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开立,孙 媛,程晓馨,刘晓宇,王 茜
(大连医科大学,辽宁 大连 116044)
高等医学院校全人教育理念的哲学基础及启示
张开立,孙 媛,程晓馨,刘晓宇,王 茜*
(大连医科大学,辽宁 大连 116044)
高等医学院校是培养未来医学人才的摇篮。长久以来,我国的高考制度和某些教育制度不合理,使得工具主义倾向在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片面强调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成为学校的主要教育目标。全人教育倡导人文精神的培养,是较素质教育更高、更深入的教育。旨在追溯全人教育产生的历史根源,剖析全人教育理念的哲学基础,探讨高等医学院校全人教育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从而推进全人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全面实施。
医学高等院校;全人教育;哲学基础
全人教育是以促进人的整体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教育理念,它旨在创造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满足各类学习者的需要。教育是深受哲学思想与社会需求影响的社会活动,有什么样的哲学观点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而全人教育理念即整体论哲学观点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与体现。本文旨在追溯全人教育产生的历史根源,剖析全人教育理念的哲学基础,探讨高等医学院校实施全人教育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现介绍如下。
全人教育的哲学基础是“整体论”,它涵盖了广泛的哲学取向与教学实践,其目的是尽可能充分地发展个人潜能以培养完整的个体。“全人”一词来源于希腊文(holo),“全人”(holistic person)教育强调教育的内涵应该包含对完整人的培育,其目的是帮助个人建立完整的人格[1]。
全人教育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苏格拉底强调个人要学会认识自己,通过发掘潜在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帮助学生将自身的思想抽离出来。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里提出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发展人的全部潜能。提倡对儿童实施自然教育法的法国思想家卢梭指出,教育就是要培养自然的人,也即自由的人,他的这种自然教育理论是全人教育理念最主要的来源之一。在现代意义上首次提出“全人教育”这个概念的是美国教育思想家隆·米勒(R. Miller),他创办了第一份以全人教育为宗旨的专业期刊——《全人教育评论》。1990年6月,针对美国官方发表的“目标2000”(Goals 2000),80位支持全人教育的学者在芝加哥签署了《2000年的教育:全人教育的观点》,这一“全人教育宣言”引领了一场世界性的全人教育改革运动[2]。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及思想家孔子、孟子等所推崇的教育理念也都蕴含着丰富的全人教育思想。在《论语》中,孔子提到了知、仁、勇,指出全人的条件各有不同,“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其中“成人”也可理解成“全人”[3]。可见,全人教育思想与我国传统文化有着哲学基础上的相容性。全人教育所依赖的整体论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儒家、道教及佛教道义间有许多相同与相通的地方。整体论认为世上万物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全人教育主张人的真实存在是从客体的存在,到社会的存在,到超时空的存在,到无限的存在,到宇宙的存在[4]。正是在这种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教育家的全人教育思想的萌芽相互融合,终于形成了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运动——全人教育。
医学与纯自然科学不同,它横跨诸多学科,不但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还具备人文科学的社会属性。因此,医学院校在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医学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全人教育。然而,目前国内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全人教育还处于空白,部分院校只是开设了医学人文课程,而且大多仍存在课程变动性大、缺乏整体规划、缺乏相关教材或教材更新缓慢、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许多学校将政治思想教育替代人文教育,忽略了对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另外,由于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相对比较多,教学安排比较紧张,因此学生往往过于偏重专业课程的学习,对各种政治学习、医德教育和文化活动存在抵触情绪,缺乏热情。目前,全人教育在台湾、香港地区开展较好。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在2013年推出亚洲首项“环球医学领袖培训计划”,在传统医学训练上,特别提到了全人教育,以促使学生毕业后能满足整个社会的发展需求。
长期以来,传统的应试教育导致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在面临巨大的环境转变时,其排解压力的经验有限,心理调适能力有限,他们对未来的信心不足、耐力不足,情绪的宣泄也过于依赖本能。弗洛伊德的本能论指出:人有生本能和死本能,生本能是对外的侵犯,死本能是对内的自我侵犯,无论是内侵犯还是外侵犯,最后都会受侵犯动机的影响转化为具体的或亲社会、或被社会认可、或反社会的侵犯行为。既然侵犯的冲动是本能的必然,如何让冲动导致的本能侵犯行为更接近于被社会认可或亲社会的具体行为,如何通过教育理念的转变,增强对于人类本能体验的可控能力,应是当今大学教育所要寻找的核心本质[5]。
全人教育是当代教育的大趋势,但这一教育目标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医学院校的全人教育应根据全人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其成为人格完整的社会人。
为了使医学院校的大学生能够在身体、知识、智力、道德、批判性思维、创造性、精神、价值操守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我们不仅要关注个体各项素质指标的进步,也应关注个体人格养成的动态发展过程。医学院校应增加全人教育理念下大学生生活伦理类的教学内容,帮助大学新生快速地适应大学生活,并确定个人未来的发展方向。
为了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挖掘潜能、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培养团队精神,应开展如攀岩等体验拓展类的教学内容,还应增设传统武术、体育舞蹈等体育文化类课程,锻炼学生的身心素质。让大学生在锻炼中体会体育的精神,体会体育对于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体会个体积极向上、敢于挑战、敢于超越自我的乐趣。
医学院校的大学生更应有对于美的正确认识,开创手工工作室、画廊、演艺厅等,将艺术与医疗人生完美结合,运用熟练的医疗技术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在大学期间医学院校还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多为学生增加服务社会的义工工作。大学生面向社会宣传正确的保健知识,为社区的老人和孩子提供基本的医疗健康服务,为各个领域提供义工服务等,培养大学生服务社会、关爱他人的义工精神,增强大学生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
全人教育理念下医学院校还应开设如逆境生存、情绪管理类的课程,让大学生具备在突发事件中、在群体灾难事件中的心理调节能力,正确面对焦虑、抑郁、悲伤、愤怒等不良情绪,增强大学生的抗逆能力、情绪管理能力。
综上所述,高等院校推广全人教育理念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兼顾中国传统医学院校教学特色的基础上,培养出既具有国际视野,又有本土根基的创造型医学人才,增强学生对于国家的归属感、对于人类的责任感,为中国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1]Sirous Mahmoudi,Ebrahim Jafari,Hasan Ali Nasrabadi,et al.Holistic Education:An Approach for 21 Century[J].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udies,2012(2):178-186.
[2]Ron Miller.学校为何存在?美国文化中的全人教育思潮[M].张淑美,蔡淑敏,译.台北:台北市心理出版社,2007.
[3]董云川.通识教育溯源:西方与本土的视角[J].学园,2011(2):37-41. [4]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上、下卷)[M].由其民,刘剑乔,吴光威,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5]谢安邦.全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通讯作者:王茜)
G40-03
A
1671-1246(2017)02-0018-02
大连医科大学校级教改课题(204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