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意向的调查及路径选择

2018-01-04 13:12:11鲍照王杏周翟晶晶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10期
关键词:意向大学生教育

鲍照,王杏周,翟晶晶

(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南京 210094)

大学生创业意向的调查及路径选择

鲍照,王杏周,翟晶晶

(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南京 210094)

本文以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的创业意向现状,分析影响创业意向因素,对高校全方位创业文化建设、全过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多途径创业实践孵化基地等提升大学生创业意向的路径进行了探析。

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路径选择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一直在700万高位上,使得就业形势越发严峻和突出。2015年政府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期待以创业带动就业。高校也将创业教育列入了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必修课,并规定了相应的学时和学分。但是,对于每个大学生而言,不同的个体创业意向强弱不同。

1 创业意向是一种心理倾向

国内外学者对创业意向定义的描述不尽相同,国外学者戴维斯的定义为“个体计划在将来进行创业的决定和选择偏向”,汤普森的定义为“个体计划创办新企业的信念。”国内学者范巍和王重鸣对创业意向的界定为“潜在创业者对从事创业活动与否的一种主观态度,是人们具有类似于创业者特质的程度以及人们对创业的态度、能力的一般描述”。国内外学者都将创业意向描述为一种心理倾向。心理倾向受内因和外因影响呈现明显差异,说明可以通过高校后天创业教育改变大学生的创业意向。

2 大学生创业意向的现状调查

大学生创业意向调查采用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的两种形式。个别访谈主要是印证问卷调查的代表性和了解大学生创业意向强弱的影响因素,深度访谈学生15名。问卷调查的主要对象为某211高校本科生,发放调查问卷180份,其中大一、大四各50份,大二、大三各40份,学生选择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本次问卷调查收到有效问卷177份,问卷法调查数据见表1。

表1 某211高校不同类型大学生创业意向调查统计表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一是近年来大学生创业教育成效显著。有意向创业的大学生数占在校学生总人数的近1/3(32.2%),但与4%大学生自主创业率有较大的差距,也说明提升创业教育实效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二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先降后升。大一到大四年级的学生创业意向分别为64%、24%、15%、20%,大学生刚跨进校门,在大学创业文化熏陶下,初生牛犊不怕虎,无所畏惧,创业意向强烈,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对创业更理性思考、创业项目评价和创业资金谋划,创业意向大幅下降,再随着毕业期的临近,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社会和市场环境的了解、创业与就业所获得的收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比较,创业的意向又理性提升;三是男生的创业意向高于女生。男生平均35.5%,女生平均25%,男生比女生超出十个百分点,主要原因男生更强的担当意识、承担风险意识和自立自强的精神;四是文科学生的创新意识高于理工科学生。文科学生平均38%,理工科学生平均29%,文科超出理工科九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文科生对创业知识、市场环境、交往和沟通能力一般比理工科学生强些。

3 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因素分析

通过上述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以及文献分析,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主要因素不外乎两个: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通过因素分析,强化创业意向,激发创业行为,对推动大众创业,有一定的推广价值。(1)个体因素。个体变量主要包括个人背景、人格特质和认知特征三个方面。性别、年龄、学历、种族、家庭、工作经历为个人背景因素,一般男性比女性创业意向强、年轻人比年长者强、家庭有创业经验或自身有的创业经历比也少经验或经历的强。处事干练程度、责任感和成就感的强弱、情绪稳定与否等是人格特质因素,创业者比一般群体会更果断坚强、更责任担当、更沉着不惊的性格特质。自我效能感是认知特征因素,非常关键变量,在个体因素与创业意向间的产生中介效应。(2)环境因素。从申办一个企业角度,大学生需要具备相应财务、税务、工商、金融等商务知识及资金保障;从管理一个企业的角度,大学生需具备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指挥、监督等基本的经营管理能力;从创业一个企业来看,大学生需具备创业的项目及相应的专业技术;从创业成功的基本要素来看对创业项目的市场前景利好预判。高校是大学生创业意向环境变量设计者和生产者,要通过实施创业教育、建立创业实践基地、给予创业资金支持、营造创业文化等手段,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向。

4 强化大学生创业意向的路径

大学生创业意向越强,毕业后走上创业之路可能性越大,克服困难的意志也更强,创业更可能获得成功。大学生的创业品质、创业意向可以从后天的教育和学习中得到提升,这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选择强化大学生创业意向的路径时,要根据影响创业意向的个体变量和环境变量,一是选择有利于大学生的个性特质的路径,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生社团活动的开设、教师的教书育人都要把培养学生的创业个性特质作为重要内容,要着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大学生果断和勇气、毅力和忍耐、包容和友好、合作和沟通的品质;二是选择对环境变量影响的最大效用的路径,高校要根据自身层次定位、学科类型定位、地域定位,在创业类课程的内容、创业社团的种类、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创业文化的建设上,把适合学生实际需要、有效性作为最主要考量指标。

(1)“无处不在”看到创业文化。近年来高校创业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开设创业讲座、创业论坛、创业报告会、创业竞赛、创业典型选树等等,向大学生渲染创业价值观,但由于研究不够深入,创业文化营造表面化,甚至生硬,对大学生深层次的、永久的创业熏陶显然不足。高校要将创业文化融入到学校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设中,注重顶层设计,让大学生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无处不在感受到创业文化,创业氛围,处处触动学生创业的神经,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

(2)“无时不在”听到创业课程。建立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将创业教育延伸到了中学。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列入必修课不足10年,主要讲授创业基础、创业实务指导、创业关键能力、政策和法规等内容,总计36学时一个学期,因此大学生在四年学习生涯中接受创业教育是阶段性的。而创业意向是一个心理过程,需要无时不在的、无时无刻的进行强化、刺激,改变创业意向新生普遍性高和老生普遍性低的不正常现象。高校要着力打造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业教育贯穿大学全过程,不同阶段设置创业基础课、创业核心课、创业实践课,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校内校外结合,将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指导贯穿大学全过程。

(3)“无时不有”参与到创业实践。创业是一种实践,大学生在学校创业实践的成功能正向激励学生的创业意向。高校要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创业实践基地,让有意向创业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创业实践中来。如建立创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建立大学生创业一条街、建立网上模拟创业平台、建立学生创新工作室、建立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创业基地等等,构建线上线下的创业平台、课内课外的创业实践载体、校内校外的创业孵化基地,使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创业实践中,同时学校在政策上、经费上、创业师资配置上给予支持和帮助。

[1]简丹丹,段锦云,朱月龙.创业意向的构思测量、影响因素及理论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162-169.

[2]范巍,王重鸣.创业意向维度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J].人类工效学,2006(1):14-16.

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17)04(a)-0106-02

猜你喜欢
意向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猪业科学(2021年3期)2021-05-21 02:05:38
东方留白意向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5:50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中国修辞(2017年0期)2017-01-31 05:41:04
集体意向:交互认识的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