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忠君爱国思想解读

2017-03-12 22:43付晓霞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国殇将士楚国

付晓霞

(荆州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荆州 434020)

屈原忠君爱国思想解读

付晓霞

(荆州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荆州 434020)

忠君爱国是屈原精神的核心与内涵,他的诗歌则是他忠君爱国思想的直接正面的表白。在今天这个筑梦的年代里,经济迅速发展,物质很容易得到,人们过着安定而富足的生活,各种思想混乱而庞杂,对国家与民族的认识也随着西方思潮起伏而变得模糊不清了。重提继承和发扬忠君爱国精神,从古典文学作品中探寻忠君爱国精神食粮,为青年人提供实现人生价值的取向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忠君爱国;国殇;意义探寻

忠君爱国、爱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屈原是“楚辞”的鼻祖,忠君爱国思想自始至终贯穿于他的诗歌。在那个百家争鸣的年代里,屈原的忠君爱国思想是鼓舞和动员楚国人民团结一心,抵制强敌,推动楚国发展的巨大力量,是楚国人民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在中国漫长而壮观的几千年文明史中,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忠君爱国者,无不是受屈原忠君爱国思想的影响。在群星璀璨的中国文学的历史档案中,有着数不尽的歌颂忠君爱国、弘扬为国牺牲的壮丽诗篇,屈原的《九歌·国殇》就是其中最早、最著名的一篇。

一、屈原忠君爱国思想的渊源

若论爱国思想的渊源,从早期典籍中可窥一斑。《诗经》中《小雅·采薇》写周朝派兵出征北方少数民族的诗,就是爱国诗篇的萌芽。“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俨狁之故。不遑启居,俨狁之故。”写出了人们为了家园,不怕牺牲,经过战斗,取得胜利,写出了胜利后的喜悦与快乐。《诗经》中《鄘风·载驰》中也有“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写出许穆夫人,当国家被敌人攻破之后,她要回国吊问夫君的坚定心情,表现出炽热、深挚的家国观念,这是《诗经》中最有典型性的爱国诗篇。

除《诗经》外,《左传》中也有同样的篇章。《左传·僖公》中记载秦国将伐郑国,弦高设计解救郑国的事:“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且使遽告于郑”。弦高是个商人,商人一般重利轻义,他却肯拿出四张熟牛皮、十二头牛,以犒师为名来保存郑国,其忠君爱国精神得到后人的赞美与继承。在《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是对精神生活的最基本的认识,是抵制诱惑、先义后利的表现。

从以上篇章中可以看到,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爱国思想有个发展过程,从萌芽到相当成熟,从以周天子平定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到一个小国受侵为内容。屈原的爱国思想就是在这种土壤中滋生出来的。他的忠君爱国思想的形成,也是与那个时期的国家民族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分不开的,但更要重要的是与楚国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与政治环境分不开的。他继承了历史上的家国传统,并亲自参与了那个时代血与火的现实斗争,也正是在这种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形成其忠君爱国思想。

二、《九歌》中忠君爱国思想的主要内容

《九歌》是一组祭歌,从祭祀天神到地神,再到为保家卫国牺牲的战士的祭典。《九歌》一共11篇,其中《国殇》是屈原忠君爱国思想表现最集中的一篇。《国殇》表现的既非天神,也非地神,而是人鬼。戴震《屈原赋注》:“‘殤’之义二:男女未冠(二十岁)笄(十五岁)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文章中所说的“国殇”,就是指那些为国而逝的士兵将领们。屈原用“国”字把这些人死亡的意义加以提升,内涵就不同,又把这篇与祭祀天神、地祗的篇合为《九歌》,也充分体现了屈原对这些人的牺牲是多么的崇敬与赞美。通读诗篇,时时感受到诗人的忠君爱国、爱民之心在胸中激荡,时时感受他身处江湖,心系庙堂,关心楚国人民疾苦而行吟泽畔的身影,时时感受到他无权参与国事而又关心祖国安危的拳拳之心。

《国殇》是一首七言18句,126个字的短诗。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赏析。第一部分4句,第二部分6句,第三部分8句,层层推进,一层深一层,一浪高一浪,惊心动魄。细读全诗,不能不让人感到“神龙变化海天小,猛虎一声山月高”,全诗从“严杀尽兮弃原野”写起,描写楚国的将士们与敌人发生战争而英勇牺牲的场面。

开篇用“操吴戈兮被犀甲”写出楚国将士的英勇雄姿。吴戈,是吴国制造的戈。犀甲,是犀牛皮制做的铠甲。吴国是有名的兵器制造国,犀牛皮较为坚固,诗篇从兵器与铠甲两方面的穿着描绘出楚国将士的外貌雄壮,体现楚国人民为国英勇奋战,时刻保卫国家的决心。诗篇用“吴戈”、“犀甲”说明楚国武器精良,将士雄姿英发,为后面写他们为国壮烈牺牲打下基础,也为全诗定下了高亢的基调,形成一首鼓点式的赞歌。那么战斗的情形又如何呢?“车错毂兮短兵接”三句是写初战时的情景。“旌蔽日兮敌若云”写出了敌人的旌旗遮天蔽日,敌人的人数众多,远远超出了我军,似乎是被狂风驱赶的满天乌云,黑压压地向我方阵地涌了过来。这里既写了敌人的强大、凶猛与势不可挡,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楚国将士们的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这里用了反衬的手法,借环境的恶劣,敌人的强大来反衬出主体的英勇,借浓烈的战场气氛来反衬主体的悲壮。一边是天昏地暗,日月无光,一边是人的血红悲歌。敌人与自然环境虽然强大,但楚国的壮士们冒着飞蝗般的箭雨,冲上前去。他们奋勇争先,他们敢为人先,他们不怕流血牺牲,与敌人展开了一场短兵相接的生死搏斗。从“车错毂兮短兵接”,我们听到了沉闷的战车相撞声,声声振耳;我们听到了兵器戈剑相击的叮当声,火光四射;我们听到了战士们嘶哑的呐喊声,惊天动地。这是一场“主客相搏,山川震眩,声折江河,势崩雷电。”(李华《吊古战场文》)战争,惊心动魄,英雄杀敌!

第二部分,用6句写出战斗的经过。敌人强大,楚国的斗士们慢慢体力不支,但这些勇士并没有因此而退却。战车被冲散了,行列也被冲垮了,战马也为国壮烈了,将士们为国献身的时刻也来到,楚国的将士们面对强敌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与勇气不减反而增加。而作为楚军统帅的将领,则拼尽全力,擂响了最后的战鼓。这震天撼地的鼓声,这惊天地泣鬼神的呐喊声,是楚国人向敌人威严地宣告:楚国的将士是英勇不屈的,至死不会也没有丝毫的恐惧和怯懦。一会儿,鼓声沉寂了,呐喊声也停止了,只见哀鸿遍野,楚军将士全体为国捐躯了。这段写出了楚国的战士们为国牺牲的场面,是对牺牲将士的哀悼与颂扬。

第三部分,重点写出对牺牲将士们的悼念与崇敬。这部分用了8句诗词来抒怀,前面4句“出不入”与上文衔接,抒发出对楚国将士们的“严杀尽兮弃原野” 无比沉痛的悼念。祖国的英雄们啊,你们一去不复返了。作者用“出不入”和“往不反”两个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同义词组,两次出现的形式,描绘出了这些英勇无畏的将士受命忘身、义无反顾的英雄形象。在那遥远无边的原野中,你们安息了,永远地安息了!色彩沉痛,气氛悲壮。沉痛之中充满了“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这一段中用“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描写出战死者死后仍保持着战斗的雄姿,更加深了这种悲壮气氛。最后4句诗词,作者怀着极大的敬意,对为国牺牲的将士作了热血沸腾的颂扬,既是写实,也是祝祷,既颂扬楚国将士们的凛不可犯与勇武刚强,也颂扬他们死后威灵显赫,永为鬼雄。将全诗诗情与人物的感情推到极致,激昂慷慨、悲愤壮烈。

如果说《国殇》是祭歌,不如说它是一首用血与泪浇铸的忠君爱国赞歌更为恰当。我国古代祭诗、祭文流传至今的何止千数,但像屈原这样写得如此激动人心,写得如此鼓舞斗志的,却凤毛麟角,这是由诗歌所产生的大动荡的环境与诗人忠君爱国情怀所决定的。

三、屈原忠君爱国思想的观念内涵

屈原是忠君爱国的,为了复兴楚国,他可以像这些牺牲的战士一样置生死于度外。他希望楚国强大起来,其家国与人民思想是一致的,那就是他主张政治革新,减轻对人民的剥削。为了这一理想,他不断追求,不畏艰险。

首先,屈原的忠君爱国思想表现在其强国的理念。他举贤授能,他的美政,都是想把楚国建设成一个“国富强而法立”的国家。为了楚国的富强,他积极推行政治上的改革,如“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娱。”屈原培养人才,以推行政治变法。也只有改变这个落后、不合时令的社会,才能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屈原以其一生为这一理想而奋斗。在《离骚》中他说“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表现出屈原的理想就是忠于国家,也正是这种矢志不渝的追求理想的精神,一直成为人们所敬仰和吸取的精神食粮,一直震撼和锤炼着人们的思想与心灵深处的魂魄。

其次,屈原的忠君爱国思想表现在其与人民利益一致,对自己祖国人民的关心和爱护。屈原提出的政治改革,希望天下统一,以减轻对人民的剥削。他同情人民,不仅了解“民生各有所乐,余独好修以为常”,他看到人民的疾苦发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深知人民的痛苦,所以希望通过改革来改变人们的命运。在他流亡时,看到楚国到处都是民不聊生的现实,痛心地发出“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衍”。他为人民的苦难大声疾呼,希望楚国国君能听到,能认识到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

再次,屈原的忠君爱国思想表现在对理想矢志不渝地追求。屈原所处的时代,正是楚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由于楚怀王、顷襄王父子的昏庸,楚国接连大败于强秦,丧城失地,牺牲惨重。《史记·楚世家》对此有详细的记载。但是,楚国人民是富有忠君爱国传统的人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口号之所以会产生,就有这样一个重要因素,主在内。惨重的牺牲并没有把他们吓倒,反而激起了他们报仇雪恨的决心。这就是《国荡》这一悲壮祭歌得以产生的土壤和条件。但更直接的原因,应归功于伟大诗人屈原自己所具有的崇高的忠君爱国精神。屈原自己就是一个“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末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离骚》)的忠君爱国志士,因此他才能写出“首身离兮心不惩”、“终刚强兮不可凌”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诗句。正因为屈原自己是一个从不考虑个人的荣辱得失,一心只想到国家的利益、前途的人,因此《国殇》对那些牺牲了的将士才会是充满了敬意的颂扬,而不是凄凄惨惨的哀悼和悲悲切切的同情。刻骨铭心的忠君爱国之情,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生死不移的忠君爱国之行,充满了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国殇》是一首悲壮的忠君爱国的赞歌,是千年祭文之绝调!

四、屈原忠君爱国思想的现代意义

屈原的忠君爱国情怀及其伟大的文学作品,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千百年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人。“自终末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化藻。”秦以后的作家文人和一般有识之士莫不效仿学习屈原,学习他的文辞,学习他的精神,学习他至死不渝的忠君爱国思想。贾谊、李白、杜甫、苏轼、陆游、辛弃疾、文天祥、梁启超、方志敏等莫不受其艺术的滋润,莫不受其人格的感染,莫不受其忠君爱国思想的熏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最多情、欲黏还坠,落泥片片。”无不闪耀着屈原的精神与情操。一个人对祖国爱得越深,历史的责任感就越强烈,人生目标就越明确,人生信念就越坚定。当代的周恩来发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念想。“两弹一星”的科学家钱学森在荣誉面前说:“说是表彰我对中国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论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我想这里面中国两个字是最重要的。”体现了他们都是把国家和社会放在第一位。

当前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大幅度提高,无论你是生活在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高级技术人才还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作为中华儿女,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来为祖国为人民服务。从屈原、从古典诗词中吸取忠君爱国思想精华,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人,这才是学习此文的真正意义所在。“位卑未敢忘忧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执着追求自己的理想,热爱祖国是每个中华儿女在人生舞台上的主弦律,也是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责任编辑宋占业]

2017-07-23

付晓霞(1976-),女,荆州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10.3969/j.issn.1671-7864.2017.06.017

I206.2

A

1671-7864(2017)06-0057-03

猜你喜欢
国殇将士楚国
钱静
七律·为赴鄂抗疫白衣战士写照
《自相矛盾》扩写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五十万将士换一匹马
小燕子
将士答“到”
论楚国乐律的自成体系及其乐学实践
“国殇”的误用
卫国入朝将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