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叹词研究述评

2017-03-10 02:12周有斌
关键词:拟声词词类实词

周有斌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汉语叹词研究述评

周有斌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叹词是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一类词。汉语叹词的研究集中在:叹词的界定及在词类系统中的地位、叹词的性质、意义、古汉语叹词、汉外叹词比较研究5个方面,其中叹词的界定及在词类系统中的地位关注度最高。今后叹词研究应着重分析叹词产生的年代、与拟声词的差异及演变规律,比较汉语叹词与不同类型语言叹词的异同,寻求出汉语叹词的个性特点及叹词的共性特征。

叹词;拟声词;性质;意义

叹词是现代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一类词。自汉语语法学诞生以来,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它展开过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2016年12月26日,我们输入关键词“叹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了检索,共检索到叹词研究方面的论文69篇,实际上有关叹词研究的论文数量要高于这个数字,因为知网收录的叹词论文起于2000年,在此之前的一些论文,比如说胡明扬先生发表在《中国语文》1981年第5、6期上的《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就未收,为此我们又查阅了读秀等其他电子期刊及淮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库藏纸质期刊,共检索到有关叹词研究的论文110多篇。本文在占有这些材料基础上,对汉语“叹词”的研究展开综述。

一、叹词的界定及在词类系统中的地位

中国最早的语法专著《马氏文通》认为:“凡虚字以鸣人心中不平之声者,曰叹字。文中遇有哀乐不平之感喟,因用虚字以肖其声。如书经中之‘都’、‘俞’、‘吁’、‘咈’,诸书中之‘呜呼’、‘噫嘻’,皆无义理,惟以鸣心中所发哀乐之声,故曰叹字。”[1]23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认为汉语词类有9类5种,“叹词”是9类之一,属于情态词中的一小种,它“是用来表示说话时一种表情的声音。常独立,不必属于词和语句;以传声为主,本身也没有什么意思。例如‘啊呀’!这铁桥的工程真了不得!‘唉’!太阳怎么还不出来!”。[2]21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语法学家对叹词的认识。王力先生的《中国现代语法》把汉语的词类分为9类,未涉及到叹词。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法要略》把汉语的词类分为7种,未提到“叹词”这一名称,“叹词”属于该书词类体系中的第7种——语气词,为该类词中的一个小类,语气词有3小类:语中、语尾、独立,第3小类“独立”就是叹词。[3]18后来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将“叹词”单独设类,还析出了与叹词比较接近的象声词这一类词,认为它(象声词)“是用语音来模拟实在的声音或描写各种情态。象声词的形式跟形容词的生动化形式非常相似,要把它作为形容词的一个小类也未尝不可以。”[4]14吕叔湘先生这一观点,对后来现代汉语学界影响很大,汉语学界基本上认为汉语中包括这两类词。朱德熙先生的《语法讲义》认为现代汉语的词类有17小类,叹词、拟声词(象声词)是17小类中两种,它们既不属于实词,又不属于虚词,是独立的两小类。[5]40稍后问世的主流《现代汉语》教材大体上讲到词类时都设置了叹词、象声词这两类词,包括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邢福义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差别主要表现在:1.实词还是虚词,黄伯荣、廖序东两位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认为叹词是实词,而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邢福义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认为是虚词;2.是不是与名词、动词等大类词并列的一类词,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认为叹词是与名词、动词等大类词并列的一类词;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尽管认为叹词属于虚词,但它是与象声词、介词并列的一类词,而邢福义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认为叹词不是与动词、名词等大类词并列的一类词,它是拟音词的下位类型。2004年邢福义先生撰文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更深层次的阐述,他主要从“框架”“分布”“形式”三个方面描述叹词、象声词的一致性,认为它们应该合并为一类词拟音词,叹词、象声词只是拟音词内部的两个小类,而不应该认定为词类系统中跟名词、动词、副词、介词等并立的两个类别。[6]杨树森先生不同意邢福义先生的观点,其观点体现在《论象声词与叹词的差异性》一文中,该文主要从逻辑、语法、表达功用、使用场合、语音特点等方面论述象声词、叹词的差异性,认为象声词应归入实词、叹词应归入虚词。[7]刘丹青先生的《实词的叹词化和叹词的去叹词化》认为叹词与象声词并非一类,造成人们产生叹词与拟声词合并的错觉根源就在于“把叹词的拟声用法当成了叹词的本类用法。”[8]周国光先生的《叹词的语法功能、语义功能及其定位》从叹词的人为性与拟声词的自然性、叹词的有生性与拟声词的无生性、叹词的可控性与拟声词的非可控性三个方面认为叹词、拟声词应各自独立,并且可以把叹词归为声音动词、拟声词归为声音形容词。[9]我们认为从功能上来看,叹词应归入实词,理由是叹词既能直接充当句子成分,有的还能单独成句,而虚词不能如此。如:

(1)忽听得屋下“哇哇”几声,传出婴儿啼哭之声。(金庸《神雕侠侣》)

(2)伙计马上极为热情地道:“嘿!老爷子您可真识货呀。这可是真正的老坑端砚台呢。看您真喜欢,您给5000块钱怎样?”(张晨燕《镇店之宝》)

例(1)中的叹词“哇哇”充当宾语,例(2)中的叹词“嘿”单独成句。

二、叹词的性质

吕叔湘先生认为叹词的显著性质有三:一是不参加组织的词,一般出现在句子的前头,有时候也插入句子中间。二是叹词要跟语调配合起来起作用,同一个叹词用不同的语调说,就表达不同的意思。三是有些叹词的写法不十分固定。[4]14这一说法,相当长一段时间为汉语学界同仁所认可,表现在:

1.通行的《现代汉语》教材基本上采用这种观点。如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等。

2.一些研究叹词的论文。如:胡明扬先生的《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该文认为叹词在语音上具有不稳定性和超系统性。[10]再如谢仁友先生的《叹词的本质特点、注音和词形》认为叹词的本质特性是记音性,“它是表达人类情感的记音符号。叹词的其他特点都源于叹词是以文字的形式记录表达情感、语气的声音的这个本质特点”“是一种‘因声拟字’的记音符号,所以在字形上就具有不确定性,在字形使用上也允许个人之喜好。”[11]

刘丹青先生持另外一种观点,他认为叹词的本质是代句词,“叹词的共同本质属性是代句而不是感叹。”“其所能代替的句子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各种句类。”“在词类系统中,叹词在本质上最接近的词类就是代词。”叹词与代词的主要区别在于:“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等)代替词或短语,而叹词代替句子。”所代替的句子包括“分句或小句”。从叹词所代替句子的功能类别来看,包括五种:感叹句、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称呼招呼句。[12]2012年刘丹青先生续写了该文的姊妹篇《实词的叹词化和叹词的去叹词化》,这篇文章认为可以根据某个词是否为代词句以及是否失去了原有功能来判断该词是否叹词化了。[8]

其实,这两种观点尽管有差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强调叹词的单独成句性,只不过刘丹青先生认为叹词本质为一,即代句性;吕叔湘认为叹词的本质有三。

三、叹词的意义

关于叹词的意义,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意义?“意义”,《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认为有两个义项:1.语言文字或其他信号所表示的内容;2.价值、作用。[13]关于叹词的意义,有两种相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无意义;另一种认为有意义,并且很丰富。早期的学者,一般认为叹词是没有意义,比如说黎锦熙先生,他认为叹词“只是表泻情感的一种声音,词的本身毫无意义”。[2]21王力、吕叔湘等人也持这种观点。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叹词有意义,并且叹词的意义还比较丰富。刘宁生先生的《叹词研究》是比较早认为叹词有意义的一篇文章。该文把叹词分为三类:(1)表示呼应的词,如“喂”;(2)抒发情感的词,如“嘿”;(3)做体力劳动时发出的有节奏的声音。该文重点讨论(1)、(2)两类词意义,认为(3)于语言学意义不大。他认为“否认(1)类有意义是很困难的,与一般虚词相比,它们的意义要实在得多。否认(2)类词有意义也并不容易,因为其他虚词的意义同样难于捉摸……严格地说(2)类叹词的意义是促发并伴随自然发出的声音的情感,随后说出的语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叹词意义的‘注释’”。该文尽管粗线条地论证了叹词有意义,但并没有说出叹词的具体意义。[14]黄弋桓的《现代汉语部分叹词的意义分析》则尝试性地分析常用叹词“唉、嗯、哦、呀、好家伙”的意义。[15]李湘撰文认为叹词的语义有四种类型:快乐、愤怒、悲哀、恐惧。[16]马清华还探究了意义与形式之间的联系。认为叹词的意义与其形之间存在着某种的必然的联系,其发展存在着“表情叹词(直接的本能反射)〉表态叹词/表意叹词(间接的本能反射)”。[17]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分歧?原因就在于:一个是着眼于叹词本身所含有的意义;一个是把整个句子所产生的情感/语气意义看作是叹词的意义。我们倾向认为叹词没有意义,原因就在于叹词的意义是叹词固有的意义,而不是叹词后续句所产生的语气或情感意义。

四、历代汉语叹词的研究

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以对先秦典籍的定量考察为主。李学勤先生的《〈尧典〉与甲骨卜辞的叹词“俞”》通过比对叹词“俞”在《尧典》与甲骨文中的用法,拟推了《尧典》问世的年代。[18]武振玉的《先秦汉语叹词试论》对先秦十二部传世文献(《尚书》《诗经》《论语》《孟子》《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左传》《国语》《战国策》)中的30个叹词进行了较为细致分析,武振玉认为,先秦汉语的叹词数量远多于现代汉语。[19]其另外一篇文章《两周金文叹词初论》通过对现有两周金文的定量考察,全面描写了两周金文中四个叹词的用法,认为两周金文中的叹词比较接近《尚书》情况。[20]刘春萍的《出土战国文献叹词研究》通过对国内现有的出土战国文献中10个叹词的穷尽性考察,并与传世战国文献进行了对比,认为出土战国文献中的叹词绝大多数在传世战国文献中均能找到,其语用功能也大体一致。[21]

个别学者也曾对近代汉语某部作品中的叹词做过研究,如刘钦荣、孟昭泉的《〈牡丹亭〉中的叹词运用》,该文从音节、句法、功能角度对《牡丹亭》中叹词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其中叹词既有单音节,也有多音节,句中、句首、句尾均有可能出现,其作用主要有强化人物的情感表达、突出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22]

五、汉外叹词比较研究

汉外叹词比较研究,主要是以汉英叹词的比较研究为主,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多为英语学界的学者,所做研究多从宏观上进行。庞林林的《英汉语叹词异同小议》从“英汉语叹词的分类、英汉语叹词的应用、英汉叹词的理解和对应表达”三个方面对英汉叹词做了比较,提出了解决英汉叹词理解与表达的四种方法,即:不要以普通词义去理解叹词、要注意同形同音异义叹词的含义、要注意同形异音异义叹词、要注意英汉叹词对应的几种情况。[23]同样是英汉叹词的比较研究,刘全福的《英汉叹词比较与翻译》则是直接指出了英汉叹词的异同,较为精准,认为“异”有二:数量不等,英语叹词有近120个,汉语只有60个左右;频率不均,在相同文体下英语叹词出现的次数明显高于汉语;“同”有五:形态变体、词性活用、表意复杂、语义同构、范畴外延。至于英汉叹词的翻译,作者认为有三种方法:移植、转化、增减。[24]有的学者另辟蹊径,对汉英叹词做了比较研究,如张本慎从文化角度审视了英汉感叹词的差异,他认为两者差异表现在:年龄、性别、地域、信仰宗教、角色五个方面。[25]高彦梅认为汉英感叹词在界定、结构特征、语义、语法具有较高一致性,但在语音存有差异,汉英感叹词在语音方面最为显著的一个差异就是英语感叹词可以借用实词来表示。[26]田定远认为英语的感叹词有三个特点:以声达情的作用,意义上的依附性以及一定的修辞作用,至于英语感叹词的汉译法有三:表声翻译法、语气翻译法、表意翻译法。[27]

可见,汉语叹词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今后叹词研究应进一步向深度、广度两个方面发展。就深度而言,应着重分析叹词产生的年代、与拟声词的差异及演变规律;就广度而言,应着重比较汉语叹词与不同类型语言叹词的异同,寻求出汉语叹词的个性特征及叹词的共性特征。

[1]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黎锦熈.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3]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6]邢福义.拟音词内部的一致性[J].中国语文,2004(5):417-429.

[7]杨树森.论象声词与叹词的差异性[J].中国语文,2006(3):206-215.

[8]刘丹青.实词的叹词化和叹词的去叹词化[J].汉语学习,2012(3):3-13.

[9]周国光.叹词的语法功能、语义功能及其定位[J].语言科学,2016(3):225-233.

[10]胡明扬.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J].中国语文,1981(5):347-350.1981(6):416-423.

[11]谢仁友.叹词的本质特点、注音和词形[J].辞书研究,2008(3):9-16.

[12]刘丹青.叹词的本质——代句词[J].世界汉语教学,2011(2):147-157.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4]刘宁生.叹词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3):49-55.

[15]黄弋桓.现代汉语部分叹词的意义分析[J].宜宾学院学报,2009(9):76-79.

[16]李湘.浅谈汉语叹词语义功能新现象[J].语文学刊,2012(11):3-5.

[17]马清华.论叹词形义关系的原始性[J].语言科学,2011(5):482-496.

[18]李学勤.《尧典》与甲骨卜辞的叹词“俞”[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5-7.

[19]武振玉.先秦汉语叹词试论[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69-71.

[20]武振玉.两周金文叹词初论[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62-64.

[21]刘春萍.出土战国文献叹词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10-15.

[22]刘钦荣,孟昭泉.《牡丹亭》中的叹词运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32-135.

[23]庞林林.英汉语叹词异同小议[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14-18,5.

[24]刘全福.英汉叹词比较与翻译[J].外国语,1996(4):69-73.

[25]张本慎.汉英感叹词的跨文化透视[J].外语教学,1997(4):48-54.

[26]高彦梅.汉英感叹词对比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0(4):13-17.

[27]田定远.谈英语感叹词的特点及汉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1):116-118.

H146.2

A

2095-0683(2017)05-0064-04

2017-09-20

周有斌(1965-),男,安徽天长人,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

责任编校 人云

猜你喜欢
拟声词词类实词
动听的世界
——积累AABB式拟声词
再说拟声词“”
浅谈形似、意似、神似指导下的中韩拟声词翻译——以《活着》为例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初中文言常用实词确定的研究
——以部编版教材为例
用词类活用法扩充词汇量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
从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基于“字本位”理论再谈汉语词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