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抗体检测在反复输血中的临床价值

2017-03-10 15:35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71期

卢 宁

(江苏省如皋市红十字血站体采科,江苏 南通 226500)

血小板输注实施可防治血小板减少等问题,以免血小板功能缺陷患者出现控制出血或出血问题,其临床效果良好[1]。但于多次输血后患者可能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致使血小板输注无效情况发生,进而加大后续治疗难度。本研究为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应用于反复输血中的临床价值,就选取的114例反复输血患者资料予以分析,现作相关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分析我市人民医院2015年7月~2017年6月住院反复输血患者(114例),并设为研究组,年龄18~70岁,平均(42.56±3.21)岁,男女比65:49;另选取100例无输血史患者设为对照组,年龄20~71岁,平均(43.81±4.07)岁,男女比60:40;基线资料在2组中比对不存在统计意义(P>0.05)。

1.2 方法

2组受检者均行SFP-SA(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检测血小板抗体。血小板抗体试剂盒由杭州艾康生物技术公司提供;血库型滤器由北京博奥森公司制造,对红细胞悬液中白细胞予以滤除处理,且借助床旁型滤除器将血小板中的白细胞滤除。

1.3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比对2组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率与输注效果;患者输注血小板后1h内CCI(血小板增高指数)大于7.5或24 h内CCI大于4.5即输注有效,反之输注无效[2]。

1.4 统计原理

探究数据,皆由SPSS 22.0统计软件解析,计数单位经由[n(%)]表达,且在组间对比经x2表达,P<0.05为两组差异之比存在统计意义。

2 结 果

2.1 比对2组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率

实验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总共43(37.72%)例,其中输血10~12次者17例,输血7~10次者13例,输血5~7次者13例;对照组总共12(12.00%)例;比对对照组,实验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显著更高(P<0.05)。

2.2 比对2组输注效果

实验组输注无效97例,对照组输注无效11例;比对对照组11.00%,实验组输注无效率85.09%显著更高(P<0.05)。

3 讨 论

反复输血患者血液中易出现同种免疫反应,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一旦患者血液中再次被输入含此类抗体相应抗原成分血小板,将激发抗原抗体反应,致使血小板被破坏。

本研究结果显示:比对对照组12.00%,实验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37.72%显著更高;提示患者输血的次数越频繁,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率则越高。此外,比对对照组11.00%,实验组输注无效率85.09%显著更高;故临床对血小板降低患者予以血小板输注之前需对抗体阳性者予以交叉配型试验,予紫外线照射血液,将白细胞滤除,促使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下降,进而有效防控血小板输注无效情况发生。本研究就选取的114例反复输血患者予以血小板抗体检测,共采取下列四种方案:(1)免疫细胞化学法:利用GPIIb/IIIa(血小板膜糖蛋白)多种抗原结合待检血清血小板抗体,并对抗原抗体结合部位颜色予以观察;(2)SFPSA技术:于U型孔底上固定血小板抗原,被检血于低离子溶液内反应,且覆盖于固定血小板单层上显阳性,但聚集于中央或孔底显阴性;(3)流式细胞计技术:经单克隆抗体对生物粒子或单个细胞予以分析,可从多个细胞中检测多项参数;(4)微柱凝胶法:微柱凝胶加入至输血者血清、血小板、红细胞及相应配套试剂内,当抗血小板抗体将红细胞与血小板连接时,即说明血浆中包含抗血小板抗体[3-5]。本研究受样本量影响,未就2组外周静脉血CCI指数予以分析,待进一步研究再作报告。

总结上文,缩减患者输血次数进行,于输血前滤除白细胞,可有效降低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并减少输注无效情况发生。

[1] 张趁利,庞桂芝,娄白敏,等.反复输血患者的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前后的疗效对比[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4,16(1):66-68.

[2] 吴玉敏,张 慧,赵志红,等.反复输血患者的血小板抗体及其与输注治疗效果的关系分析[J].内科,2017,12(3):390-391.

[3] 吕国娟.血小板抗体测定对反复输血超过3次者的价值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4,15(18):189-190,194.

[4] 邱 芳,朱 颖,邹丽萍,等.实施去除白细胞血液成分输注后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探讨[J].当代医学,2017,23(28):20-23.

[5] 毛淑清.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筛查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7(8):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