,规定的教学任务要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考试题库知识点要与教学内容相符合,评分标准力求准确,严格考试纪律;反馈控制强调学生评教、同行评教和质量分析的有机结合,同行评教重点评价是否按课标授课、是否按计划授完课、是否把该说的说到位,学生评课重在覆盖面和代表性,质量分析强调及时发现问题和持续改进。海洋学院已建立校-院两级评教体系,全面加强对课程教学和考试考核的过程监控,并填写听课或评教记录表,学院组织的听课和学生评教实现了对一、二、三年级所有专业课程的全覆盖,以学期为周期,周而复始,以实现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基金项目:中山大学高校管理研究课题(2013),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GDJG20142014),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4),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2015),中山大学品牌专业建设项目(2016)

注释

① 孙根年.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观及系统方法[J].教学理论与教学改革,2001.22(2):86-90.

② 崔颖.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2009.3:88-90.

③⑦ 中山大学海洋学院.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海洋科学专业建设与发展[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

④ 汪帼英,李颖,黄龙舟,陈省平.跨校区条件下交叉学科院系的组建与发展[J].科教导刊,2016.1:20-21.

⑤ 焦雨梅.教材建设与高校人才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与装备,2009.9:30-31.

⑥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1998年颁布).

⑧ 李俊,韩墨香,宁曦,陈省平.海洋科学实验教學中心的建设与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5):31-33.

⑨ 陈省平,韩墨香,郑意文.基于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策略[J].教育研究前沿,2014.4(3):99-103.

⑩ 白思胜.高校“三位一体”式课程质量监控体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2:2-3.

猜你喜欢
培养方案课程建设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基于市场细分理论的我国应用型外贸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观赏水草栽培学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战略新兴物联网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