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素芳
(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广州 510006)
国内理工科高校历史类通识课的问题与建议
黄素芳
(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广州 510006)
历史类通识课是近年来国内理工科高校普遍开设的通识课程。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历史类通识课在教学理念、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和教材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因此,正确认识历史类通识课程的定位和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理工科高校;通识教育;历史类通识课;教学改革
目前,历史类通识课是国内理工科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中不可或缺的一类课程。由于校情的差异,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历史类通识课在理工科高校的实施各有不同。
目前,国内理工科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逐渐趋于完整,课程资源丰富,内容涵盖各个学科领域,历史类通识课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理工科高校的教学资源和相关规定不同,历史类通识课的具体实施各有特点。
首先,就师资来说,有历史专业或者相关专业师资的学校由历史学专业的教师开设选修课;在缺乏历史专业教育资源的学校,由其他人文类专业背景的教师开设历史文化类通识选修课。其次,课程的设置上,部分学校是以全校性选修课的方式开放给学生选修,每门课固定学分,学生选课自由度大,修够相应学分即可,如广东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最后,就课程内容来看,历史通识类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有传统的历史课,如《中外关系史》《中国近代史与中国现代化》等课程;有历史与文化相结合的课,如《西方文明史》《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有跨学科的课程,如《科学技术史》《天文学史》等课程[1]。从以上的实践现状看,历史类通识课受到大部分理工科高校的普遍重视,其增强大学生的人文底蕴,提升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人类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得到教育者的认可。
目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历史类通识课在理工科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逐渐的被边缘化。存在着学校和学生对课程认知不够,课程设置不合理,授课形式和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相关制度建设缺失等问题。
首先,教学理念与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设置随意性大。由于教学资源等原因,历史类通识课的开设并没有考虑通识课程的理念和目标,课程的开设因教师而异,授课内容因授课教师的专业方向和兴趣爱好而异。其次,授课内容专业化。由于通识课教师本身的知识储备往往具有专业性,所开课程基本是自己所属的专业领域,导致历史类通识课往往变为专业课的入门课或浅尝辄止的概论课。授课内容往往是传统历史教科书上的基本知识,即民族、国家的兴衰和重大历史人物、事件等,部分课程内容陈旧浅显。讲授给学生太多的历史史实而让学生缺乏系统的历史知识作为理性思辨的基础,这是目前历史类通识课的最大问题所在。最后,历史类通识课的课时量偏少。一般高校的历史类通识课是按照1.5~2个学分来设置课时,课时量在24~32节课之间,这使得课程的教学往往因课时量不足而缩水为入门课和概论课,课程之间缺乏内在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这类课程对于“整合学生的知识、能力、经验是远远不够的,更达不到通识教育的目的”[1]。
首先,受师资、学生人数多等各种因素的限制,通识类历史课依然是以教师主导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采取大班授课,教学方式创新的难度大。教师满堂灌的授课形式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教学效果不理想。其次,教材任选度大或者无合适的教材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市面缺乏相应教材,一些课程选择相关的历史文化类教材,一些课程以教师自编教材或讲义做参考,一些课程甚至无参考教材,导致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内容不了解,学习积极性差,学习效果不理想。
首先,除了个别院校设有通识教育中心之外,国内理工类院校很少设有专门的统筹与管理通识教育的机构,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等相关事务由学校教务部门负责,没有专职的师资队伍,课程是由各个院系的老师承担,缺乏组织和管理保证。其次,与课程相关的管理制度建设的缺失和不完善助长了学生选课的功利化。在通识课选课规则、修学规则、考试规定等相关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学生选课缺乏应有的指导,为学分而学习的倾向明显。实用性、趣味性强的课程更受学生青睐,历史类通识课的选课人数普遍偏少。另外,课程考核方式简单,学生容易通过考试且易得高分。这使得部分课程变成学生眼中的“营养学分”课,要求高、考试难度大的课程不受学生欢迎。
基于上述现实和问题,作为理工科高校通识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类通识课必须加强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如何理解历史类通识课的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首先要弄明白历史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历史?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事实的角度说“历史要从事实来阐明一切”。英国史学家E.H.卡尔说“历史就是和现实不断地对话”,这与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的“述往事,思来者”的观点不谋而合。丰富的历史知识可以让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拥有开阔的胸襟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这也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最大意义所在。人文教育相对缺失的理工科高校为弥补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缺陷,都开设有一定数量的历史类通识课,如广东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历史类通识课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世界文明和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及演进脉络的学习,以启发学生的历史意识,让学生有广阔的视野,敏锐的现实感,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和提升学生鉴往知来的历史思维与多元思考的能力。正如英国历史学家科林伍德所说:“在终极意义上,历史学是为了人类的自我认识”[2]。通识历史课是一门提升学生基本历史思维(历史意识)能力的课程[3]。通过历史类通识课的学习,培养大学生历史意识、社会意识、爱国意识、民族意识、忧患意识和生命意识,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实现理工科高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专业历史课主要是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和宗教等历史知识、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让学生对国家兴衰、盛世与治世、思想文化、社会变迁等内容有全面的、客观的认知,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的方法与能力。但通识历史课不同于专业历史课,没有必要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让学生钻研太专业的历史知识。通识教育课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启迪智慧。因此,通识历史课的重点不在于传授历史知识,而在于让人获得基础的人文教养,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4]。因此,通识课程不应该是某一学科的简介或者概论课,通识类历史课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史学的特色、精华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提炼出来讲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的基本知识基础上了解历史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因此,不必也不该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粗略研读整部通史。历史类通识课的内容必须避免专业化和概论化,把知识的传授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随着国内外现代教育思想、方法、观念和技术的发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创新通识历史课的教学方法成为必然趋势。PBL(问题式学习)、专题研讨、主题讲述法、历史经典研读、多媒体运用与网络教学、户外教学与参访历史博物馆、口述历史、历史纪录片、参观展览等都是传统课堂的有益补充。以课堂学习为主,辅助多样化课外教育资源,更能培养学生独立、多元思考与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供高校历史学专业学生使用的教科书丰富、成熟而经典,但专业课在培养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和通识课不同,这些教材不适用于通识课。目前,市面上可以购买到的通识课程教材有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大学生文化读本”的通识丛书,暨南大学出版社的“全国大学通识教育系列教材”等,其中不乏历史类通识课程的教材。但各高校历史类通识课并不相同,这些教材不具备普遍性,参考和使用的价值不大。所以,建议教师科学选用和编撰相应的历史类通识课教材。
首先,有条件的学校可设立专门的通识教育机构,配备专任管理人员和教师,负责制定教学计划和承担教学任务等。建立健全各种教学管理和保障制度,规范学生的修学和教师的教学。其次,教师可通过建设课程网站、网络聊天平台的构建等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增加平时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权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程考核方式上,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
总之,历史类通识课作为理工科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正确的理解历史类通识课程的教学理念与培养目标,合理的设置历史类通识课的内容,创新历史类通识课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和编写适合通识教育课程的教材,才能提高历史类通识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实现其培养学生拥有广阔的视野、敏锐的思维、求真务实的态度、鉴往知来的历史意识和思维能力。
[1]陈小红.通识教育课程模式的探讨[J].复旦教育论坛,2010(5):41.
[2][英]R.G.科林伍德,著.历史的观念[M].何兆武,张文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8.
[3]林柏东.通识历史课程教学经验谈——通识历史教学省思 [C].2010 Conference on Teaching Excellence,2010.3.
[4]李道缉.通识历史[M].台北:二鱼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8:11-12.
K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17)04(a)-0088-02
广东工业大学校级教改项目:工科背景下大学历史类通识课程的构建与实践(261541440);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课题:工科院校经典阅读现状与人文类同时课程新模式的构建 (GDJY-2014-C-b054)。
黄素芳(1979-),女,河南叶县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外关系史,大学通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