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艳,龙德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 100029)
“互联网+”时代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塑造
姚 艳,龙德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 100029)
“互联网+”时代给医学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医学职业精神是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总称,精湛的医学技术和良好的医学人文道德修养是医务工作者从业的两个基本条件。只有将二者有效融合在一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医学人才,真正体现医学教育的社会价值。如何塑造新时代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医学院校需要从观念更新和方式转变等方面深入思考、切实践行。
“互联网+”;医学生;职业精神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渗透到医学教育的各个领域,不仅带来教育技术和手段的改变,更带来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体制、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革新。医生职业精神很大程度上是在医学院校教育教学中塑造的。医学生是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力军,如何顺应时代需求,塑造其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人格,是医学院校和医学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在2015年3月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互联网+”的行动计划,自此“互联网+”上升到国家战略水平,互联网技术迅速渗透到各行各业。移动互联网、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移动医疗、大数据以及无数的移动APP等现代科技的蓬勃发展,给医学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有别于传统强调“教”的课堂教学模式,互联网教学是强调以“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具有在线教学、素材丰富、启发教育、协作学习、资源共享等特点,可满足个体化、多元化的“教”和“学”的需求。在线网络课程面向全世界的医学生,主张民主和自由的学术精神,信息公开透明,可方便学生学习世界著名大学的优质课程,突破时间、空间对医学生学习的限制。视频、音频、动画、图片与理论知识完美融合,教学资源丰富,形式多样,为医学生提供了能加深理解的学习素材和学习场景。医学生可根据自身需求和学习兴趣,自行选择在线课程,自行安排学习时间,学习不受时空限制。互动式的网络环境便于师生沟通交流,为答疑和讨论提供了良好平台,可便捷、有效地了解彼此的需求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授课内容和方式的不断改进。视频课程时间一般为半小时至一小时甚至更短,这一特点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也便于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诚然,互联网医学教育为医学生的成长提供了便捷、多元、灵活、全新的教学手段和模式,同时也带来了教育理念、教学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的冲击和挑战。互联网知识来源广泛,学习内容繁杂,对于起步阶段的医学生,基础知识向临床实践转换的能力不足,还未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这必然会影响今后的从医生涯。医学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许多高等医学院校仍普遍存在重技术知识传授、轻人文素质教育的现象。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较少,学习氛围相对沉闷乏味,医学生面临繁重的专业课学习任务,将更多时间花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淡化了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很多学生在课余通过网络来舒缓学习压力,经常会不自觉地接触很多不良信息。青年学生若没有良好的自控力,将容易迷失和放纵自己,忘记自己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医学生毕业后不但要肩负救死扶伤的社会责任,而且需要对患者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在互联网教育中,医学院对医学生医德的培养和监管缺失,人文素质教育目标不明确,医学生往往给人知识面狭窄、综合素质偏低的印象,埋头于医学知识和技术的提升,缺乏对病痛的深刻理解、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患者的关怀。另外,当今社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盛行,破坏了医务人员在患者心中的形象。各种医患纠纷,尤其是暴力伤医事件频发,一方面反映出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对医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信任感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沉重打击了医学生学习和工作的热情,也给医学院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医学职业精神是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总称,其基本要素体现在医术精湛和医德高尚两个方面。精湛的医学专业技术和良好的医学人文道德修养是医务工作者从业的两个基本条件,二者不可偏废。
纵观数千年的中国医学史,中国各民族传统医学从古至今均强调“医者仁心”“医乃仁术”,这是对医学教育本质、医术与医德辩证关系的最好诠释。“仁”指仁慈、善良的道德修养,“心”指爱心、责任心和同情心,“术”指精益求精的医学专业技术。这一点在《大医精诚》和《希波克拉底誓言》中都有体现。医术必须以医德为归宿和宗旨,医德的实现亦必须以医术为手段和方式。只有将二者辩证统一、有效融合在一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医学人才,才能真正体现医学教育的社会价值。
医学职业精神是医务人员从事医疗卫生工作时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医务工作者在医疗工作中要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上兢兢业业,医术上精益求精。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越高,就能更快、更好地解除患者的痛苦,为患者造福。诚然,医学科学不仅仅是一门自然科学,更具有人文和社会属性。如今的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要求医务人员牢固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救死扶伤为己任,培养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
2002年,由美国内科学基金、ACP基金和欧洲内科医学联盟共同发起和倡议的《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明确提出,21世纪医学职业道德的3项基本原则和10项职业责任,成为世界各国医师职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具体内容包括: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的原则、尊重患者自主权的原则和社会公平原则以及提高业务能力的责任、对患者诚实的责任、为患者保密的责任、与患者保持适当关系的责任、提高医疗质量的责任、促进享有医疗的责任、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公平分配的责任、对科学知识负有责任、通过解决利益冲突而维护信任的责任和对职责负有责任。总之,医务工作者需从技术和人文层面共同培养其职业精神,才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职业精神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要想培养出具有精湛医疗技术和优良医德医风的医务工作者,就需要从医学生阶段加强职业精神培养。良好的医学职业精神的养成有赖于环境熏陶。医学院校作为医学生培养的主阵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互联网+”时代给医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也更迎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医学高等院校需要从观念更新和方式转变等方面进行思考,贯彻网络互动的教育理念,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构建多向沟通的学习载体,形成多元的教学新模式。
3.1 明确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核心目标
医学生是未来医学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应拥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和高尚的医德,应履行“以患者为中心,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的义务。在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过程中,医学院校应当制订明确的培养目标,不仅要培养合格的临床医生,更要培养适应未来生命科学技术发展的、精通医学临床和科研的复合型人才。医学教育除了要教授学生医学知识,还必须注重医学实践、医学创新和医疗信息技术的培养。当下国内国际均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医学新理念、新动态、新进展日新月异,医学院校除了要加大互联网教学的比重,还要提高医学生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检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与时俱进的医学生,为其未来成长为高层次医生奠定良好基础。
3.2 将传统教育与互联网教育有机结合
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俞敏洪先生曾说过:“未来的教育是线上、线下大融合,不存在互联网教育和非互联网教育之分,未来两者都是高度融合的。最终目的是为教育提供最好的解决方案。尊重教育规律,坚持教育本质,拥抱互联时代,专注服务学生,只要做到这四点,教育的新时代一定会来临。”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观能动性。而单纯的互联网教育,学生的知识体系尚未建立,理性判断和自律能力有限,容易误入歧途,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应把传统教学方式和网络化学习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灵活引入互联网技术,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势来提高医学院校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介绍基础知识,课下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学习相关知识,拓宽知识面,增加学习趣味,包括搜索网络资源、自学网络精品课程、辅修多门学科的慕课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3 利用学校网络平台,加强医德教育
在“互联网+”时代,医学院校应积极创建互联网应用的良好环境,加强宣传典型的好人好事,引导医学生明辨是非,传递正能量,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环境的构建提供软硬件支持。首先,医学院校要建设一支既熟悉互联网技术,又具备医德教育丰富经验的师资队伍。他们在日常工作中,把医德教育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能够敏锐洞察医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大事小事,让医德知识入耳、入脑、入心,切实落到实处。其次,医德教育要发挥榜样的带头作用。可以选取中外名医的行医经历、卫生系统的先进事迹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从时效性、说服力和感染力来说,最佳的途径是利用网络媒体介绍医学楷模的生平和言行,如众所周知的南丁格尔、白求恩、林巧稚、吴阶平、钟南山等人,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这些榜样的感人事迹来源于现实生活,贴近医学生的职业路径,容易引起认可和共鸣,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另外,医德教育还需引导医学生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医德教育需要提高医学生的法治意识,建立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评价考核机制,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和职业氛围,引导医学生自觉抵制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自觉学习网络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改变不良的上网习惯,坚持做文明合法、自律的网民。
(*通讯作者:龙德勇)
G40-03
A
1671-1246(2017)02-0006-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670294,81200141);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11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