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伟云
基于心理学原理的初中科学教学初探
沈伟云
(浙江省嵊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浙江嵊州 312400)
本文根据学习动机、从众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最近发展区、首因效应、激励效应等心理学原理,结合初中科学课程有效教学的实践,作了有益的初步探索.
心理学原理;初中科学课;教学研究
初中科学课程自90年代初实施以来,目前已发展成为较为成熟的一门综合学科,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广大师生不断进行教学实践与探索,成效显著,但基于心理学视角的科学教学探索还很少.首都师范大学乔际平先生曾指出,对学生心理的研究如不取得一点突破的话,教学改革很难有一个本质上的进步,就容易成为形式主义.教学实践表明,科学教学成效如何,学生的基础知识、智能结构、教师业务水平、教学环境设施等因素固然重要,但学习的心理学效应作为重要因素不可忽视.现代教学观认为科学教学应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规律组织实施,心理学原理应作为优化科学有效教学策略的重要理论支撑.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是对学习的一种需要,兴趣和求知欲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现象有兴趣时,大脑中有关学习神经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无关的则处于抑制状态.由此可见,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对科学课的有效学习至关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呢?笔者认为可从3方面着手.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动机.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进而产生认识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倾向,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以二战飞行员用手抓住子弹的事件为例,引入运动相对性的学习.
(2)运用科学实验激发动机.例如,实验演示:把电源、导线、开关、滑动变阻器、电磁铁串联起来,闭合开关,用电磁铁吸引回形针;在此基础上提问:如何让电磁铁吸引更多的回形针?由此激发学生对电磁铁磁性强弱影响因素的学习动机.
(3)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激发动机.例如用“洁厕灵”可清洗抽水马桶内的污垢,引入如何探究“洁厕灵”的酸碱性,要求学生们设计实验方案.
学习动机的主要成分是学习的自觉性与认识兴趣,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自觉的求知欲望,就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进而取得优良的学习效果.
从众效应,是指在自觉或不自觉的前提下会以多数人的意见为标准,作出判断,形成决定印象的心理变化过程,反映个体在群体行为中,倾向于行为与群体中的大部分成员保持一致的特点.从众效应有助于学生较容易接受科学概念与规律.
例如在测量串联电路电流的特点时,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的规律.由于受从众效应的影响,学生很快接受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的特点.
但不可忽视的是从众效应使学生对科学知识学习产生不自信,当学生讨论时,一旦自己的观点与大多数学生不一致甚至相违背的时候,从众效应明显的学生往往质疑自己的观点,倾向于认为真理掌握在大多数人手中.这种从众效应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和坚持自己的见解,客观地对待他人的看法和观点,也即学生要带着批判性思维来看待和思考问题.
对于串联电路电流的特点,通过从众效应,学生明确电流处处相等的特点,但有一名学生却提出,仅仅通过一次实验得出结论是不妥的,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需多次测量数据才能归纳出一般结论,应该换用多个不同规格的电阻多次测量.为此,教师在科学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从众效应,促进学生建构完善的科学知识体系,也要鼓励学生质疑,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对小学生做了一次所谓的智力测验,然后,随机在各个班组抽取少数学生,故意告诉教师说,“他们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8个月后,进行复试,这些学生个个成绩比其他学生进步快.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对一个学生传递良好的期望,他就会进步很大.
在科学教学中,转化学困生是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而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面向每一名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综观科学课学困生的转化,既有努力的归因分析,引导学生把失败归因为自己不够努力,期待通过今后努力提高学习成绩,也有课后个别答疑辅导,或者布置适合学困生的作业,实施分层次教学.但相比而言,还是运用罗森塔尔效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在实际教学中应该真诚告诉学生,让学困生从内心接受教师良好的期待,亲其师、信其道,并且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引导、及时鼓励,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罗森塔尔效应究其实质是一种期望效应,是教学暗含期望的感情微妙地传递给了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信任和期望中,激发了主动、愉快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内驱力,激发了学生的智力和情感方面的发展,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真正实现学困生的有效转化.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知水平是在“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这3个层次之间不断转化,螺旋上升.教学中应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为学生提供一定难度的学习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超越“最近发展区”,进而达到其潜在的发展水平.
例如,在学习浮力概念时,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是知道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浮力,知道力的三要素,能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通过“最近发展区”,呈现人悠然自得地躺在死海水面上看报的情境,演示手按矿泉水瓶实验,让学生体验浮力的作用,并把物体浸入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变化,进而达到“未知区”,即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竖直向上的浮力的概念,通过落实“最近发展区”的教学,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
结合“最近发展区”开展科学教学,关键在于确定“最近发展区”.教师可从学生作业中反映出的问题或自身的教学经验,或者通过“递进”式的提问,或者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等途径来确定,从而引领学生在学习道路上向前发展.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通过实验表明,首先接受的信息在印象中的作用最大,最后的信息也起着较大的作用.这就是说,我们在通过感知形成印象的过程中输入信息的顺序起着重要作用,最先和最后的信息往往留下的印象深刻,这就是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怎样培养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兴趣,上好第一课意义重大.作为教师,对于初中科学的第一堂课,一定要精心设计,尽量让学生感受到探究的神秘和科学的巨大作用,从而增进学生对科学的兴趣.通过首因效应,给学生留下科学学科美好的第一印象.
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一直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其方法手段很多,但运用首因效应也不失为一项明智的选择.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磁生电”的知识时,教师可由奥斯特实验来设问,既然电能生磁,那么磁能生电吗?以此来突出电磁感应是该节课的重点.在这节课的小结阶段,教师可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分析判断能否产生感应电流,以此来达到突破电磁感应的教学难点.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要重视首因效应,创造优良的首因效应,但也要关注学生的过程学习,认真落实好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切实提高科学课的教学质量.
对于激励效应,赫洛克曾做过一个十分有意义的心理学实验,把受试学生分成激励的手段、方法很多,既有科学课堂上的赞语式评价,例如一位学生正确回答问题后,不忘说上一句“你真聪明”.对一些顽皮学生,也要善于捕捉他们在课堂上的“闪光点”,让他们也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例如在做验证大气压的覆杯实验时,有一名调皮的学生提出,如果手抓住硬纸片,杯口朝下,不会掉落吗?学生们哄堂大笑,笔者却表扬了该学生,点评这个问题提得有创意,并且请该学生来演示实验,发现用纸片较软,存在漏气现象,实验不易成功,换用玻璃片后则能取得实验的成功.
作业批改也是运用激励效应的一条重要途径,要改变只打对错写上日期的传统做法,还应该结合学生的作业情况,从正面积极角度予以激励.例如,对待学困生的作业,可写上评语:“你的字写得端正清楚,这次解题仔细规范,但也不要忘了我善意的提醒,若你能多钻研,多与同学交流讨论,你的作业将会更精彩.”
对于科学课的测验反馈,也应以激励为主.教师在课堂上对进步明显的学生多予以肯定,指出其优点,也可让他来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对于成绩落后的学生,则适合私下交流,在充分肯定其优点的基础上,共同分析原因,寻求对策,鼓励其继续努力,力争下次测验取得好成绩.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通过反馈时的激励效应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消除学生的无助感.教师的反馈要及时,也要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反馈,相互开展激励性的评价.
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能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影响学生对科学课学习的心理效应是复杂多样的,对不同气质和性格特征的学生而言,其表现形式和表现程度也各有差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熟练地掌握本专业的知识,钻研业务,改进教法,而且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并且善于把心理学知识运用于教学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科学课的教学更加有效.
1 孙丽娜.运用心理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内蒙古教育,2014(4):16.
2 彭炳铭.浅谈利用心理学知识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12(4):71-75.
3 赵顺法.学生心理效应对物理教学的启示[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1998(9):5-6.
4 张章录.基于心理学视角下化学教学策略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9):9-11.
5 朱明建,秦浩正.国内近十年化学学习动机研究综述[J].化学教学,2013(10):13-16.
2016-08-15)
本文系2016年浙江省规划课题“基于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科学实验教学研究”(课题编号:2016SC266)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