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斌
(渤海大学 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历史学研究·
吕梁地区中国共产党抗战述略
王学斌
(渤海大学 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近代史上的吕梁地区,曾直辖离石、兴县、中阳、孝义、柳林、石楼等十三个区县。日军侵入山西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和地方武装在这片土地上英勇战斗,抵御外辱。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抗日力量在这里开辟了以孝义、中阳为中心的晋西南根据地和以离石、兴县为中心的晋西北根据地。在这片充满热血的土地上,英勇的吕梁人民为全国抗战写下了不屈不挠的英雄诗篇。
中国共产党;吕梁地区;抗战
山西省吕梁市是革命老区,由于吕梁山脉纵贯其全境,因此而得名。它位于山西中部西侧,向西渡过黄河同陕西榆林相望,山西省会太原在东北与其相连,晋中、临汾分别于吕梁东部、东南部与之毗邻。历史上的吕梁地区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成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红军东征的主战场和抗日战争时期晋绥边区首府所在地,具有悠久的革命传统。著名的小说《吕梁英雄传》更是对吕梁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的真实写照。八年抗战中,吕梁作为山西抗战的主战场之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抗日武装力量在此重创日军,有效地阻止了日军西进,为后方陕西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山西省在民国时期是一个特殊的省份。其之所以特殊,是因为辛亥革命后,阎锡山成为山西的统治者,在阎锡山主政山西期间,实行“保境安民”的政策,禁止任何势力染指山西。但是在“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野心不断扩大,中华民族所面临的亡国危险也日益严重。“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成为许多有良心的中国人的共同呼声。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著名的《八一宣言》,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红军在长征胜利结束后,于1935年12月在陕北子长县瓦窑堡村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中共中央为“准备直接对日作战的力量”和“猛烈扩大红军”,“巩固扩大现有苏区”,[1]286-287作出了渡河东征的重要决定。
红军东征是中国共产党在准备抗战的历史阶段,在军事上发动的一次强大的战略进攻。它将国内战争与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在中华民族的危亡关头树起了抗日救国的大旗,“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付诸实施,给中华民族指明了前进方向”,[2]26同时也在吕梁乃至山西播下了民族革命的火种。东征期间,红军各部在吕梁的石楼、交口等地大力发动群众,在这些地区及吕梁其它县乡建立了各级革命领导机构,并且形成了一定的群众基础。“特别是由周恩来在中阳县三交镇亲自建立的中阳县苏维埃革命委员会,是山西境内建立的第一个红色政权。”[3]189中国共产党率领东征红军在吕梁进行的革命活动,打破了阎锡山在山西的独裁统治,通过真诚和耐心的宣传,为山西以后作为全国抗战中心奠定了群众基础。广大民众从亲身体验中,消除了对共产党和红军的误解和疑虑,从而开始对红军东征热心支持。吕梁地区许多有觉悟的知识青年在红军征兵中纷纷要求参加革命,跟共产党北上抗日。这些参加红军的革命者在抗战爆发后又随八路军东渡黄河回到吕梁,成为创建吕梁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积极力量。
抗战爆发后,“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由朱德和彭德怀分别担任正副总指挥。改编后的八路军迅速挺进山西抗日前线。115师、120师和八路军总政治部分别在晋西南,晋西北实行战略展开,八路军、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简称决死队)、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及各地方党组织分别在晋西各地建立了敌后游击区,并在此与日寇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
(一)“牺盟会”在吕梁的抗日活动
“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是中国共产党与阎锡山逐渐达成合作协定后,在阎锡山的提议下,由中共地下党员和晋系干部戎伍胜、刘玑、梁化之等人成立的一个抗日救亡的群众组织。牺盟会的诞生是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产物,它承载着山西的未来与前途,并为不久的将来山西新派的产生、发展与壮大奠定了初步的群众基础。1937年,经过改组的牺盟会在中国共产党员薄一波的主持领导下,在吕梁地区进行了各种抗战宣传和组织活动。第一,培养和扩大抗日救亡的干部队伍。从1936年12月开始,牺盟会通过举办临时村政协助员训练班、军政训练班、牺盟特派员训练班等训练团体,吸收山西和全国各地进步青年进行培训,然后派往全省进行抗日救亡活动。在吕梁地区,牺盟会通过各县在社会各界中发展会员,并建立从县到区的各级牺盟会组织;中共各县县委也隐蔽在牺盟会内部,利用牺盟会工作人员的公开身份进行抗战活动。第二,深入城乡各地广泛发动群众。牺盟会通过派遣临时村政协助员、牺盟特派员进入全省各农村,通过各种方式的抗日救亡宣传工作发动当地群众,并建立起各级牺盟会和各界抗日救亡团体,这些组织的成立使共产党在山西的抗日局面大为改观。第三,精简各级组织,改进组织领导。牺盟会在南口、张家口相继失守后,为加紧实战动员、做好边境保卫工作,“决定建立大同、平定、晋城、运城4个中心区,将晋东、晋北、晋南、晋东南等20余县都归到其中。”[4]1311938年临汾失守后,又增加为10个。其中吕梁属于临县中心区,主任武灵初,秘书苏谦益。这些中心区对加强基层组织,深入发动和武装群众,建立抗日政权,开展游击战争起了重要作用。
(二)山西新军在吕梁的抗日活动
1937年8月日军进攻山西时,牺盟会在山西建立了“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简称决死队)和工人“武装自卫队”、“政治保卫队”等数万人的抗日新军。这些新编制的部队成立后,便立即深入敌后配合八路军展开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1938年2月,日军在进攻临汾的同时,对新建立的晋西北抗日根据地进行首次围攻。当时在晋西北的决死四纵队、工卫队和地方游击队,在120师领导下积极参与了这次保卫根据地的战斗,在同蒲陆北段和太(原)汾(阳)公路、汾(阳)离(石)公路上不断进行破袭战。如工卫队积极出动,在太汾公路沿线,不断破坏敌人的各种后勤设施,并对掩护修复线路的敌人给予痛击。“6月22日,交城、文水之敌分别出动,为掩护民工修复道路,工卫队机动作战,不断袭扰敌人,毙伤日伪军50余人。在此前后还利用内线关系,攻打祁县北关,缴获布匹3 000余匹,解决了部队的服装问题。”[5]95除此之外,决死二纵队所属的游击三团,也随八路军115师晋西支队,在汾离公路沿线和汾阳、孝义地区展开活动。这支部队主要目标是进行游击战,打击日伪军和汉奸,其先后在汾西县的勍香镇、灵石县的双池、孝义县的城关及兑九峪等地进行过多次战斗。
据统计,决死一、三纵队,“仅在1938年2月至8月的半年中,进行大小战斗100余次,毙伤日伪军及土匪2 000余人,缴获步枪420支,大炮1门,战马10余匹。决死二纵队进行战斗328次,毙伤敌伪共5 000余人。”[5]97-98
(三)“动委会”在吕梁的抗日活动
“等等,你们在拿走金银之前,也要问问我的泥刀!”大胡子工匠立在桌旁,右手捏着泥刀,双脚扎起了弓步,他的三个兄弟也抽出泥刀跟在他身后,长安匠作门,泥水刀法,浑水摸鱼,砍头如砍砖,杀人如起楼,筑屋盖房用得着,争场打架也用得着的。做房子的时候用泥刀兢兢业业,打架的时候用泥刀,那是威风凛凛。
1937年南口失守后,日军形成对山西的进攻态势。为适应抗战形势的需要,统一后方工作,加强军民抗战力量,在中国共产党推动下,经过积极筹备,于9月20日成立了以续范亭为主任的“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其成立的主要任务是发动并武装群众,动员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抗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动委会成立后,“晋西北三十多个县普遍建立了支部,下辖十四个游击支队,其中包括各县牺盟会组织起来的游击支队和太原成成中学组成的师生游击队”[6]453。这些游击队活跃于晋西北广大地区,经常破坏敌人的交通运输线和袭击敌人的据点,使日军成为惊弓之鸟,不敢随意出动。如“在晋西地区活动的动委会游击队,从1937年底开始,进行了小西城村、高白镇、大村等战斗。1938年一年,仅游击队第一路纵队即在晋中平川进行战斗百余次,毙伤敌伪近2 000人。”[5]98动委会还派出一批有经验的干部在吕梁各县建立区村级动委会,开展群众运动,实行减租减息,改善人民生活,优待抗日军人家属的政策,这些政策有利于晋绥军和八路军更好地合作和对敌作战。此外,动委会还在吕梁地区发展了大量县、区等地方游击部队。1938年4月,续范亭在岚县召开了动员新战士的各界联席会议,这次会议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动员20 000余人,分配到各军队,极大地补充了抗战时损失的兵员。动委会的武装部队,是在统一战线旗帜下由共产党组建和领导的抗日武装,因此这支部队的政治、军事素养和作战风格均与八路军相同。他们在积极配合八路军作战的同时,开创了晋西北和大青山抗日根据地。
动委会作为统一战线的临时政权组织,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的行政职能作用,后来它成为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
(四)中国共产党在吕梁的地下抗日活动
1939年 “晋西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阎锡山继续抗战,与晋绥军达成防区协议,在吕梁划定作战区域,“确定汾阳县经离石至军渡公路为晋西北和晋西南的分界线,以汾河为晋东南和晋西南的分界线。晋西南的孝义、中阳、石楼等地为阎军的活动地区,在此区域内,中共的工作转为地下状态;晋西北的兴县、岚县、方山、临县、交城、文水和汾阳、离石、柳林的路北部分为八路军的活动区域,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7]227-228从1940年2月起,中共晋西区党委、晋西北行署、晋西北军区先后在兴县成立并长期驻扎,在这些组织下又设立了许多地县级组织。除地级组织外,晋西区党委又在各县设立了20个县委,12个抗日民主县政府。吕梁南部由于处在晋绥军的防区内,党组织只能秘密活动,这一地区先后建立的地级机构有:“中共汾孝中心县委、中共汾平介孝工委、中共沿河工委等组织,”[8]这些地下组织在中共中央的支持和领导下,克服各种困难,对汾阳、孝义、中阳、石楼等地展开地下秘密工作和抗日救亡运动,并取得了有效成果。在整个抗战期间,吕梁地区作为一个普通地级区域同时存在着一个战略区组织和五个地级组织,与其他抗日根据地相比,这是绝无仅有的。
八年抗战中,八路军和牺盟会所属的新军、动委会在敌后配合友军浴血奋战,在吕梁多次打退敌人的围攻,有效牵制了日军,粉碎了日军西渡黄河进入陕西的意图,并且使吕梁根据地逐渐巩固起来,成为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在陕甘宁和大西北的有利屏障,成为连接华东、华北、东北各战略地区的中枢。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抗战期间,吕梁军民不畏艰险和牺牲,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为中国军队提供了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的强大支撑,在抗战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战略地位。
(一)保卫陕甘宁边区的可靠屏障
“兴县蔡家崖村位于今吕梁市北部,是革命战争时期晋绥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和大部分后勤单位的所在地,被人称为晋西北的‘小延安’。”[7]105“晋西事变”后,八路军在兴县成立晋西北军区(1942年9月改称晋绥军区),由贺龙任司令员,关向应任政委,加强了对根据地的统一领导,以便于在对敌作战中占据主动战略地位。从1940年到1949年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晋西区党委(晋绥分局)、晋西北行署(晋绥行署)和晋西北军区(晋绥军区)一直驻在蔡家崖村,这一区域成为晋绥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带。边区民主政权建立后,根据地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大力发展边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并创建了晋绥边区模范抗日根据地。通过边区政府长期驻扎和抗日武装力量的有力阻击,兴县成为拱卫陕甘宁边区和党中央的可靠屏障。
由于吕梁西北的渡口与陕甘宁根据地隔黄河相望,日军在占领山西之初,多次企图通过进攻晋绥边区进而西渡黄河进犯陕甘宁根据地。1938年3月,驻兴县日军以一个联队的兵力,在各种重型武器的掩护下向晋绥边区发起攻击。留守边区的中央警卫6团在晋西北地区抗日武装的配合下,采取运动战和阵地战相结合的作战方式,以顽强的作战精神击退了敌人疯狂的进攻。至1939年底,日军对黄河防线共进行了大小进攻23次,每次投入兵力都在2 000人以上。八路军河防部队由于兵力不足,在主要防御点的兵力最多为1个团,但边区八路军依据不同情况,灵活地与敌周旋,同时紧紧依靠两岸百姓,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敌人的渡河进攻,保卫了边区群众和总部后勤机关的安全。
(二)吕梁人民支援前线
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山西的各级组织在政治上取得了公开广泛发动群众的合法权利。通过他们宣传、发动、组织、武装群众,吕梁人民积极响应共产党的号召,为八路军和各地方武装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正如一支歌谣中所唱的:“我是兵,你是民,咱们本是一家人。我扛枪上阵哪怕死,你种地做工多热心,军队收复失地,百姓保卫乡村。军人百姓,百姓军人,大家一条心,本是一家人。我去流血,你去献金,都是同胞,彼此不分。都是兄弟,哪论军民,咱们一条心,打退日本人。”[9]355仅在1937年到1939年的这三年中,“动委会在晋西北地区组织起来的农民就有20多万人,组织起来的青年和妇女各5万人。”[10]43“根据1938年上半年统计,牺盟会在晋西北十四县共组织自卫队65 478人,游击队11 084人”[11]332;“动委会在各县组织抗日游击队约11 000余人,自卫队65 000余人”[10]304。在吕梁人民的大力支援下,晋绥八路军主力部队到1945年已增加到6.9万余人。为了尽早将日寇赶出中国,吕梁各县乡许多人离开故乡,跟随八路军转战南北,马革裹尸,血染疆场,将自己的鲜血洒在了祖国古老的土地上。
吕梁人民在付出了巨大人员牺牲的同时,在财力、物力上也为支持长期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日军不断进行“扫荡”,切断了陕甘宁边区与晋察冀、晋冀鲁豫根据地的交通运输线,而吕梁地区与陕甘宁边区的特殊地理位置使支援陕甘宁根据地的重任落在了吕梁人民肩上。吕梁抗日根据地建立后,成为八路军粮食、军需的供应点,吕梁地方军民克服各种困难将大量急需的物资通过黄河渡口转运到陕甘宁边区,虽然在此期间经常遭遇敌人袭击,但一直未能切断他们与陕甘宁边区的联系,所以当时中共中央的财政有很大一部分要依靠吕梁根据地支援。“当时吕梁几个专区支援晋绥根据地的经费达到70%,1943年运送中央的经费占吕梁各县财政总收入的81%。另外据临南屈坞村调查,1942年征收公粮后,有的中农只剩下5斗细粮,贫农只剩下4斗。”[12] 95-97
八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和吕梁人民在骨肉相连、鱼水情深的共同奋斗过程中形成了光辉灿烂的“吕梁精神”,这一精神中所体现出的中国人民在战争中团结友爱、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顾全大局、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敢于胜利的进取精神,都孕育于绵延千里的吕梁山脉脚下,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基因之中,是中华民族精神中最具魅力和震撼力的重要内容。
抗日战争时期的史实告诉人们:吕梁这块跨越晋西两大根据地的土地对抗战所作的贡献是令人敬仰和难以忘怀的。因为这块英雄的土地在全面抗战爆发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游击战争最先开始、最先发展、最先胜利的地方;是八路军在山西建立和发展抗日根据地的“立足点”和战略支点之一。如果没有像吕梁这样的山区根据地作八路军的抗日战略基础,为八路军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和精神支援,就不会有抗日游击战争的兴盛和发展,就不会形成山西坚持抗战的局面,华北的抗日战争也将处于不利的形势,从而对全国抗战造成很大困难。
“千秋青史难欺”。吕梁大地上曾经发生过的辉煌事迹,吕梁人民在抗战中孕育的“吕梁精神”,这些宝贵的历史财富将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不断与时俱进,它们将永远激励着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广大人民,也将永远值得后人去回忆、怀念。
[1]中共中央书记处编.六大以来(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张国祥.山西抗日战争史(上)[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3]陈志英.中共山西吕梁历史纪事(1919—1949)[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
[4]马小芳.中国共产党与阎锡山集团统一战线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5]牺盟会和决死队编写组.牺盟会和决死队[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6]唐纯良.中共与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关系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室.晋绥革命根据地大事记[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8]吕梁地区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9]田涛.百年记忆:民谣里的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0]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室.战动总会简史[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3.
[11]王生甫、任慧媛.牺盟会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12]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in Lüliang Area
WANG Xue-bin
(CollegeofPoliticsandHistory,BohaiUniversity,JinzhouLiaoning121013,China)
In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Lüliang area once contained thirteen districts including Lishi,Xingxian,Zhongyang,Xiaoyi,Liulin,Shilou and so on.When Japanese army invaded Shanxi province,Chinese Communist Party led the eighth route army and the local armed forces to fight with Japanese army in Lülian.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Anti-Japanese War,Chinese Communists and all the anti-Japanese armed forces opened up the southwest base areas centered by Xiaoyi and Zhongyang and the northwest base areas centered by Lishi and Xingxian in Shanxi.From then,in this passionate land,the brave people in Lüliang wrote a heroic poem for the Anti-Japanese War in China.
Chinese Communist Party;Lüliang area;Anti-Japanese War
2017-01-01
王学斌(1992-),男,山西朔州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
K27
A
2095-185X(2017)01-004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