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桂红
德育也要走入“新常态”
◎常桂红
又是一年开学季,经过了一个寒假的休养生息,所有学生都显得神采奕奕,朝气蓬勃。学生们又长了一岁,已经是五年级的小学生了。经过几天的思考,我对这个学期的班级工作有了初步打算,眼下要根据学校的要求,组织学生开展“我为妈妈做件事”的家庭亲情活动,活动内容是为妈妈过一个有意义的“三八妇女节”,并以此作为教育孩子关爱妈妈的契机。次日,在班级组织的交流会上,学生踊跃发言,都想说说自己为妈妈做的事。
“这是我送给妈妈的礼物。”班会一开始,小丽拿着一个精致的布娃娃迫不及待地抢先发言。“不错啊,这是你自己亲手做的?”我问道。“不是,我告诉妈妈妇女节快到了,学校要求我们送个礼物给妈妈。但是我不会做,妈妈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就帮我做了这个娃娃。这就是我送给妈妈的礼物。”
正在我哭笑不得,不知如何回答时,另一个名叫小如的女生接着发言:“我为妈妈做的一件事就是帮妈妈洗手。这张照片就是我帮妈妈洗手时拍的,我妈妈昨天请假回到家,特意拍了这张照片。”“小如,为什么是妈妈请假回家拍的呢?等妈妈晚上回到家,你再帮妈妈做事呀。”我不解地问道。“如果晚上我再帮妈妈做事的话,冲洗照片的地方就关门了,没法当天洗出照片了。”
听了孩子的话,我不得不怀疑这次活动的科学性和实际效果。德育工作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对此,我产生了以下几点感悟。
多年来,学校开展的道德教育主要体现在《思想品德》课本以及学校倡导的各种德育活动上,其中有些只是流于形式,做了表面文章,没有考虑过孩子家长的感受及是否适合小学各个年龄段,是否易于孩子接受和操作,让他们感受到快乐,形式主义倾向容易使学生处于被支配的状态,这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
德育要从小处入手,为此我们应摒弃之前的德育旧理念、老方法,实实在在地从点滴小事着手,从身边的每个人做起。在循序渐进和潜移默化中进行,这就是新常态下的德育方式。教师要加强学生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养成教育,比如注意公共卫生、物归原主、有借有还等好品质。道德教育的本质和宗旨是培养对社会有益的人,用现在流行的话讲,就是培养正能量的人。
学生家长要努力跳出等着学校布置活动再去完成“任务”的惯例,而应该有更多的主动性。品德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家庭和社会都有责任。学校教育也要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毕竟孩子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更多会和家长和亲人在一起。凡是去过日本的人,无不夸赞日本街道干净整洁,由此可见,少时良好的道德教育对于社会的重要性。
我国已经全面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伴随社会的变化,中小学道德教育也理应进入“新常态”,学校和教师也要有新思路、新想法、新办法,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及认知规律,通过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游戏或教学活动实施德育,真正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水平。
(作者单位:大连市中山区青云小学)
(责任编辑: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