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继青
(宁波西店镇成人中等文化学校,浙江 宁波 315613)
乡镇成人学校开展企业职工培训的赋权增能研究
卢继青
(宁波西店镇成人中等文化学校,浙江 宁波 315613)
以赋权增能的视角审视当前乡镇成人学校的发展,不难发现,政策制度赋权模糊导致其地位边缘化,体制赋权混乱导致其管理体制老化,支持环境赋权薄弱导致其办学空间窄化,内在、外在增能匮乏导致其教师队伍萎缩、教育服务能力弱化。基于此,在政策赋权方面加强对乡镇成人学校的政策支持,促进其转型;在体制赋权方面创新乡镇成人学校管理体制,提升办学活力与动力;在环境赋权方面促进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乡镇成人学校资源配置;在内外增能方面完善教师发展制度,保障教师发展权利进而提升专业化水平,保障教育服务品质。
乡镇成人学校;企业职工培训;赋权增能
乡镇成人学校是在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办学机构,是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近三十多年来,全国各地充分利用农村教育资源建立成人学校,发挥在农村地区的成人学历补偿教育和成人培训等重要职能,提高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推动农村地区成人教育发展迈向新台阶,促进了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村地区人口尤其是青年人口大规模转移到城市,农村成人教育潜在生源急剧下降,甚至很多学校出现“空心”现象,致使发展陷入僵局。另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成人学历补偿教育逐步退出历史舞台,非学历教育培训已经成为成人学校办学的主要趋势。因此,更新乡镇成人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探索乡镇成人学校转型已经成为必然。
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城市地区工业企业不断向农村地区转移,乡镇企业活力再现,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人数逐渐增加。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市场更新与竞争愈发激烈,要求企业必须具有高水平的创新能力,这对企业人才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员工培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然而,当前我国大多数农村中小企业的培训还比较薄弱,存在培训意义认识不到位、培训机构不健全、培训制度不规范等问题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转型发展。这为乡镇成人学校转型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提供了新机遇,更对乡镇成人学校的办学理念提出新的要求。基于此,乡镇成人学校需更新办学理念,开展职工培训,这是其转型发展所需,也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
(一)赋权增能理论概述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赋权增能这一概念被广泛用于经济、社会、社会保障等不同领域和学科,并于20世纪90年代应用于教育管理领域。在不同的领域和学科,赋权增能的内涵也不断得以延伸和扩展。最早提出赋权增能概念的是美国学者拉波特(Rappaport),他指出:“所谓赋权增能是指个体能够尽可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它是一个持续的、有意识的过程,通过一定的过程使得缺少平等分享资源的人能更容易得到资源或者掌控资源”。[1]美国的《社会工作词典》(1999)对这一内涵重新确认,包括赋权和增能两个方面,“赋权”是指通过外部力量,塑造有利于弱势群体生存的客观环境;“增能”则指主体发挥主动性,提升自身资本和发展能力。[2]在教育管理领域,赋权增能的研究主要应用于教师发展方面。本文将研究的主体延伸至组织层面,即乡镇成人学校的赋权增能。通过对乡镇成人学校的赋权增能,提升开展企业职工培训的能力。
(二)赋权增能视野下乡镇成人学校开展企业职工培训的逻辑
乡镇成人学校参与企业职工培训的赋权增能是指对乡镇成人学校组织自身和内部个体的“赋权”与“增能”,通过提升其教育服务能力和水平,进而提升参与企业职工培训的能力。 这里探讨的赋权主要是自上而下、由外而内的行为,包括政策赋权、体制赋权和环境赋权。政策赋权主要强调政府机构宏观政策对乡镇成人学校的定位与办学支持;体制赋权指的是乡镇成人学校的管理机制,强调成人学校管理权力的下沉;环境赋权主要强调对乡镇成人学校与其他教育资源的互动和资源分配,注重教育资源对乡镇成人学校的重视。换言之,乡镇成人学校赋权增能是自下而上的,包括内在增能和外在增能。内在增能强调学校组织和教师的主动发展和能力提升;外在增能强调给予学校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为其发展提供动力。由于赋权与增能在政策、组织发展等方面有重合之处,这里的增能主要是指乡镇成人学校教师的增能。
(一)政策赋权模糊导致乡镇成人学校地位边缘化
乡镇成人学校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要力量。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乡镇成人学校经历恢复发展和蓬勃发展阶段,21世纪以来是农村成人教育和乡镇成人学校发展与萎缩并存阶段。不同阶段乡镇成人学校的发展状况与国家政策赋权的力度息息相关。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乡镇成人学校发展取得卓越成绩,为农村成人教育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在这一阶段,国家先后颁布《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暂行规定》《关于大力发展乡(镇)、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的意见》《示范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规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制度层面对乡镇成人学校的发展进行赋权。21世纪以来,对乡镇成人学校的制度赋权明显弱化。近十年来,在国家层面没有制定专门支持乡镇成人学校发展的政策,乡镇成人学校的发展没有被列入教育发展的重要工作中,依然沿用20世纪的相关政策和办法,导致其办学的边缘化。在政策落实方面,乡镇成人学校也很少被地方列入重点规划和发展项目,办学条件不断恶化,普遍存在办学场地破旧、办学设备老化、人员匮乏等问题,严重阻碍了乡镇成人学校教育服务产品的开发与办学质量的提升。在转型发展时期,严重制约了乡镇成人学校服务企业职工功能的发挥。
(二)体制赋权混乱导致乡镇成人学校管理体制老化
有效的体制赋权是乡镇成人学校运行的根本保证。科学的管理权责、系统的组织实施、多元的参与主体、充沛的资金保障是乡镇成人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20世纪初,农民教育是乡镇成人学校的最主要任务之一,涉及农业、科技、教育等不同部门,形成多头管理的局面。当时得益于各个部门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镇成人学校的发展。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和乡镇成人学校办学功能的变迁,传统的管理体制已经无法适应其发展,甚至成为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传统的管理体制下,乡镇成人学校办学普遍还坚持普通学历教育的办学机制,缺乏灵活性。尤其在农村教育体系中,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往往只重视传统正规教育,对乡镇成人学校承载的终身教育功能认知不足,导致乡镇成人学校发展与规划处于散漫状态,缺乏统筹协调,办学资源得不到保障。因此,改革当前老化的管理体制,将乡镇成人学校发展与市场紧密结合,推动乡镇成人学校转变办学理念,服务于企业职工发展、兼顾农民教育,是乡镇成人学校赋权增能的必然选择。
(三)环境赋权缺失导致乡镇成人学校办学空间窄化
环境赋权是指为相关群体和组织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促进资源的整合,从而推动其实现可持续发展。基于此,对乡镇成人学校开展企业职工培训的环境赋权,就是促进乡镇成人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良性互动,促进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资源整合,不断扩大乡镇成人学校的教育空间。
然而,在传统办学理念的束缚下,乡镇成人学校依然固守过去学历教育、扫盲教育等办学模式,过度依赖政府的项目与资金支持,缺乏主动转型发展和融入市场的动力,在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逐步丧失教育吸引力。在农村成人学历教育大幅萎缩的当下,办学空间和办学资源不断窄化。因此,乡镇成人学校的发展必须开发新的学习群体,改变传统的办学理念和模式,融入农村地区城镇化的发展潮流,整合企业的资源与力量,在农民市民化的过程中有所作为,为企业职工的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务。
(四)外在增能匮乏导致乡镇成人学校教师队伍萎缩
外在增能强调增能过程中外部力量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主张通过外力去激活主体,并通过客体与主体互动的不断循环和建构来达到持续增权的目的。[3]基于此,改变乡镇成人学校的边缘地位,增加其办学资源,必须改变当前的师资状况。
然而,由于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不重视,乡镇成人学校师资水平普遍比较薄弱。当前,我国乡镇成人学校教师多是由普通中小学教师转岗而来,教师年龄往往偏大,中青年教师数量相对不足。师资类型主要以文化型为主,缺乏服务农村与企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因此,在开展教育服务时,无法为学员提供符合需求的教育产品。甚至很多乡镇成人学校没有专任教师,这严重制约了乡镇成人学校功能的发挥,导致很多乡镇成人学校处于“破产”边缘。另外,乡镇成人学校缺乏相应的职称评定体系,无法吸引人才,教育服务能力和教育质量更是无从谈起。
(五)内在增能乏力导致乡镇成人学校教育服务能力弱化
内在增能即个体层面的增能,是指使自己拥有一种能力感、操控感,有力量和能力发生转变,包括实际控制能力和心理控制能力两方面,它强调个体内在能力的提高。[4]乡镇成人学校的内在增能主要指教职员工基于提升自身教育服务能力而主动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当前我国乡镇成人学校的发展在政策制度层面处于边缘地位,在资源相对不足的农村教育中往往更处于边缘地位,在教育资源分配中,往往优先支持基础教育的发展。乡镇成人学校的硬件设施、教师专业发展等都比较落后。另外,乡镇成人学校学历教育萎缩,生源大幅减少,甚至出现校园“空心化”现象。这些因素都导致乡镇成人学校教师内在增能动力不足,失去主动学习的动力,无法满足当下乡镇成人学校转型发展的师资需求,这也制约了乡镇成人学校在企业职工培训中更好地发挥自身职能。
(一)政策赋权:加强对乡镇成人学校的政策支持,促进转型
政策赋权是促进乡镇成人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有效的政策支持能够为其发展提供政策、制度、资金等方面的支持。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镇成人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尤其是1987年国家教委、财政部等联合下发的《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暂行规定》、1991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乡(镇)、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的意见》和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的《示范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规程》,均为乡镇成人学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1世纪以来,虽然国家重视农村成人教育,在多个政策文件中也提出支持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但是没有制定、颁布专门的政策。尤其是当下乡镇成人学校处于转型发展时期,国家政策的缺失严重制约了其转型发展的推进。基于此,在乡镇成人学校的转型发展中,要从国家层面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出台加快发展乡镇成人学校的意见,明确乡镇成人学校的地位作用、工作任务,努力解决设施配置、教师发展、经费筹集等难题,推动乡镇成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体制赋权:创新乡镇成人学校管理体制,提升办学活力与动力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初步制定乡镇成人学校的制度,初步设计了乡镇成人学校的发展方案。21世纪,乡镇成人学校主要服务于“三农”的发展而开展以农民为对象的成人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农民逐步摆脱过去的生产方式成为企业职工或者职业农民。过去针对农民的成人教育已经不再适应当下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需求。乡镇成人学校原有的制度设计亦与当下的农村成人教育发展不匹配。因此,必须创新乡镇成人学校的管理体制,活化办学机制,提升办学能力。
乡镇成人学校的办学涉及到农业、教育、科技等领域和部门,在管理上涉及到教育部门、农业部门、乡镇政府等,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致使乡镇成人学校的管理混乱和弱化,办学动力不足。因此,要提升乡镇成人学校的办学活力,必须理顺并创新管理体制,从体制上对成人学校的发展进行赋权。对于乡镇成人学校管理体制的赋权,应改变过去“各自为政”的钳制状况,对乡镇成人学校的发展实施统筹规划。建立“政府统筹、教育牵头、部门参与、中心实施”的管理体制,扩大乡镇成人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鼓励乡镇成人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发个性化课程,实施企业职工教育,提升办学的灵活性与市场竞争力。
(三)环境赋权:促进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乡镇成人学校资源配置
支持环境的赋权主要在于改善乡镇成人学校的办学环境,从而提升其开展企业职工培训的能力,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然而,当前乡镇成人学校普遍存在办学资源匮乏、办学经费紧张、师资力量短缺等发展困境,严重制约其教育服务功能的发挥。
基于此,支持环境的赋权需要广泛借力,争取政府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其他院校、社会组织的支持与协作。然而,囿于我国现存的教育管理体制、乡镇和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状况、乡镇成人学校自身的办学力量与管理人员的个人能力,乡镇成人学校往往不具备协调政府多部门与社会组织的能力。因此,改善这一困境,需要借助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建立乡镇成人学校的资源网络系统,推动教育资源联盟化,实现资源共享,为提升自身的教育服务能力奠定基础。美国学者肯特(Allen Kent)认为:“资源共享最确切的意义是指互惠,即每个成员都拥有一些可以贡献给其他成员的有用事物,并且每个成员都愿意和能够在其他成员需要时提供这些事物”。[5]肯特还特别指出:“开展资源共享的唯一途径是拥有可供共享的资源、具有共享资源的意愿和实施资源共享的计划,否则资源共享就是一个空洞无物的概念,因为非此则不能按需提供帮助”。[6]乡镇成人学校在推动资源联盟化的过程中,必须注重与联盟单位和部门的利益相关与资源互补,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四)外在增能:完善教师发展制度,保障教师发展权利
当前,我国乡镇成人学校教师大多从普通教育转岗而来,缺乏专业的成人教育知识和能力,对乡镇成人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对象、教学形式等了解不够深入,且成人学校教师发展缺少专门的通道与路径,在职称评定上往往采用基础教育系列的职称制度,专业发展也不受重视。
乡镇成人学校在开展企业职工培训的增能过程中,要完善师资队伍,引进具有企业管理学科背景或者实战经验的管理人才,实现教师结构的多元化。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成人学校教师的激励制度。具体而言,建立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的乡镇成人学校教师评价制度和业务水平考核制度,改革用人制度和职称制度,实行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真正做到竞争上岗,能者上庸者下,不断优化人员配置,并加快出台关于乡镇成人学校教师评价的具体标准和实施办法,设置专门的乡镇成人学校教师晋升制度,探索针对乡镇成人学校兼职教师的考核激励制度。[7]
(五)内在增能: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保障教育服务品质化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因素,教师专业发展是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路径。基于此,教师的内在增能离不开教师的专业发展。在乡镇成人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的当下,借助外部力量建立教师交流双向机制,是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乡镇成人学校开展企业职工培训,可以按照“加强校企合作、引聘技术能手、培养骨干教师”的原则,通过“内部培养,生产实践,同行交流,企业引进”等方式,引进企业资深管理和技术人才,构建乡镇成人学校实训基地教师交流双向机制,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制定实训基地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和基地教师能力考核办法,提升乡镇成人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
另外,对于学校师资队伍的建立,重点要发挥企业职业经理人和技术人才的功能,组建“企业管理服务小组”,建立专业的师资团队。在此基础上,开设培训师班强化师资力量。服务小组中的优秀经理人作为培训师班的主要“导师”,开设企业管理和技术指导相关课程,提升乡镇成人学校教师服务企业的能力。
[1]Bret Kloos, Jean Hill, Elizabeth Thomas, Abraham Wandersman, Maurice J.Elias, James H.Dalton . Community Psychology [M]. Belmont: Wadsworth,2012:352-353.
[2]王 英,谭 琳. 赋权增能:中国老年教育的发展与反思[J].人口学刊,2011(1):32-41.
[3]范 斌. 弱势群体的增权及其模式选择[J].学术研究,2004(12):40-44.
[4]谢启文. 增能: 解决失独家庭问题的新视角[J].人口与发展,2013(6):104-109.
[5]Kent A .The Goals of Resource Sharing in Libraries [Z].New York:Marcel Dekker Inc,1977 :17-18.
[6]Hagiu A,Wright J. Multi-sided Platforms[Z]. Boste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2011:54.
[7]李静珠.社区教育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 宁波:宁波大学,2011:50.
(责任编辑:刘奉越)
The Study of the Empowerment of Enterprise Staff Training in the Rural Adult School
LU Ji-qing
(Xidian Adult Middle Culture School of Ningbo,Ning Bo,Zhe jiang 315613,China)
In the view of empowerment, the fuzziness of the policy system has marginalized the status of the rural adult school. The institutionalism of the system leads to the aging of the management system. A lack of supporting environmental empowerment leads to the narrowing of schools in adult schools. The lack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ergy has led to the decline of teachers in adult schools and the weakening of education services. On the basis of this,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policy support of the rural adult schools an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rural adult school. In the area of institutional empowerment, we will innovate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adult schools in rural areas and improve the vitality and power of running schools. In the context of environmental empowerment,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resources in rural areas is promoted, and the alloc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townships and towns is optimized. In addition, we will improve the system of teachers’ development,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level of teachers’ development, and ensure the quality of the education service.
rural adult school; enterprise staff training; empowerment
G720
A
1008-6471 (2017) 02-0042-05
10.13983/j.cnki.jaechu.2017.02.006
2017-04-03
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救助服务体系研究”(编号:15YJC880068)
卢继青(1970-),男,浙江宁海人,宁波西店镇成人中等文化学校校长,主要从事成人教育、企业教育、教育管理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