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德,王雪迎
师范生联合培养的实现路径研究
陈锡德,王雪迎
(抚顺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抚顺 113122)
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高校与同类院校、与上级院校联合培养师范生是协同创新的重要路径,是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随着教育的开放不断加快,高校之间的相互合作、联合办学能够实现师资、课程等方面资源的共享。通过合作院校间的教师互访、学生互换、课程互通、学分互认等有关师范生联合培养的实现路径的探究,为更好地推进协同创新与发展提出参考性建议。
教师互访;学生互换;课程互通;学分互认;联合培养
1.我省目前师范生联合培养的背景、规模及现状
联合培养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简单地讲,就是双方或者多方一起培养的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接受的教育是多方面的,知识面也是更加宽泛的,是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要求的全新教育模式。为了更好地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使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和多元化视角,很多高校开始与国内高校及国外高校开展联合培养项目,以此来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学生之间的沟通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
辽宁省目前有四所师范类本科院校,即辽宁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大学和鞍山师范学院。而省内涵盖师范类的专科院校有多所,独立设置的师范类专科院校也有四所,即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省内外本、专科师范类院校的设置,为联合培养新型教师提供了前提和保障。
联合培养教师是高校之间一种重要的交流合作方式。高校的联合培养解决了许多现实的问题,使高校之间的师资、学生、教学设备和资源得到充分的交流利用。高校之间可以共同承担一些大型的、有难度的课题,学生之间也有机会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尤其是研究生通过多参与课题、多实践,自身科研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发现,师范专业培养的一大问题在于大学培养的人与中小学所用的人存在差距,大学教育与中小学师资需求脱节。一些中小学也苦于招不到自己想要的人。为此希望中小学参与到大学人才目标制定和人才培养,解决实施双导师制非常态化的问题,年轻教师成长期时间问题。
在渤海大学物理系早在几年前就开设了联合培养实验班。该班与东北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姻”,采取双导师制。师范特色班实际上就是根据教育部提出的三点意见而开展的一种联合培养。首先,从大二的师范生中选拔20名综合素质强的学生,进入联合院校继续学习深造。由于联合培养院校都是师范类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能够做到课程互通,个别课程设置有差异的、采取学分互通的政策,以确保联合培养模式的顺利进行。在近年的联合培养过程中,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师范类人才。
在辽宁省内的师范专科院校中,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1978年创建以来,一直秉承着“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发展理念,现已为省内外的很多地区输送了39届毕业生,并广受好评。在多年的师范类教育教学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教育特点和教育理念。为了更好地培养师范类人才,多年来教师到同类的师范专科院校中互访,到上级本科院校中互访,通过教师互访来提升教师素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但是交流机制尚未建立起来。
2.联合培养师范生的特点
对于师范类学生的培养而言,包含专业理论学习、实践技能学习以及综合素质的学习,而实践技能学习是贯穿整个师范生学习的始终,也是师范生培养的关键和核心所在。因此,联合培养师范生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师范生培养过程以师范技能操作为主要方式,注重产学研结合培养师范生,使师范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重点掌握师范实训技能,使他们一出校门,可无缝接轨进入到中小学教师队伍中,顺利完成角色转变。
第二,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不可轻理论、轻学术教育。专业的理论知识、扎实的理论功底,是教师站在讲台前的底气,即便有再高的实践技能,若无理论知识做支撑,教师便会底气不足。所谓身正为师,学高为范。若不能“学高”,何以为范!
第三,联合培养师范生,能享受“联姻”学院校间的共享资源,包括师资力量、实习实训基地等诸多单一院校所不能满足的条件,可谓得天独厚,而且受到联合院校不同的校风校训的影响,感受不同的校园文化熏陶,形成特有的师范特质。
3.联合培养师范生的优势
联合培养发挥了高校教育资源集中、教学经验丰富的优势,突显了多学科、跨专业交流合作多、管理程序规范的好处,也将工程科研院所实验条件、课题项目资源、国家经费投入上的优势加以有效的结合。虽然开展时间不长,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培养质量得到保证,创新型人才培养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与此同时,参与联合培养试点工作的工程科研院所多为国家重点科研机构,在行业内学术影响重大,自身对专业人才也有稳定需求,这些因素使联合培养师范生的毕业就业渠道更广,并且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联合培养的师范生最抢手。[1-2]
1.加大校际交流合作,有利于校际之间的扬长避短,发挥各自优势
为什么要联合培养?原因分析如下:
第一,各师范类高校在其多年探索的基础上,已经形成各自独特的教育模式与教育理念,在教学管理方面,更是形成了完善的教学管理体制。加强校校交流合作,将会使双方互利、扬长避短,学习彼此更为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使两校的教学管理水平更上一个新台阶。
第二,各高校都拥有一批知名的学者、教授,他们不仅学术精湛、学识渊博,更是拥有着极强的教育本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加强校校合作,会更大程度地发挥这些学者、教授的能量,也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收到优质的师资教育。
第三,在师范类培养中,各高校都建成的独具特色的师范类实训基地,加强校校合作,可以使联合培养的师范生接触到不同高校的师范实训基地的训练,也增加了实训基地的使用频率和实用性,更大程度地发挥实训基地的实训作用。此外,高校的图书馆也将成为合作院校学生的共享资源。
2.资源共享,有利于联合招生,提高两校招生数量,以弥补生源匮乏
近年来,随着本科高校扩招,专科生源减少,各个专科高校几乎都面临着生源数量减少,很难完成招生计划。尤其是一些专业不是很热门的专科院校,计划招生人数与报考专业人数比例不足4:1。许多专科高校都为招生而苦恼。仔细分析其原因,无外乎有三点。
第一,学生对于该专业就业没有信心。师范类专业的就业,受到国家计划调控,使得部分考生家长更是觉得就业无路。
第二,学院的知名度不高,或地理位置不占优势。联合培养学生能够同时提高两校知名度。
第三,考生对于报考师范类院校的畏惧心理,许多考生对于自己将来胜任人民教师这一职业没有信心,进而认为报考师范院校竞争激烈,难度较高。联合培养,资源共享则有利于招生。一方面,一部分考生因为成绩不高,很难考上心仪的本科大学,考取专科院校又心有不甘。可通过联合办学,选择能力所及的专科院校,享受了两校联合办学的共享资源。另外,考入专科院校的考生,将来有机会通过联合办学,考取专升本,升入本科院校,也同时解决的本科院校的生源问题。
1.通过教师互访以实现师资共享,使合作院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师资教学团队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师范类院校素以培养优秀人民教师为已任,为基础教育领域输送了数以万计的高素质教师。作为中国教师教育发展的基础类师范大学,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培养、造就卓越教师和未来教育家,是对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国家战略的积极响应和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内在需求,也是现代大学必须承担的社会职责和国家使命。
联合办学的师范类的教育专家、优秀教师到高校进行互访培训和讲座,在培训过程中,可通过组织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职业技能。可通过教学研讨、教学观摩等方式,鼓励教师不断反思,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建设,使其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以促进实践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还可直接让两校的教育专家、优秀教师到高校指导毕业生的试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师范职业技能水平,更让专业教师在观摩、研讨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了解师范类教育的前沿需求,提升师范生自我实际教学水平。两校的的教育专家、优秀教师到校互访参加教研活动,为我们指出师范类教学一线最需要的专业技能有哪些,以此为标准进行学生的技能展示,同时也让专业教师明确今后实践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哪些专业技能。
通过教师互访以实现师资共享,使合作院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师资教学团队,同时双方的师资队伍也将继续接受再培养再教育的过程,使教学质量大幅提升。
2.通过学生互换,使学生能接受到两所学校的校园硬件建设以及不同的校园文化熏陶
师范生联合培养是实现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手段,是培养具有良好素质人才的教育模式。通过学生互换进行实践,一方面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加强和提升,另一方面在联合培养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下,经过多方位的培养训练,专业素质获得全面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同样大幅提高。培养出的学生师范专业本领、专业技能过硬,专业水平过硬,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更适应社会的需要。联合培养师范类学生是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衡量师范教育的教学质量,就是要求学生职业能力强,就业质量高,用人单位认可。通过学生互换的联合办学模式,打破传统学科教育的教学模式,构建以社会需要为目标的一线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因此说,通过联合办学,学生互换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当今师范类人才培养需求的。[3-4]
3.通过课程互通,更有利于师范生联合培养模式
教育部公布《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指出了一些师范院校关起门来办教师教育,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老三门”课程内容“空、繁、旧”等问题。因此,课程改革也是目前师范类高校的必然趋势。联合培养师范生,校际共同研究、制定教学计划、培养方向,明确职责,齐抓质量。完善师范类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一个理论够用,技能较强,符合师范生要求的教学体系。达到能够满足学生实践和学习生活的基本条件。联合办学也是提高专业教师教学水平的需要。
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方面教师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到联合办学院校进行互访,参加教研活动,了解、掌握最新的教学方法,解决教学中的困惑,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要发挥优秀教师优势,为联办学校解决难题,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课程互通,将会使联合办学模式得以实质性开展,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善教育教学体系。
4.通过学分互认,有利于联合办学院校之间的衔接与沟通
学分互认,是教育的全球化的必然趋势。随着教育的发展,各高校间学分互认政策,可以打破教育模式的封闭性,同时也为实现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提供前提和基础,并且成为推动新的教育合作交流模式的手段。而且,学分互认政策,体现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受教育者个性化需求的表现。师范生的联合培养,可以通过学分互认这一有效手段,为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学习的空间和更为优质的教育服务,同时也为校际间的合作、联合办学提供平台。最终实现联合办学两校之间教育的衔接与沟通,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要求,有利于联合办学培养的学生的顺利毕业,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师范人才。
联合培养师范生,是教育全球化的一个必然趋势,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经之路。然而,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依然会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值得我们思考。
1.联合办学校校衔接问题
联合办学校校互通,需要从政策到思维理念的衔接。只有完善政策,才有利于教师互访、学生互换、学分互通等顺利进行。只有思维理念衔接,在互访、互换、互通的过程中,才能落到实处。
2.学分设置及质量标准不统一
虽然联合办学两校学分互通, 可是由于本、专科学制不同,很难将学分统一设置,容易出现联合办学学校各自为政,难以协调。另外,联合办学学校因招生质量不同,导致教学标准也很难统一。也就是说,即使学分互通政策,也容易出现学分不统一、学分不等值等现象。学分虽互通,可是很难通兑。
3.学生管理工作的协作
师范生联合培养毕竟是在不同高校进行。因此可能会给双方学校的学籍管理以及学生的日常管理带来些不确定因素。辅导员也很难及时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状态。因此,联合办学给合作双方的学生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5-6]
[1]雷亚萍.研究生校所联合培养模式探讨[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91-94.
[2]耿丹.地方高师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实践研究[J].教育研究,2008(10):196-197.
[3]刘华,姜为.学分互认的现状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7(2):125-127.
[4]尚宇梅.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究[C]//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与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1.
[5]李军伟,贾运锋,梁士楚,等.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广西师大生科院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2):18
[6]陈成智.琼津将联合培养“免费中职师范生”[N].海南日报,2010-07-05(A01).
Study on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the Joint Cultivation of Normal Students
CHEN Xi-de,WANG Xue-ying
(Fushun Vocat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Fushun 113122,China)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s the lifeline of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It is an important path to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ultivate students w ith other universities,even w ith higher colleges.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normal college students.With the opening up of education,the cooperation amo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realize the sharing of teachers,courses and resources.It explores the realizing path of joint training of normal students through teacher exchange visits,student exchange,course exchange and mutual recognition of credits amo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this can provide referential suggestions to better promot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teacher exchange visits;student exchange;curriculum intercommunication;mutual recognition of credit;joint training
G710
A
1009—7600(2017) 09—0018—03
2017-09-03
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7—2018年度科研规划立项课题(LZY17029)
陈锡德(1962—),男,辽宁锦州人,教授;王雪迎(1979—),女,辽宁抚顺人,副教授。
[责任编辑,抚顺职院:于英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