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中怀,贺 梅
(1.黄冈市教育局,湖北 黄冈 438000;2.黄冈市实验小学,湖北 黄冈 438000)
乡村教师培养与管理的困境与破解
——基于H市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雷中怀,贺 梅
(1.黄冈市教育局,湖北 黄冈 438000;2.黄冈市实验小学,湖北 黄冈 438000)
加强乡村教师培养与管理对缩小城乡师资水平差距,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意义重大。H市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发现诸多困难,究其原因,一则教师管理受控于教育部门以外的部门过多,导致教师管理体制不顺,教师补充不畅;二则乡村城镇化程度加快,学生生源流动频繁,导致乡村教师全方位缺乏;三则师范院校培养模式创新不够,导致毕业生不能满足乡村实际需要;四则乡村教师技能单一,导致转岗难、上岗不足;五则乡村学校条件简陋,教师来源多元,导致“留不住、用不好”。需要从编制、补充、待遇、关爱等方面着手,建立长效机制是为破解之道。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困难;破解
当下,我们基础教育的主体仍在农村,抓好乡村学校教育也就筑牢了基础教育的基础。提升乡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取决于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师能精湛、扎根一线的乡村教师队伍。然而,多年来乡村与城镇之间教师队伍建设仍有较大距离,一方面乡村教师“潮涌”城镇,城镇学校教师无一例外处于“饱和状”;另一方面基层学校教师缺额大“等米下锅”,优秀毕业生“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原因到底何在?以下基于大别山南麓H市乡村教师建设的一点探索,作点粗浅探讨。本文所探讨的乡村教师,是指县市区乡镇(办)属农村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含村小、教学点)教师。
H市为湖北省一地级市,辖七县、二市、二区,总人口750万。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989所,在校生100.7万人,教职工7.3万人。其中高中62所,在校生10.8万人;初中239所,在校生17.6万人;小学696所(另有教学点778个),在校生42.0万人;特殊教育学校 9 所,在校生1084人;幼儿园951所,在园幼儿20.5万人;中职、高校32所9.7万人。①
(一)教师总量持平与乡村教师不足并存
1.县域教师总量持平。由于地方编制控制严格,师生比从国家到地方逐层衰减,总体来看,大多数县域教师总量持平。以H市为例:根据2001年《湖北省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暂行办法》②规定,教职工与学生比分别为小学1∶21.6,初中1∶16.8,高中1∶13.8, H市应配备中小学教师45498人,实有45378 人,③县域教师总体平衡。如按2016年湖北省新标准④计算依然缺编。
2.乡镇公办幼儿园教师缺额大。当前,乡镇公办幼儿园师资严重不足。以H市为例,2011年实施《H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以来,现已建立乡镇公办幼儿园258所,以上公办幼儿园均未核编。如按教育部1∶7-9的配备标准,取最低1∶9比例计算,应配教师5091人,缺编3923人。
3.村小、教学点教师结构性不足。以H市为例,全市现有792个不足200人的村小和教学点,2495个教学班,学生47482人,按省定师生比,只能配备2198名教师,而实际配备教师3464人,如果要保证开齐开足课程,应至少配备4990名以上教师才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比省定编制超额配备2792人。以L县叶家河教学点为例,5个教学班,126名学生,11名教师,没有专任体育、音乐、美术和信息技术教师,按省定编制只能配备6名教师。
4.部分学科严重缺乏上岗教师。乡村中小学体、音、美、信息技术等专职教师严重缺乏。以体、音、美教师为例,体育教师小学按不低于专任教师总数的10%,初中不低于8%,高中不低于5%,音乐和美术教师小学不低于11%,初中不低于5%,高中不低于3%计算,H市专职体育教师缺2071人(应配3387人),专职音乐教师缺1835人(应配2519人),专职美术教师缺1899人(应配2509人)。
(二)高学历毕业生下不去与高学历和实际业绩不匹配并存 1.师范本科毕业生、“特岗计划”毕业生不愿意到乡村学校工作。本科生在村小、教学点及中学教书不太安心,认为自己的聪明才智没有得到发挥,天地太小,人心思走。以H市H中学为例:学校专任教师105人,其中职前本科4人,占3.8%,职前专科20人,占19.0%,中师生45人,占42.9%,职前高中及以下36人,占34.3%。
2.不少高学历教师不适应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岗位。农村学校要求具有基本功过硬的教师,具有坚守基层、奉献人生的理想,教学扎实,责任心强,热爱学生,而不少高学历教师到乡村由于基本功不扎实,师能不突出,难以适应基层工作。
(三)乡村教师新教师补充难与流失严重并存 1.地方教师补充机制不健全。受财力等多种因素影响,县域教师自动减员的教师数不能及时补充。无长效机制做到“退一补一”。H市沿江某县从2003年到2012年10年间,县政府没有补充一名公办教师,新增教师主要以编外教师为主,直到新机制教师招考才缓解。
2.高学历教师主要充实到城区学校,基层较少。近年来,高学历教师主要补充到经济条件好、县域重点学校。地方师范院校很多毕业生远走高飞到经济发达城市就业。
3.农村新教师流失严重。以H市为例,近3年教师共计流失1331人,其中教学点113人,小学691人,初中390人,高中137人。
(一)教师管理受控于教育部门以外的部门过多,导致教师管理体制不顺,教师补充不畅 在管理上,按照现行管理体制,教师除要接受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更重要的是受控于人社、编办、财政等多个部门管理。在教师补充上,需要多个相关职能部门协同配合,方可确定,不是教育部门能够自主决定的。因此,多数县域教师补充难度大,补充渠道不畅。
(二)乡村城镇化程度加快,学生生源流动频繁,导致乡村教师全方位缺乏
1.乡村城镇化程度加快,学生由基层学校向城镇化区域流动频繁,打破原有教师需求平衡。主要是原在村小、教学点就读的学生,因城镇化原因,纷纷到城镇化区域、县城学校就读,学生无序流动,致使城镇化学校迅速膨胀,“人满为患”,导致“一处烂柴,一处烂米”。
2.因多种原因,少数在编教师不能站立讲台,导致实际上岗教师缺乏,且挤占教师编制。主要情形有:(1)重大疾病无法上课。农村条件艰苦,不少教师患有重大疾病,无法坚持正常教学。按照《湖北省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第二十条:“连续病休1年以上,又不符合退休退职条件的人员,经县以上医院证明,并经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可列编外。”②但实际工作中未执行该政策。(2)学校宿管员、安保、会计等人员占编。农村完全小学和初中都是寄宿制学校,在省定教职工编制中不包含寄宿制学校管理人员。学校安保人员按规定是由本级财政单独预算经费聘用专职人员,应由政府购买服务。由于部分县市区财政保障不到位,加之一些不宜上讲台的教师转岗充当上述人员。(3)因年龄过大不能胜任工作。
3.幼儿教师编制政策不明晰,导致乡镇幼儿园教师大量缺乏。2012年《教育部 中央编办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各地结合实际合理确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具备条件的省(区、市)可制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严禁挤占、挪用幼儿园教职工编制。采用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对企事业单位办、集体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进行扶持”。⑤2013年《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的通知>》(教师〔2013〕1号)确定教师(含保育员)与幼儿配备标准1:7-9⑥,但省级编办等部门未出台贯彻中央编办精神文件,不认可教育部标准,导致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悬而未决,公办园不得不聘请大量编外教师。
(三)师范院校培养模式创新不够,导致毕业生不能满足乡村实际需要 1.专业建设滞后。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技能传授等方面不太“接地气”,教育教学改革多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元素及区域内教育改革内容不能很好地贯穿到实际教学中去,沿用过去理论学习为主的模式,较少进行课堂实践,不少学生“三字一话”等基本功欠缺,导致“水土不服”。以黄州区某乡镇中学问卷调查为例:乡镇教师专业最希望提升的十个方面能力:(1)现代教育技术能力;(2)班主任艺术;(3)自我心理调节能力;(4)三字一话基本功;(5)演讲技能及现代礼仪知识;(6)安全知识及相应技能;(7)社会交际能力;(8)一专多能(体、音、美等小学科教学)能力;(9)古典诗词素养及写作能力;(10)课题研究能力。可见,教师能力缺乏折射出师范教育质量存在的不足。
2.高等师范教育统筹不够。师范生培养从招生宣传、教育目标、到就业等等,通盘考虑不够。从“进口”来说,如何保证师范生质量,从“出口”来说,培养的人才该向哪个方向发展,缺少合理定位。同时,在培养过程中,没有紧扣地方教育发展需求,没有充分吸收地方一线名师参与教育教学,实践过少,这样的毕业生成长肯定“慢”。
3.师范毕业生师德教育缺乏力度。师范生应该在校加强师德教育,促进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家乡,多为家乡做贡献。实际培养中这门课较为缺位,很多师范生为了就业而就业,随时可能跳槽,随时可能去发达地区谋职业。
(四)乡村教师技能单一,导致转岗难、上岗不足 乡村教师在学校大多数是任教1门主学科,一旦学生人数发生较大变化时,就会出现“一边同学科教师过剩,一边部分学科无教师上课”的情况。尤其是在村小、教学点,由于教师技能有限,很多缺教师的课程不能上,导致上岗不足。同时,由于乡村教师年龄普遍偏大,通过培训转岗,大部分教师不愿意、不想培训。
(五)乡村学校条件简陋,教师来源多元,导致“留不住、用不好” 新教师非本地毕业生,很多实际问题不易解决。大多数乡村学校基本生活保障条件不具备,尤其是村小、教学点条件简陋,多数无食堂、无住房、无网络,个人文化生活单一,没有县城条件优越,导致个人婚恋不好解决,并且子女入园、上学受到制约。作为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个好学校;即使生病,也希望找个好医生看看,在乡镇这是最困扰年轻教师的现实问题,导致乡村教师“留不住”。
教师招考中不少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占据报考的“半壁河山”,有学医的、学农的、学管理的,他们缺乏系统的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仅有教育热情还不够,在乡村学校短时间内难以胜任工作,“用不好”。
同时,乡村教师职称评聘难,导致管理难度加大。乡村教师待遇主要是通过职称评聘来调节,绝大多数教师一生就是中级职称退休,副高职称基本无望,职称上不去,待遇也就上不去,因此工作热情难以高涨。
基于以上困难和问题,H市教育部门在市委、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高校共同努力和支持下,采取了系列措施,经过5年来的探索,取得一定成效。主要做法及“十三五”期间推进举措如下:
(一)建立通畅的教师补充长效机制
1.重新核定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编制。2016年国家新标准为:教职工与学生比小学1∶19,初中为1∶13.5,高中为1∶12.5;④原定小学班额小学45人、初中40人,现定标准为小学40人,初中35人。根据新标准以及湖北省确定的班额新标准,重新核定中小学教师编制;参照教育部暂行配备标准,核定幼儿园编制,保障基层注入“新鲜血液”。
2.对乡镇公办幼儿园教师进行补充。按照核编数,分年度补足配齐。编制来源,一是系统外统筹调剂增加,二是系统内动态调整划转,确保公办幼儿园教师有编。例,H市2016年公开招录幼儿教师293名,2017年拟招聘340名。
3.畅通“两条”补充渠道。按照“退一补一”“空岗补齐”原则,结合编办部门核编情况,加大乡村教师、幼儿园、高中学校教师补充力度,畅通“两条”补充渠道:一是充分利用省义教招考平台,畅通义教阶段教师补充渠道;二是加大县市区本级教师招聘力度,建立非义教阶段(幼儿园、高中)教师县级地方政府补充渠道。例,H市2016年共招录教师789人,2017年拟补充教师1202人,全市基本建立起教师补充长效机制。
(二)加大教师待遇落实督查力度
将教师待遇列为各级党委政府班子考核范畴,进行专项督查。重点督办乡镇教师工作补贴、改革性及奖励性津补贴、集中连片特困开发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等经费或配套经费足额纳入财政预算,做到依法依规保障各项工资福利待遇得到落实,发至教师手中。从2014年开始,H市由市委督查室牵头,组织由市“四大家”副秘书长带队的督查组,逐县开展以义务教育学校及幼儿园教师补充、待遇落实情况为主要内容的专项督查,教师待遇落实步伐大大提速,效果显著。
(三)强化本土教师培养 与地方师范院校联合,开展订单式培养。面向农村学校培养具备“语数外通吃,体音美全扛”的全科素养、能承担多门学科教学任务的小学全科教师和“一专多能”的初中教师。探索构建“县来县去、县来乡去、乡来村去、村来点去”培养模式,培养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永久牌”本土化教师。毕业后补充到乡村学校尤其是村小、教学点、乡镇公办幼儿园任教。既不担心教师流失,又可很好解决教师食宿、婚恋等问题。可实行“3+2”培养模式、专科直通车、订单式培养等。2017年,H市与黄冈师范学院联合开展订单式培养,采取政府主导、定向委托、本土化培养的方式,招收辖区内本地本乡镇户籍考生300人,按小学全科化方向培养。“十三五”期间将每年培养300-500人。
(四)落实“县管校聘”制度 教师编制和岗位实行“总量控制、动态调整”机制,在编制总额内,教师编制统一落在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新入职教师编制不再核编到校。总量核定后,由教育局根据实际需要统筹配置,对义务教育编制实行统一归口。这样,可有效地解决教师交流、调配等问题。
(五)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 主要是“调方案、增素养、补短板”。从学生层面看,以教育实践为检验标准,调整培养方案,打破固有的培养模式,大胆尝试“理论学习+实践+理论学习”的方式,合理安排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师范生全过程教育实践模式。比如每学年安排教育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2周。加强“三字一话”训练,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及专业素养的学习熏陶,提升专业素养。补齐教师师德弱化的短板,让教师职业成为学生的诗和远方。从教师层面看,可以尝试开展高校教师进中小学挂职锻炼活动,吸纳基础教育一线优秀教师参与培养,全方位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六)大力实施教师关爱工程
1.促进职称评审城乡公平。改革职称申报办法,职称申报计划向农村及山区学校、教改推进先进单位、小学科倾斜。改进职称评审方式,乡村教师和城镇教师职称申报评审工作实行分开申报、统一评审、分开淘汰。例,H市规定乡镇教师申报高级职称比例不低于本县市区下达总数的50%,建立“重师德、重师能、重业绩、倾斜农村”的评价导向,引导教师安心课堂,实施五年来,基层反响效果好。
2.定期组织教师体检。至少每2年组织1次教师到二甲及以上医院体检,对于条件艰苦的偏远乡村中小学和幼儿园,不定期组织专家下乡巡诊。对重大疾病乡村教师提供援助,并建立绿色通道,做好重大疾病救助工作。切实做到早预防、有病早治。
3.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住房纳入保障性住房范围,积极通过改造、分片集中兴建、乡镇统筹购买等多种途径,加快解决乡村教师住房问题,确保偏远乡村教师“教有所居”。把改善乡村教师住宿、食堂、办公条件,纳入义务教育“全面改薄”、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统筹实施,整体推进。关心新进教师婚恋,积极为基层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
注释:
①本数据见《2016年H市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快报》。
②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鄂政办发〔2001〕112号)。
③本数据为作者2017年2月对H市进行专题调研统计所得,下同。
④省编办 省教育厅 省财政厅·转发《中央编办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通知》的通知(鄂编办发〔2016〕22号)。
⑤教育部 中央编办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师〔2012〕11号)。
⑥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的通知》(教师〔2013〕1号)。
责任编辑 付友华
G451
A
1003-8078(2017)02-0006-04
2016-12-11
10.3969/j.issn.1003-8078.2017.02.02
雷中怀(1973-),男,湖北罗田人,中学高级教师,黄冈市教育局教师管理科科长;贺梅(1978-),女,湖北团风人,黄冈市实验小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