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对“用工荒”的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2017-03-12 14:34陈松洲翁泽群
辽宁高职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用工荒技能型用工

陈松洲,翁泽群

基于应对“用工荒”的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陈松洲,翁泽群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汕头 515078)

2010年以来,我国多地出现了“用工荒”,这标志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格局从无限供给向局部短缺甚至全面短缺演变,同时也预示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到来。“用工荒”在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以及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等方面为职业教育带来了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在职业教育定位、人才培养及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等方面给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可以从多渠道扩大生源、准确定位职业教育、构筑职业教育立交桥、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优化专业设置以及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应对“用工荒”。

用工荒;职业教育;机遇;挑战;对策

2010年以来,我国多地出现了“用工荒”,这是劳动力供求关系矛盾和劳动关系矛盾的综合表现,是局部的用工荒。“用工荒”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格局正在从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向局部短缺甚至全面短缺演变,同时也预示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到来。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出现的用工荒,加速了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乃至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关研究表明,“用工荒”主要表现为“技工荒”。也就是说,目前劳动力市场上真正缺乏的是高级管理人才和掌握熟练技术的工人,普通民工也不足,但所缺数量不大。对高质量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度提高,要求我国职业教育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共赢。从这个角度看,“用工荒”既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1]“用工荒”倒逼企业提薪,改进管理,改善环境,促使社会进一步完善法律关系,使劳动者将获得更多“体面”和“尊严”。同时促使企业实施人文管理,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企业创造利润。

本文拟通过分析“用工荒”给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探讨职业教育应对“用工荒”的策略,以实现职业教育的健康协调发展。

一、“用工荒”给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一)“用工荒”给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

当前,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已经从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以用工短缺现象为特征的“用工荒”频繁爆发,迫使企业千方百计地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和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随着员工工资福利的提升,企业支付的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涨,压缩了企业合理的利润空间,因此,员工工资福利的提升是有限度的。另一方面,“用工荒”的背后是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作为各地外来劳务工主体的“85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与他们的父辈相比,他们学历普遍较高,其追求的生活条件也随之提高,他们不仅想在城里过体面的生活,而且更希望能融入城市,但他们的工作耐受力远不如他们的父辈。企业想要真正解决“用工荒”问题,不能单纯依靠提高员工的工资福利,本质上还得从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手。[2]

过去,“中国制造”处于制造业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企业利润的取得主要依靠的是我国低成本的劳动力,即“人口红利”。但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已经扭转,以往靠低劳动力成本获利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然。产业结构的升级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力资源开发,特别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这有赖于我国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发展。由此可见,对高素质劳动力需求的大量增加,要求我国职业教育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共赢。这是“用工荒”给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这些机遇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用工荒”促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

“用工荒”的发生,强烈要求经济发展方式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因为:

首先,“用工荒”迫使产业转型升级。“用工荒”意味着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的结束,迎来了刘易斯拐点,以往靠低劳动力成本获利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然。我们必须以凭技术获取高利润,让企业所有者或者经营者有能力给劳动者以优厚的劳动报酬代替拼体力、耗资源、牺牲环境的粗放模式。

其次,“用工荒”促进企业改善劳动关系。长期以来存在着:一些用工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漠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一些民营以及“三资”企业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2]这些都导致劳资关系非常紧张。因此,为了克服“用工荒”,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企业与劳动者是平等的法律主体,企业应该重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注意维护劳动者的“体面”和“尊严”。

再次,“用工荒”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相一致,企业目标更能体现员工利益,使人的发展成为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提。“用工荒”实际上是劳动力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诉求无法得到满足的集中爆发,因此,企业必须充分发挥劳动者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员工用聪明才智为企业创造利润,而这些都有赖于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3]

2.“用工荒”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虽然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但其吸引力还不高,其原因既有国民传统观念的问题,也有不同职业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差距悬殊的缘故,具体原因在于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不高且存在着结构性困难。“用工荒”出现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两方面的矛盾。

(1)“用工荒”推升了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薪资水平

“用工荒”倒逼企业提高员工的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以2011年“用工荒”大爆发为例,当年,为了应对“用工荒”,各地政府纷纷调高最低工资收入标准,很多企业为了招到员工,纷纷通过提高员工工资等措施来吸引员工、留住员工。据统计,2011年薪酬增速达到8.4%,超过2010年7.9%的增幅。不少企业除了更好地满足员工物质上的需求外,还采取了优化工作环境、减轻劳动强度,以及实施人文关怀等多种措施来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吸引劳动力到企业工作。这些现象归因于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刘易斯拐点出现之前,农村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无限的劳动力供给,刘易斯拐点到来之后,这种现象就一去不复返。从而,企业员工的工资收入水平在改革开放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增长缓慢,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平均工资水平一直维持在一个较低的状态。例如,进入21世纪10多年来,珠三角地区企业使用的农民工的工资一直停滞不前,不少企业按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给农民工发工资。[2]但刘易斯拐点的到来结束了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薪资水平也会随着劳动力价格上升而提高,紧缺专业或高技术含量专业的毕业生则可能取得较快增长。[4]

(2)“用工荒”提升了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用工荒”的出现,表明了农村劳动力的供给将不再是无限的,部分行业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现象将成为常态,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的吸引力才能招聘到合适的员工。这种势态有效提升了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用工荒”的出现使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大幅度增加,相应地,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也逐渐严格。很多企业通过提高工作效率来应对“用工荒”,这有赖于企业技术升级和管理方式的改变。技术升级往往会使企业增加对技术工人的需求,而管理方式的改变往往要求提升员工的信息技术能力。有些企业会减少农民工的数量,以招聘经过职业技能培训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来取代普通的农民工,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4]

(二)“用工荒”给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带来的挑战

职业院校与普通大学的办学定位是有区别的。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培养生产、服务、建设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主要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获得职业技能,教学内容以应用性为主;而普通大学的办学定位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其主要目标则是使受教育者获取更高一级的文凭和学位,教学内容以研究性知识为主。

一方面,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加之社会上人们传统观念的影响,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导致现实上不少职业院校把升格(中职升高职,高职升应用型本科)作为努力目标,偏离了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轨道。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建立起来的传统产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些企业对普通工需求量大,这大幅度地增加了农民工的就业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一些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很多职业院校不顾学生的就业质量、可持续发展而盲目乐观于暂时的“高就业率”。[5]

“用工荒”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例如,一些职业学校职教特色不明显,缺乏有针对性和技术含量的实践教学,学生的职业教育培养弱化,面对频频来袭的“用工荒”,一些地区看似培养了大量的职业技术人才,但这些人才的专业技能却很匮乏,难以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6]一些职业院校办学缺乏对企业发展所需人才的预测与研究,导致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用工需求脱节。

2.“用工荒”对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提升形成冲击

(1)造成“读书无用论”再次抬头

“用工荒”使技术含量较低的岗位的薪酬也相应得到提升,有些普工岗位(例如搬运工、医院陪护工、家庭清洁工等)由于劳动力供给特别紧缺,其薪酬往往高于甚至是远远高于职业院校的毕业生,造成了职业院校的学生家长在子女教育上的投资难以得到预期的回报,这使职业教育遭受沉重打击。虽然政府对中职生实行免费教育减轻了他们的家庭负担,但是高职学生的学费仍然高于普通本科学生的学费。因此,对于贫困家庭来说,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投资难以得到应有的回报,往往会觉得读书无用,对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提升形成了严重的冲击。[4]

Stewart结构具有刚度高、对称性好、结构紧凑以及解耦特性好等优点,特别适合作为六维力传感器力敏元件结构[1]。

(2)降低了培养技术含量低劳动岗位的职业院校的吸引力

改善工作环境需要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相应地降低企业的盈利水平,不利于企业盈利目标的实现。企业必须将这种人力资源成本转嫁到最终产品或服务中去,或通过技术升级等手段消化掉。技术升级的结果会使原有的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岗位消失,进而对面向这些低技术含量岗位培养学生的职业院校带来了冲击,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4]

二、职业教育在应对“用工荒”中应采取的策略

“用工荒”为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机会,也对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频频来袭的“用工荒”,我们应抓住机遇,采取切实措施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精准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一)多渠道扩大生源,充实职业教育力量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主要是初中生,高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主要是高中生,少部分来自“三校”毕业生。虽然职业教育经过了二三十年的发展,期间各级政府纷纷采取各种措施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都把职业教育作为迫不得已的选择,认为职业教育比普通教育低一个档次。这种观念使职业教育生源远远少于普通教育。

为了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第一,应尽快修订和完善《职业教育法》及相关教育法规,采用法律手段改变社会的传统观念,真正使职业教育获得与普通教育一样的待遇。第二,应出台提高技能型人才收入的相关政策,这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进入职业院校学习。第三,多渠道培养技术工人,除了继续发挥中职和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之外,鼓励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或者增设应用型本科专业,吸引高分学生加入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之中。第四,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的培训力度。这样,一方面可提升农民工的职业技能,解决农民工素质不高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大大拓展职业教育的生源市场。最后,把就业困难的本科生吸引到职业院校“回炉”再培养。当前,普通本科生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由于缺乏实际技能而未能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进入职业院校学习相应的职业技能对他们顺利就业帮助极大,这也为职业教育生源加入了最强劲的力量。[1]

(二)按照市场需求准确定位职业教育

当前,技术产品更新换代呈加速发展的趋势,拥有和储备一批优秀的技术工人是我国企业保持强大竞争力的关键。因此,培养以技术工人等技能型人才为使命的职业技术教育历来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市场选择的是具有真才实学、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劳动者,而不是他的身份和地位。市场机制能够使一个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扬眉吐气、心情舒畅、奋发图强。这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得到印证,如在德国,高级技工的收入远远超过普通“白领”甚至高级工程师或者教授的收入。因此,我们应突出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要认识到职业教育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要摈弃长期以来形成的职业教育低人一等、重普轻职的观念,职业院校的办学应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通过改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改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重视市场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要了解和分析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意愿和需求,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5]

(三)构筑职业教育立交桥,促进毕业生社会阶层的流动

1.构建普职互通、高低衔接的教育体系

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党中央、国务院多次专门针对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决定,但职业教育的发展还是举步维艰,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扭转。长期以来形成的制度,例如,高职学费高于普通本科、中职毕业生升学通道不畅,以及高职教育局限于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成了“断头”教育。这些制度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推升了已有的普教热、职教冷的教育态势。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在我国建设“普”“职”互通、高低衔接的职业教育立交桥。贯彻实施该纲要,逐步建立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将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2.改革管理体制,完善配套制度

第一,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来行使政府的职能,要转变行政指令方式,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作用,建立职业教育投入的多元化体制。第二,要制定完善的职业教育办学标准,建立职业教育准入制度,规范职业教育办学行为。第三,要建立健全符合职教特点的教学管理制度。要建立知识、能力与技能并重,学历资格与职业资格相互沟通的国家资格体系,探索建立中职与高职、普教和职教相互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第四,加快人力资源制度改革,贯彻落实“先培训、后上岗”的劳动就业准入制度,从根本上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7]

3.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毕业生顺利实现社会阶层流动

职业院校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但不能忽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职业院校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经营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其毕业生的初始入职岗位通常处于单位里的较低层级,毕业生通过工作实践将会实现社会阶层的变动。在社会阶层的流动中,提高个人在岗位上继续学习的能力是顺利实现社会阶层流动的关键因素。因此,职业院校必须避免片面强调技能训练而忽略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否则,职业院校毕业生在社会阶层的流动中就会输给接受其他类型教育的人,这样的职业教育是有缺陷的。

(四)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为应对“用工荒”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动力。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实际看,城市职教的基础设施、教学质量远远高于农村,发展速度远远快于农村,而且它们的差距越来越大。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农村技术劳动力的供给,与城市“技工荒”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作,而在这个过程中,职业教育或培训扮演着重要角色。要实现有效的人口转移,必须加强职业教育的城乡统筹,切实提高农村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通过城乡联动共同开展技术技能培训,这样,既能提升劳动力就业的层次和水平,又能更好地为城市经济建设不断地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确保职业教育财政投入随经济增长而持续增加。同时,可以引导城市职业院校对口扶持农村职业院校,实现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共同发展。要加大农村职教师资培养的力度,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师资保障。[8]

(五)优化专业设置,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作为学历教育往往需要三年以上的修业期限,与企业短期培训相比较缺乏灵活性,而且职业教育的区域性较强,生源主要来自范围较小的周边地区。故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必须服务于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调整专业设置,构建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体系

职业院校应该根据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开发计划,结合本校实际编制本校的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量足、质优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想法和措施要在专业发展规划中有所体现。要围绕各地产业发展规划,使培养的人才契合地方产业发展需要。要捕捉行业发展引发的就业岗位变化的信息,依据当地企业需求合理设置和调整专业,办出地方特色。例如,当前,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物联网技术在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得到迅速发展,但是相关企业很难招聘到经过专业培训的员工,因此,珠三角地区的职业院校应抓住机遇,尽早设置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物联网技术专业,以培养行业(企业)急需的人才。

2.调整课程结构,构筑体现技术创新和社会进步的课程体系

一方面,如前所述,我国出现的“用工荒”主要是“技工荒”,技术工人的缺乏直接制约了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职业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要更好地满足企业生产和经营的需要,必须及时调整专业课程结构,构建与专业技能、岗位要求相协调的课程体系,将职业标准中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融入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实现“双证书”制度。按照企业用人标准修订课程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清晰地规定就业方向和岗位。另一方面,伴随着产业的技术升级,有些岗位对员工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以机械制图来代替手工制图是当前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职业院校规定相关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CAD课程。因此,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以适应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适销对路的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应对“用工荒”的有力手段。[9]

(六)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校企合作是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虽然理论上是一种“双赢”的人才培养模式,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还处于特色不强、层次低下、流于形式的状态。

从职业类别上分析,“用工荒”集中在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市场营销类、技工技师类等专业性和操作性较强的行业。当前,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存在着一定的脱节,企业难以招到其需要的人才,大学生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两者出现矛盾并有日益加深的趋势。大学生由于缺乏工作经验而在人才市场招聘会遭遇尴尬局面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一些应届毕业生应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职位,但该公司需要的是有4至5年工作经验的高级技工,却把缺乏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拒之门外。可见,高校必须加强培养操作技能的实践教学环节以适应企业对劳动力需求。

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缩短学校与企业距离,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解决我国当前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举措。职业院校的办学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企业参与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实现其办学目的关键。企业“用工荒”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供了契机,使学校和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既有必要又有可能。企业要为自己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就要积极地参与职业学校的教学中,通过校企合作培养的员工属于量身定制的,能够尽快适应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在实践中,常常采用以下三种方式进行校企合作:一是企业资助,定向培养;二是引企入校,深度合作;三是企业建立基地,提供学生实训。不管采用什么合作方式,都能为学生提供了稳固的实训场所,把握学生的培养方向,学校感知企业发展的脉动,能够贴近企业的需求设置和调整课程,也是企业优先选择人才的最好方式,能使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就业。[5]

总之,“用工荒”给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带了来一定的挑战。机遇和挑战哪一种力量更大,现在并不是非常清楚。“用工荒”的发生将加速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劳动者将获得更多的“体面”和“尊严”,但是这种机遇是否能够一直持续下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学校、企业、家庭多方的博弈,最终的结局将是一种动态平衡。面对频频来袭的“用工荒”,职业教育的发展将是在曲折中发展,我们应抓住机遇,采取切实措施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精准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1]袁芳.关于“用工荒”现象与职业教育发展机遇[J].职业教育研究,2010(10):132-133.

[2]陈松洲.广东企业“用工荒”的原因及其解决策略[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4(5):66-73.

[3]董存田.论“用工荒”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发展策略[J].职教论坛,2011(13):14-16.

[4]傅建东.“用工荒”与职业教育吸引力[J].教育与职业,2011(12):11-13.

[5]刘四妹.“用工荒”对职业教育的几点启示[J].成功(教育),2011(8):6-7.

[6]邓雁玲.“用工荒”与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0):83-84.

[7]顾馨梅,苏君阳.和谐社会背景下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1(13):22-26.

[8]铁明太.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失衡及解决机制初探: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1(12):76-78.

[9]王利华.城乡统筹视阈下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变革[J].教育与职业,2014(2):5-7.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Coping w ith Labor Shortage

CHEN Song-zhou,WENG Ze-qun
(Shantou Polytechnic,Shantou 515078,China)

Since 2010 labor shortage has emerged in our country,and this marks China's labor market supply and demand pattern is evolving from unlim ited supply to the local shortage even the overall shortage,and indicates the arrival of a new stage of econom 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Labor shortage has offered good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promoting its reform and innovation and strengthening its attraction,but it also brings challeng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positioning vocational education,training personnel and enhancing the attra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In the face of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it can expand the channels to attract students,accurately posi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construct vocational education overpass,balanc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optimize the major setting and deepen the reform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training mode.

labor shortage;vocational education;opportunity;challenge;strategy

G710

A

1009—7600(2017) 09—0007—05

2017-09-02

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2011年度研究项目(2011TJK344)

陈松洲(1968—),男,广东潮阳人,教授,硕士;翁泽群(1962—),男,广东潮阳人,副院长,副教授。

[责任编辑,抚顺职院:陈 辉]

猜你喜欢
用工荒技能型用工
以“灵活用工”破解用工荒是有益尝试
“信息超市”精准破解用工“两头难”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框架下《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用工难”困扰西部地区:费力气招人 干一个月走人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应用技能型规划教材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政企联手应对“用工荒”困境 推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