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校园欺凌问题的成因及其解决策略

2017-03-11 13:47孙长梅
辽宁教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校园小学生家长

◎孙长梅

小学高年级校园欺凌问题的成因及其解决策略

◎孙长梅

校园欺凌事件在世界各地不停上演,其中有些性质恶劣的案件令人触目惊心。校园欺凌是指个人或团体对他人的心理、身体进行长期的、持续的恶性语言伤害或动作攻击。发生在小学的校园欺凌事件带来的伤害往往是不可磨灭的,受欺凌的小学生身体和心灵都将受到严重创伤,即便身体上的伤痛已恢复,产生的心灵阴影也将长期难以磨灭。因此,国家、学校及家庭要对此问题加以重视,积极研究解决策略,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一、小学高年级校园欺凌问题的成因

(一)学生自身因素

小学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小学高年级是身体和心理发展较快的时期,因而本文选取小学高年级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身经验又存在不足,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自尊心变强,但是其心理承受能力仍旧偏低。因此,当他们的自尊受到挑战时,就会产生不安、焦虑甚至生气、愤怒的情绪,情绪有可能以暴力的形式释放出来。其次,高年级的小学生嫉妒心较强,当同学考的分数比自己高,衣服比自己的好,家境不如别人时,他们很可能会表现出强烈的不悦、愤怒等负面情感,负面情绪不断累积,就有可能变成恶劣的行为。同时,小学高年级相对于低年级课业负担加重,现行的考试制度和评价手段也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二)家庭教育出现偏差

由于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家长通常忽视其他智能(德、体、美、劳)的发展而聚焦“智”的发展,并逐步形成“唯分是从”的教育观,这显然严重偏离教育的本真意蕴。在此场域中,学生逐步形成了“学习为了升学,读书为了文凭”的错误认识,并逐步沦为“苦读僧”,进而深陷“唯智育化的泥潭”中,对自身道德素质降低要求。这种错误的教育观念逐渐造成孩子错误的道德认知——成绩好就是一切。由于家长的认知偏差,孩子个性中的很多缺点被家长选择性忽视了,在家长的纵容下,孩子渐渐变得自私与冷漠,逐渐在小学高年级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形成了遇事只考虑自身利益、漠视他人存在的狭隘性格。

在家长的溺爱下,孩子的很多无理要求会被无理由、无条件地满足。当孩子的自我中心主义形成后,孩子就很容易变得脆弱,只接受赞美、顺从,无法承受任何轻视和嘲弄,更不能承受肉体和精神的伤害。性格温顺的孩子面对他人的欺凌忍气吞声,当忍耐达到饱和,便是恼羞成怒,愤然出击,而冲动下的后果是最可怕的。性格强势的孩子在和同学交往时,总是希望时时刻刻占上风,希望大家都能听命于自己,希望自己是“老大”。遇到不服从者,会用电视中“大哥”的做法,对他人进行武力镇压,成为施暴者。无论哪一种性格,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都会对孩子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这也是校园欺凌问题不可忽视的源头。

(三)学校惩戒教育缺失

小学教育的过度民主,使教育处在全民监视的尴尬境地。由于网络媒体的过分渲染与不明真相的网民的干预,大部分人认为小学生仍是不懂事的孩子,他们的行为是值得被原谅的。在这种舆论的压力下,绝大多数学校不敢轻易处分学生,这就给一些违纪学生提供了罪恶的温床。同时,小学阶段的义务教育也成为学生不良行为的保护伞,教师不敢处罚学生。在不能处罚的尴尬境遇下,学校失去了必要的惩戒功能,这些都助长了部分学生的恶行,他们慢慢地自发结成带有明显江湖色彩的小集团。这些小集团常常为了点滴小事而辱骂他人、打架斗殴,甚至是团伙持械玩命,这些行为都严重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也直接危害了社会治安。但即使如此,学校能采用的也还是说服教育。然而,说服教育的惩戒能力不强,并不能触动欺凌者的内心,因而治标不治本。

由于教师权威地位的缺失,教师不具备任何约束力。在低年级小学生的心中,教师的形象一直是高大的、威猛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当教师的权威消失后,高年级孩子自我感觉得到膨胀,教师也就成了毫无感情色彩的,传授知识的机器,失去了应该获得的尊重和感恩,因而师生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由此可见,教师权威地位颠覆带来的后果是非常明显的。比如师生间丧失了彼此的理解和信任。学生不再愿意征询教师的意见,遇到事情不愿意向教师倾诉,敞开心扉;而教师也是只从表面上依照学校的量化条款教育学生,教育无法深入心灵。学生和教师成了真正的被管理者与管理者的关系。其次,随着年龄的增大,学生的自尊心增强,有问题找老师被认为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因而自作主张,用自己所谓的能力(武力)来解决纠纷。

(四)传播媒介中负面内容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接触信息的机会增多,很多游戏和影视作品为了牟取暴利,让色情、暴力充斥网络,在更宽广的思想空间上影响甚至左右了青少年的道德和价值评判。暴力游戏的快意杀戮,武侠的恩怨情仇,港台影视的黑社会英雄,在青少年心底播种了对于英雄的错误认知。有些小学生的价值判断出现了偏差,效仿电视中“大哥”的处事原则——意见不一致就打一架,“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搞笑认知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对当今社会的仇视。他们自己制造规则行事,行事乖张,有的手段骇人听闻。同时,国家没有对校园欺凌做出明确的界定,相关法规仍不健全,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可依,同时因为小学生属于未成年人,这给部分欺凌者提供了保护伞,成为恶劣行为的借口。

二、小学高年级欺凌问题的解决策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现已成为共识,但也要注意它的适切性。因为世界上没有哪两个国家是完全一致的,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教育措施也是千差万别且具有不同文化性格的。因此,在引进、借鉴别国先进经验的同时,我们必须依据本国国情;否则,则会出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的局面。因此,我国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措施应植根于我国实际,并以此为基础,借鉴吸收国外的经验,以便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切忌直接照搬国外。

(一)家庭方面

家是温馨的港湾,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首先,家长应该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学会与孩子沟通,离异家庭的父母更应该学会与孩子沟通,防止孩子养成自卑、孤僻的性格,当孩子出现不开心的情绪时,一定要与孩子及时沟通,注意方法,不可随意打骂孩子。

其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不过分溺爱孩子,注重培养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作为孩子的榜样,家长在孩子面前应注意言行,切勿说脏话,并且在生活中,遇到事情可以及时给孩子讲解,并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

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心理教师王智芳总结:性格胆怯懦弱的同学和缺乏社交技巧的学生是被欺凌的对象。针对这种懦弱的孩子,我们应该多鼓励,多赞美,让他们树立自信心,敢于对恶势力说不。同时,教给孩子与人交往的一些社交技巧,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摩擦。

最后,家长要正确选择适宜孩子观看的电视娱乐节目。随着科技的发展,孩子接触信息的机会增多,但是,小学生由于年纪小,不能正确判断是非,因而家长有防护和监督的义务,减少不健康信息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以免他们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二)学校方面

学校是欺凌发生的高频场所,因而学校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首先,要做好预防,留心校园欺凌的预兆。小学阶段的校园欺凌主要分为身体的伤害和心理的创伤。孩子哭泣并且身上有伤痕,或者衣服有脏乱痕迹,甚至厌学、逃学都有可能是校园欺凌恶化的前奏,因而教师应该及时跟学生沟通,询问学生事情的起因、经过,以便及时发现有效信息,及时处理校园欺凌事件,防止事件恶化。

其次,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彼此互帮互助,和谐友爱,可以减少或者杜绝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

第三,全国各校开展预防校园欺凌的教育,比如召开主题班会,举办主题演讲。挪威和以色列都针对校园欺凌现象采取全校干预,制定课堂规则。我国乳山市在2016年10月开展了以校园欺凌专项治理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武汉市的预防校园欺凌主题板报也如雨后春笋。

第四,切实采取行动,借鉴日本、韩国的经验,增加巡逻和保安人员,加强校园全方位的巡逻,如有必要,可在一些校园偏僻处安装监控,及时发现欺凌问题。

第五,加强对教师的专项培训,并提供心理专家的支持。例如日本就对教师进行有关校园欺凌的培训,并增加辅导员和护理员的数量,能快、准、好地帮助学生处理各种问题。挪威给欺凌者、受害者及其家人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

(三)国家和社会方面

2016年,针对日趋严重的校园欺凌现象,我国完善了校园欺凌的相关法规,对欺凌者做出相应的处罚,以法律效力强制约束小学生。舆论方面,要宣传与明确早期发现的重要性,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联系合作。在上学期间加强警力监控和巡逻,社会和家庭要加强安全意识。同时,学生生活的社区也应该采取行动,实时监控。注重社会文化建设,努力为小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加强网络管理,建设绿色网络十分必要,法律是打击违法犯罪强有力的武器,能有效保证网络信息的绿色健康。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李晶)

猜你喜欢
校园小学生家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心中的好家长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家长请吃药Ⅱ
我是小学生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