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庭 赵娜
[摘要]1942年,正值抗战最为艰难的阶段,许光达请缨到条件艰苦、对敌斗争激烈的晋西北抗日前线。受命于民族危难之际,他率领晋绥军区第二分区军民通过开展统战工作、大生产运动、练兵运动、反“蚕食”斗争,将第二分区建设成为晋西北的模范抗日根据地,为八路军的发展和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创下了不朽的功绩。
[关键词]许光达;晋西北;抗战功绩
[作者简介]杨振庭(1990-),男,汉族,甘肃庆阳人,湘潭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中共党史专业。赵娜(1992-),女,汉族,甘肃庆阳人,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
[中图分类号] D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8)01-0025-02
“500年前,大将徐达,二度平西,智勇冠神州;500年后,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衔,英名天下扬”。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许光达的让衔精神。许光达不仅为人谦和,而且颇有军事才能,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1942年4月,许光达得到党中央的批准,离开延安,远赴晋西北抗日前線,接替彭绍辉担任晋西北军区第二分区司令、兼任一二〇师独立第二旅旅长。经过调查研究,许光达决定把开展统战工作、大生产运动、反“蚕食”斗争、练兵运动等作为主要任务。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他鼓励大家坚定信念,积极工作,胜利渡过这“黎明前的黑暗”。
一、开展反“蚕食”斗争,把敌人“挤”出去
日本侵略军从1941年在华北开始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对所占领区域侧重清乡,对游击区和接敌区侧重“蚕食”,对根据地主要进行“扫荡”。面对抗日根据地不断缩小的严峻形势,1942年5月4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华北军分会联合发布《关于反敌人蚕食政策的指示》,号召华北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民一致动员起来,把反“蚕食”斗争当作最紧急的任务。许光达及时主持召开二分区团以上的干部会议,传达贯彻上级的指示,要求各负责人必须明确认识到反“蚕食”斗争的重要性。二分区下辖六县是晋绥军区至关重要的前沿阵地,是陕甘宁边区的屏障。因此,日、伪军“扫荡”、“蚕食”也更加的残酷。六县之中有神池、偏关、五寨、苛岚四县已被敌人占领,敌人在大据点周围和公路沿线设立了“卫星”据点,限制八路军的活动。反“扫荡”的周旋空间缩小,而且还会受到敌人奔袭的危险,形势特别严峻。
根据毛泽东把“把敌人挤出去”的指示,许光达检讨着根据地不断缩小的原因,思忖着这个“挤”字的含义。他说:“毛主席在这里不是提把敌人‘赶出去,也不是说‘打出去,而是‘挤出去!这个‘挤字妙不可言,大有文章。”它不仅要靠军队,尤其要发动群众。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要采取以下的方式,“第一,包围、孤立敌人的据点,造成敌人的困难,迫其撤走;第二,伺机乘虚攻占之;第三,必要时策动伪军反正,里应外合占领之;第四,形势需要,条件可能时,集中兵力攻占之”。许光达领导军民开展“挤”敌人斗争。武装工作队是“挤”敌人的先锋,按照许光达要求,第二分区除原有的武工队外,主力部队抽出军政素质较好的干部、战士组成武工队。先后组建由营以上干部担任队长、政委的大小武工队五个,深入敌后,同敌人进行游击战争,在全区范围掀起了一个以武工队为骨干的群众性“挤”敌人大竞赛。经过几个月艰苦卓绝的斗争,第二分区的反“蚕食”斗争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扫荡”二分区的日本“功勋支队”清水支队气焰嚣张,武工队袭击其辎重队,迫其归还抢去的民夫和粮食;神池县伪县长张芝纲走马上任五寨县,军队在五寨县老牛坡设伏,活捉张芝纲。在宣传党的政策后,张表示洗心革面,并在《抗战日报》上发表揭露日本罪行的文章,劝解亲友改邪归正,这在日伪人员中引起极大反响。受此影响,偏关伪军大队长张镇戌带领200余人起义,偏关县城兵不血刃,成为解放区。许光达在领导部队“挤”敌人的同时,也积极配合军区完成各项任务。
在艰苦的斗争中,许光达指挥晋绥军民在“敌后之敌后”开展各种形式的斗争。派出武装工作队深入敌区建立隐蔽的根据地,使游击战争在边沿区和敌占区越来越活跃,秘密的游击根据地逐步发展为较大块的游击根据地,这对扭转根据地的困难局面、粉碎敌人的进攻起了重大作用,也为抗战后期发动攻势作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中国抗日战争是国共合作下的全民抗战,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随着日本侵华方针的转变,国民党出现消极抗战的态度,一方面表现在对日斗争上,另一方面表现在与共产党的关系问题上。国民党不顾中共努力维持的国共合作局面,不断向八路军敌后根据地挑衅。在晋西北地区,第二军分区与国民党二十二军第八十六师第二五六团分别驻防在黄河东岸的保德县和西岸的府谷县。国民党军向河东开枪、偷渡抢粮、抓人的行为常有之。许光达对国民党破坏团结的行为,展开相关工作,维护统一战线。
针对国民党军时常开枪射击,八路军被迫自卫反击的情况,许光达通过向作战科长陈阳春了解到,之前八路军没收了当地一名汉奸的财产,国民党军一个连长为报“私仇”,导致黄河两岸矛盾加剧。在许光达邀请下,德高望重的晋绥第二中学校长范若愚西渡黄河,开展统战工作。通过努力,收获颇大,两岸军队关系趋于稳定。八路军好多干部针对国民党军队制造摩擦的行为非常不满,拒绝出售粮食。许光达以民族大义为重,和军民权以利弊,以经济促进两军关系的发展。随后,八路军将450石粮食运到河西,国民党军二五六团高致国团长很是感动,立即运送给八路军急需的药品弹药等物资。1943年,高致国宴请许光达,高年轻气盛、心性耿硬,况且日本人也在拉拢。在好多干部看来都是鸿门宴,但许光达坚持只身赴宴,通过赴宴的机会当面宣传中共的抗日主张和统一战线政策,进一步了解了高致国,为接下来统战工作的开展摸清了底。为让高致国树立抗战信心,许光达决定让高见识一下八路军的军威。许光达陪同高致国一行参观八路军的训练、生产,感受保德县城的抗战氛围。特别是民兵表演的夜间作战和地雷战演习,高看到日军反复的“扫荡”竟不能使抗战军民的斗志有丝毫削弱,仍有如此威武的军队和如此井然的社会秩序。这让他从心底里开始佩服许光达,也坚定了与八路军联合抗战的信心。endprint
利用边区的进步文化开展统战工作,是许光达采取的又一有效方式。晋绥二中副校长武进卿根据許光达的建议,以精忠报国为题材,创作了一台晋剧《十二道金牌》,二中校长范若愚饰演岳飞。1943年8月1日,许光达和政委商量,组织了一个8000多人的庆祝大会,专门派人到河西,把二五六团的军官及其家属全部请来看戏。高致国握着许光达的手激动的说:“高某虽无岳飞之志,但也是个顶天立地的汉子,也是炎黄子孙,请许司令放心,从今往后我二五六团将严守抗日统一战线和双方的协议,决不再与贵军发生任何摩擦!”此后,双方不仅未产生摩擦,而且遇有“上峰”视察“河防”非得对八路军“有所表示”时,高致国也暗中通知部下,放枪的时候子弹多往空中打。统战工作的巨大成功,解除了八路军的“西顾之忧”,八路军得以集中兵力指戈东向、北向对日军进行斗争,也保证了八路军利用黄河船运完成向晋绥军区(兴县)运粮运煤的任务。两岸军民经济关系的正常化,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日、伪、顽对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封锁,取得了抗战的主动权。
三、“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丈夫走西口,一去不回头。”这首歌谣把保德地方的贫苦状况表达的淋漓尽致。更何况在战争期间,日军野蛮的“三光”政策和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使这个本来土地瘠薄、干旱多灾的地方更加财力枯竭,民不聊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坚持抗战,其困难可想而知。二分区当时的供应标准极低:干部战士没有菜金,没有油盐,每人每天唯一的主食是七两黑豆。被装方面更差,一个班只发两床被子。没有粮食,没有布匹,没有武器弹药,没有药品……这是许光达面临的又一大难题。
1942年许光达到达第二军分区后,召集二分区各部的负责同志开会,研究如何贯彻落实中央的精神。他说:“现在形势很紧张,战胜困难,要靠我们自己想办法;我们要向王震的三五九旅学习,进行大生产运动!”并制定了当前的几项工作:第一,把县城的铁匠铺都动员开起来,解决农具问题;第二,做好开春开荒、播种的准备工作;第三,全军全民齐动手纺棉花,并建立纺纱织布厂;第四,发展养鸡、养猪、养羊等畜牧业;第五,伺机袭击日军,解决武器弹药和药品。在许光达指导下,不到半个月时间,第二分区军民先后都投入大生产运动,人人有事可做。经过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保德军民眼里,这个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百姓心中有了底,部队有了精气神,二分区的面貌焕然一新。一年后这个生产建设欣欣向荣的晋绥军区二分区,成为了晋西北的模范根据地。短短时间内,通过自力更生,不仅解决了自身发展的问题,而且一次还向延安交了10万的银元作为党费,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表扬。
四、开展练兵运动,提高军队素质
要战胜敌人,首先得提高自身的战斗力,许光达把练兵运动作为他的主要工作之一。作为黄埔军校的高材生,许光达有着过硬的军事战斗素质。在他的眼中,练兵就一个字,“严”。正如他所说:“黄埔没有什么神秘的,练兵到哪里都是一个字:严!不许搞花架子,一枪就要解决一个敌人……”。他平时到训练场和战士们一起练习射击、刺杀、投弹,想方设法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第二军分区的军事训练使美军观察组的简士少校产生了兴趣。简士少校参观八路军战士训练时,被战士的军事技能所震惊。射击、刺杀、投弹水平很高,让他难以相信的是迫击炮平射,还弹无虚发。对八路军高超的军事水平赞不绝口,连连道说:“八路军,真了不起。”通过许光达的练兵运动,第二军分区军民的军事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对以后的抗日斗争产生了极为有利的影响。
抗日战争期间,许光达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请缨出战晋西北抗日前线,表现出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和一个坚定的革命家所具有的高尚品质。在自然条件极其恶劣、对敌斗争极其复杂的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他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领导军民将第二军分区建设成为晋西北的模范根据地,充分体现了高超的领导才能。在工作中,不顾个人安危,先大家、后小家,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许光达的晋西北抗战,为八路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功不可没。
[参考文献]
[1]新华月报编.永远的丰碑(五).人民出版社,2005年.
[2]许福芦著.许光达大将.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5年.
[3]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第5卷).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