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晋西北根据地教育政策探析
——兼论教育工作中的两个有争议的问题

2014-04-10 07:40高正晓
史志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晋西北抗战时期根据地

高正晓

抗战时期晋西北根据地教育政策探析
——兼论教育工作中的两个有争议的问题

高正晓

抗战时期的教育工作作为晋西北行署施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晋西北行署一方面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发展抗战教育的政策,另一方面平息了阻碍教育发展的两个争议。随着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教育工作中两个争议的平息,晋西北的抗战教育得到显著的发展,为晋西北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

抗战时期 晋西北 教育政策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全面侵华。1938年11月,太原沦陷,日军向晋西北侵略,对晋西北的教育事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使根据地教育政策发生了变化。本文专门探讨抗战时期以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为中心的根据地教育政策,兼论抗战初期,晋西北在教育工作中的两个有争议的问题。在战争与革命的年代,面对教育断层、人才缺乏的现状,晋西北根据地开展了抗战教育工作,制定和完善了发展教育的政策,为晋西北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抗战初期,晋西北根据地存在质疑抗战教育可有可无以及学校教育的正规化问题,为此,根据中央和区党委指示,最终平息了这次争议,同时,也为抗战以后晋西北教育的格局奠定了基础。

一、晋西北根据地教育政策的主要内容

在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指导下,晋西北根据地从一切为了抗战、抗战高于一切的原则出发,确立了教育必须服务于抗战的政策,提出晋西北根据地的教育,是以社会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骨干,干部教育为中心的。同时,确立了以抗战救国为目标的教育方针,以及提出相应的针对干部教育、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具体政策。

1.以抗战救国为目标的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方向,也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在1937年8月25日召开的洛川会议上,通过了毛泽东提出的《抗战救国十大纲领》,就指出教育工作要为抗战服务,要为抗战培养大量的革命力量,这是教育工作的主要战略和任务。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1](P694)因此,抗战时期的文化教育也必须与抗战这一时代主流相适应,教育工作要为抗战救国服务。

在晋西北根据地,新政权成立时明确规定了开展文教工作的重大任务。1941年4月在首府兴县召开了第一次教育会议,副处长梁膺庸作了《新文化教育建设的方向》的报告,指出:“新文化教育是民族的、反帝的、民主的、反封建的、科学的反愚昧迷信的、大众的文化教育。”[2](P37)1941年5月1日,晋西北新政权开始逐步颁布一系列的明确法令:《教育宗旨及实施办法》《中学法》《小学法》《小学教员任用及其待遇条例》《社会教育组织暂行条例》等,在《教育宗旨及实施办法》中明确晋西北教育的宗旨,指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之教育,以革命的三民主义,抗日建国纲领、行署施政纲领为准则,实行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以提高晋西北人民的文化政治水平与生活技能,使教育为抗战建国而服务。”[3](P33-34)根据这一宗旨,宣传动员晋西北教育工作积极贯彻落实行署提出的为抗战服务的教育政策,以提高民众政治觉悟与理论水平为主,兼顾开展文化识字教育,发挥民众学习的积极性,改订学制,修编课本,使得所教授的课程与抗战紧密相连,从而,在教育工作中做好了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

2.优先发展的干部教育政策。

晋西北根据地新政权成立后,各方面工作都需要干部。但是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处处缺乏干部。因此,优先发展干部教育摆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迫切需要为根据地建设培养大批军事、政治及技术干部。根据中央对干部教育的指示,晋西北行署组织了学习委员会,各区、县成立了分会。如“兴县各机关团体也成立学习分会,县、区干部学习《新民主主义论》,每10天座谈时事一次,将结果分发各区、村干部参考,又决定给各单位勤务人员每周上课一次。”[4](P292)行署政务会议曾决定举行各级干部法令的测验,以测验促进在职干部,尤其是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学习的一次尝试。

1941年中央针对延安干部学校教育上学用脱节的基本问题作出了决定,“在目前条件下,干部教育在全部教育工作中的比重应该是第一位,而在职干部教育工作在全部教育工作中的比重应该是第一位的。”[5]接着在教育上引起了一场革命。根据这个决定的精神,晋绥行署学委会按干部文化理论水平,分别规定了甲、乙、丙3级干部学习的内容。“政治与业务的学习,甲、乙两级均研讨时事、政策、法令与本身的工作。理论与文化学习,甲级阅读《论持久战》《论新阶段》和《新民主主义论》三大名著;乙级则请人讲历史、地理;丙级的政治课由专人负责讲解,进行读报和识字。业务学习则每周开会两次。”[6](P297-298)在干部教育政策的指导下,晋西北的干部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样部队中的在职干部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3.具有抗战宣传动员性质的国民教育政策。

在晋西北根据地,政府特别重视发展国民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1941年5月晋西北行署公布的《小学法》规定:“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之小学,应依照晋西北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以发展儿童的身心,培养其民族意识、民族气节、革命精神及抗战建国之基本知识与技能。”[7](P833)小学为免费义务教育,一律免收学杂费。晋西北行署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开展抗日民主地区的国民教育的指示》:“尽可能地恢复与重新建立各地小学校,达到每村有一个初级小学校,每乡(或每编村)有一个中心小学或模范初级小学,每个中心区有一个两级小学或完全小学,以建立广泛的小学网。”[8](P812)

抗战时期的晋西北,由于受到战争的威胁,小学教育的发展与根据地的宣传动员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这一时间发展小学教育带有强烈的宣传动员色彩。在此情况下,1941年12月,晋西北行署教育处发出《关于战时各级学校工作的指示信》,要求各级教育工作者明确地认识到敌人在军事上实行了持久“扫荡”的方针,动员组织小学生深入开展对群众的宣传工作。1942年在神府召开的小学教员联席会议,检查到过去教育内容脱离实际、教法死板、强迫儿童入学等缺点,决定:“动员学生以政治说服为主;添加写字与珠算教学,取消背书,代之以举实例、讲故事;增加课外活动。”[9]抗战时期晋西北的国民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各级学校教育成为晋西北宣传动员工作的主要阵地,有力地配合了晋西北的抗战。

4.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社会教育政策。

在晋西北,社会教育是根据地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晋西北行署除了积极开展各级学校教育外,还针对广大的民众进行各种社会教育。晋西北的社会教育包括季节性的冬学和日常性的识字班、读报组、黑板报、民革室、民教管等形式。1941年,晋西北新政权成立后,确定了社会教育的实施办法。行署制定了《冬学教育实施办法》和《补充办法》,行署教育处编印《冬学讲授大纲》《冬学课本》等。

随着1939年12月晋西事变人民反顽斗争的胜利,在晋西北新政权的建设工作中,曾暴露出民众的自动与觉悟性不足的情况,因此,开展全社会参与的一次社会教育显得完全有必要,而且十分重要。在晋西北行署的统一部署下,借鉴陕甘宁、晋察冀等根据地的社会教育经验,利用秋收之后,农闲季节,教广大民众学政治、学时事、学生产技术等。在社会教育开展的不同时期,教育内容有稍微的变化,与这一时期根据地建设联系,但是每一时期的社会教育都是以提高民众的政治觉悟与理论水平为主,兼顾根据地的文化识字扫盲教育,既组织动员了民众参加抗战,又丰富了广大民众的文化业余生活。由于晋西北社会教育方针及其作法正确,能够引导民众步步前进,从思想上文化上提高了民众和干部,动员组织了民众,组织了生产,推动了社会教育工作。

二、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两个有争议的问题

抗战初期,在晋西北根据地,教育工作中存在两个有争议的问题,一个是抗战教育工作可有可无的问题;二是学校教育正规化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实质上是同一种思潮(取消战时教育工作)在不同程度上的两种不同表现。关于抗战教育的主张,在《抗战建国十大纲领》中就指出抗日的教育政策,“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10](P356)还有《晋西北施政纲领》及《中央关于国民教育的指示》等一系列文件,都反复强调抗战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发展抗战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抗战爆发后,由于受战争环境所逼迫,晋西北部分地区学校缩短了教育的年限。随着战争形势的好转和晋西北政权建设的需要,国民教育学制开始有了变更,学校教育逐步开始走上正规化发展。

抗战时期从晋西北的具体情况出发,长期以来民众文化落后、政治觉悟低,越是这样越需要大力发展抗战教育,使各级各类教育都为抗日救国服务,培养抗战建国人才。“在1940年9月晋西北行署第二次行政会议上,十大要案、八大要政和三大中心工作中,都列有开展教育工作一项。”[11]之后,晋西区党委书记林枫在《对晋西北政权工作的意见》的报告中指出:“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提‘扫除文盲’的口号,但要恢复战前的学校,加紧国民教育的正规化,同时利用农闲的时间进行社会教育。没有正规化的教育,干部困难便没办法解决,天上掉不下干部来。”[12]就在同一时期,彭德怀在北方局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上作关于文化教育政策的报告,指出:“(一)继续发展短期的小学、中学、识字班、夜校、午校、冬学运动、识字运动,并开设各种临时训练班、短期训练班等,以训练抗战干部,供给紧急需要。(二)准备着手建立正规学制,建立四二制的两级中学;筹办专门学校及正规的大学。”[13](P39-40)因此,可以看出,北方局和晋西区党委关于发展教育的意见是一致的,目的都在于挽救民族文化脱节的现象。

从中央文件到晋西区党委具体的指示、决定,以至于立法,都说明了抗战时期教育工作的必要性,不但不能取消,反而应当加强,必须把政治教育与文化识字教育相结合,长期教育与短期教育相结合,改造旧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创造新的教育模式。直到晋西北行署成立以后,次年,行署重新制定并公布了一系列文教法令,以法律的形式保证了教育政策在晋西北的贯彻执行,最终,这次争议是平息了。直到1944年9月,晋西北行署明确提倡小学民办公助,普遍推行教育新方针的运动,自此教育工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回顾抗战时期晋西北教育政策可以给我们三点启示,第一,任何一场革命或运动要取得胜利,没有教育的强有力支持和配合是不能成功的;第二,教育政策的制定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以民众利益为基础;第三,教育政策的制定一定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抗战教育为晋西北抗战胜利与根据地建设发展做出了贡献。综上所述,抗战时期晋西北根据地由于制定了正确的教育政策,妥善处理了抗战初期教育工作中的两个有争议的问题,为晋西北抗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10]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2]贾佩珍.兴县教育志(1840—1988)[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3][4][6]刘淑珍.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5]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N].延安解放日报(延安),1942-3-2.

[7][8]中共中央书记处.六大以来(下册)[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9]神府召开小学教员联席会议[N].抗战日报,1942 -11-21.

[11]晋西北第二次行政会议闭幕[N].抗战日报, 1940-10-9.

[12]对晋西北政权工作的意见[N].抗战日报,1940-9-21.

[13]刘淑珍.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转引自北方局编.抗战以来选集(第二集)上册[C].143-144.

高正晓 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 张佳琪)

猜你喜欢
晋西北抗战时期根据地
抗战时期的“跑警报”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论许光达在晋西北抗战的贡献
晋西北地区近60a来的气候变化特征
晋西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与统一战线工作
抗战时期间谍剧综论
抗战时期中共晋西北根据地的变工运动述论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