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霞
(福建省龙岩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福建龙岩 364012)
孩子是家庭的未来,祖国的花朵,孩子的教育质量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基地,学校是孩子教育的主阵地。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时代的产物构建家校共育的新渠道已成为大家日益关注的问题。班级微信群以其便捷的沟通方式获得老师和家长的喜欢,目前已被大量使用。但是城乡之间的微信群有何差异呢?为了具体、详尽地了解城乡小学家校共育的具体情况,本文通过实地调研、访谈等方式展开研究。
家校共育,简言之即家庭与学校为了孩子的共同成长而达成的相互配合、互相支持的双向社会活动。家校共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关于家校共育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英国等国就投入巨大的精力与资金进行研究。如美国的学校发展项目(SDP)主要涵盖五方面的培训,包括家长、教师、学校管理者培训,以及学校与州政府间建立关系和电话培训;美国学校教师帮助家长参与学校学生作业项目(Teachers Involve Parent in Schoolwork,TIPS),目标在于提升家长对孩子作业的了解程度,提高孩子在家庭活动中学习的参与度,增强孩子与家长的密切程度[1];英国的PICC(Parental Involvement in the Core Curriculum)项目表明学校和教师做出更多的支持服务,则能促进家长与学校的合作关系,提升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度[2]。
而我国是在近30年才开始重视家校共育。在微信出现以前,家校共育的主要方式有家访、家长会、电话沟通,让家长签字、家长开放日、QQ电子邮件、博客等。其中家访和家长会是家校共育的主要途径。微信出现后,以其便捷、功能多样化、易于操作等优势迅速风靡。南京大学研究者谢甜甜在《对农村中学家校合作的社会学审视》中提出,微信公众平台、微信群的省时、省力及信息传达的有效性都非常适合家校共育[3]。的确,目前建立班级微信群已成为家校共育的主阵地。市区的家长和乡镇的家长利用微信群在家校共育中有哪些异同呢?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做出解答。
在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家校共育观念已慢慢进入人们的视野。但是目前,对于家校共育还存在着两个主要误区:其一,学校是教育的全部,一些家长认为将孩子交到学校,就应该由学校负责孩子的所有;其二,家庭配合学校,家长们愿意听学校安排,但是家庭处于从属地位,主体意识不强。其实,孩子的成长发展,家庭和学校就像天平的两端。“100+0≤50”,学校教育再好,如果家庭的配合度不够,育人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反之亦然。家校共育要求家庭和学校形成教育合力,互相配合,共同为孩子的成长进步服务。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往城市输出,在小城市和乡镇就留下了颇多的留守儿童。随着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离婚率也在进一步增长。留守儿童,属于隔代教养,爷爷奶奶的知识和育人观念老化,对新一代的孩子大多只能负责生活起居,难以在思想和学习上给孩子提供帮助。有些爷爷奶奶不会用电子设备,更不用说通过微信平台和学校沟通。这种家庭的孩童普遍内向,成绩较差。单亲家庭的孩子也存在类似情况,由于父母一方的缺失,导致孩子心灵受到创伤,在班上也不太活跃,成绩一般也处于下游。这两种家庭,在家校共育中问题重重,教师和孩子的爷爷奶奶沟通较不顺畅,单亲家庭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甚至存在互相推诿的情况。
本研究选中L市(地级市)城区一所办学历史悠久的S小学中的二年级A班,和某乡镇一所中心校H小学的二年级B班作为研究对象。H小学办学历史和S小学相当。两个班级均建立了班级微信群。其中S小学A班建立了两个班级微信群,一个微信群专供家长交流,且称为家长群(老师也在);另外一个则为发布通知或者发布重要事项时用,且称为通知群。H小学B班只建立一个微信群。本研究采用S小学A班官方微信群和家长群与H小学B班微信群作为研究对象。
(1)微信群人数情况。S小学A班级学生数为58人,微信群共123人,其中,教师7个人(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及两名临时代课老师),家长116位(58位学生的父母均加入)。H小学B班级学生数为44人,微信群94人,其中,教师3人(语文和数学老师,同时语文数学老师兼任了音体美课程),家长中有42位父亲,41位母亲,爷爷4人,奶奶2人,姑妈1人,2位同学的家长未加入。
(2)研究数据调查取样的时间。2016年10月11日到2017年1月10日。
(3)研究对象家庭情况(表1)。
表1 研究对象家庭情况
(4)研究对象家长年龄情况(表2)。
表2 研究对象家长年龄情况
表3 微信群发布信息数量统计表
调查结果显示,乡镇小学留守儿童数多于市区,家长普遍较年轻于市区家长。单亲家庭数量相当。这些数据背后的原因在于,经济发展,农村外出打工的人数较多,这也是离婚率增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村家长由于普遍受教育程度偏低,所以早婚人数较多,市区家长则普遍较晚婚。
在3个月时间里市属S小学班级微信群中,以每周为单位时间计算,班主任老师每周发的信息超过50条,一般为发布作业或者参考答案,以及公布和通告重要事项,发一些学习、教育类的资讯。其他老师发的信息较少,一般是主科老师的作业布置和偶尔的教育资讯类;音体美老师主要是提醒同学准备学具等,偶尔发一些优秀作业或者作品及比赛通知。在通知群里,由于班主任事先要求若没有重要事项,家长不允许在群里发消息。所以通知群,家长的留言基本是呼应教师的,回复重要事项及孩子请假用的。家长群里则消息种类众多,一个星期的信息量很大:聊孩子学习、生活、投票信息、节日祝福、广告(偶尔)等。
而H小学的情况是这样的:班主任老师(语文)会发布晚上作业及周末作业,偶尔讨论一些学习上的难题,分享一些学习链接;数学老师以布置作业为主;家长发言较少,平均一周10条左右。整个群还是以老师布置作业为主,家长发布的信息中回复教师发布的内容占了最大的比例,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
通过以上分析,并结合访谈(笔者分别访谈了两个班级的班主任)得出微信群在市区和乡镇小学的共性有如下几点:①微信群主要功能。从3个月的统计数据看来,两个班级微信群的主要功能都是教师布置作业,公布孩子在校的情况,偶尔探讨学习上的重要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让家长更加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和表现及跟进学校学习进度,还学到了一些育人方法。这种适时沟通方式,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②教师在微信群里起主导作用。无论是乡镇还是市区微信群,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都是整个群的主导者,发布作业、公布重要事项、孩子在校表现,偶然发一些教育知识和“学习鸡汤”,家长更多的是配合,辅助作用。
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家长活跃度差别。市区的家长学历普遍比较高,多数人还有固定工作,收入较稳定,普遍比较有时间和自信。群里如果有人展开话题讨论,多数家长都能很好呼应。市区的家长相较乡镇家长活跃,尤其是在班级有重大活动时,市区家长委员会的作用更大,他们在群里的活跃度也特别高,包括收费、买材料、协助老师安排节目等等。而乡镇学校家长学历普遍偏低,多数人没有固定收入,缺乏时间和自信,而且由于班级活动较少,家长们平时联系也较少,所以在群里的呼声也不大,整个群显得较为冷清。②家长与教师沟通内容差别。乡镇家长更多地关心孩子在学校是不是“乖”,成绩好不好。而市区的家长关注的内容则更为多元化,包括孩子在校表现、孩子参加课外活动情况、精神状态……家长也会将孩子在家的表现通过图片、视音频等形式反馈给教师。乡镇家长则更多的是被动表现,一些家长甚至一个学期从来没和教师沟通过(由于长年在外打工)。③家长之间互动密切度。由于市区班级设立了家委会,班级活动也较多,经常有假日小分队、家长进课堂等活动。这些都让更多的家长有参与班级活动的机会,家长之间通过活动关系更密切,一些甚至成为好友。所以某种意义上,家长微信群也是朋友群,许多家长互加微信。在微信群里探讨活动就不太拘束。而乡镇家长只有通过家长会参加班级活动,对班级情况参与度低,在群里发表意见也就较拘束。
通过以上调查研究发现,无论是市区还是乡镇,家长和教师都能通过微信群沟通交流,探讨一些学习上的难题,及时了解孩子的动向。通过微信群进行家校共育受到欢迎和认可,但是两者在家长活跃度、家校关注问题、家长对班级事务参与度上有明显差异。乡镇家长应多抽时间参与孩子活动,多和教师沟通,多关注孩子心灵成长。
[1]刘衍玲,臧原,张大均.家校合作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7,(02):400-402.
[2]Roger Hancock.Building Home—School Liaison into Classroom Practice:A Need to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a Teacher's Working Day[J].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998,24(4):399-414.
[3]谢甜甜.对农村中学家校合作的社会学审视[J].基础教育研究,2017,(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