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2017-03-07 15:46张连国
黑河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小学生

张连国

[摘要]阅读能力,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学生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制定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具有较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进而增长见识,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识字的主要途径。阅读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也是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阅读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其要求之高,数据之细,是以往“教学大纲”所没有的。要达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就要在教学中充分体现“重阅读、重积累”的语文学习规律,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那么,如何结合教学实际,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激发阅读兴趣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难以打破围着教科书转的模式,他们很少去鼓励学生主动阅读一些课外书,造成课堂所学的阅读方法无用武之地,久而久之学生产生懒惰思想,不愿主动去读课外书。家长由于工作忙,平时很少去阅读书籍,所以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这些因素,制约着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和课外阅读,不利于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和阅读能力的提高。要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从兴趣开始,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产生课外阅读的需要。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导语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环节。导语设计得好,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新课之前,出示一些图片并提问:图片上展示的是什么?看到这些图片,你想到些什么呢?学生联想翩翩,思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这时老师话锋一转:读读课文吧,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想法要告诉大家。这样孩子们就带着疑问和兴趣主动投入到新课的阅读之中。教师也可以设计故事情境,使学生很快地被故事吸引,进入到情境之中。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学生读来就会觉得很有情趣。

2.借助丰富的学习形式,激发阅读兴趣

小学生对任何事物都充满新鲜感,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游戏、表演等寓教于乐的活动,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表演,学生又怎会不乐学呢?学生不但能从中学到知识,而且能感受到参与学习的快乐,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3.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交流自己阅读课外读物后的感受和体会,以此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此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并进行评说和欣赏,也可以讲述一些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教育,激發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读书的渴望,促使学生在课余时间主动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二、掌握阅读方法

阅读过程中,学生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如有的学生虽然产生了阅读兴趣,但对凡是有生动情节的阅读内容只是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学生虽然读了好课文,却不懂得积累知识,不会吸取写作技巧,也难以运用到习作中去。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产生兴趣,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1.学会略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课标中对第二学段、第三学段略读的具体要求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略读课文不等同于略读,略读只是一种阅读方式,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略读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书报的有关篇章或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同时也有助于丰富语言积累,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学会精读

所谓精读,是指深入细致地研读。一个人要积累知识,就必须读书。对重要的文章和书籍,要认真读、反复读,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对重要的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要做到透彻理解。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精读是一种充分理解、记忆的阅读,是比通读更进一步的研读方法。精读要求精神高度集中,思维非常活跃,在阅读中一丝不苟,逐字逐句,细嚼慢咽,精思熟虑。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学会默读

默读,是阅读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语文教学中训练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由于省去了发音的动作,所以速度快,便于更集中地思考和理解读物的内容,并且不易疲劳,易于持久。默读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读书报,查资料,看通知、布告、信件等,都要用到默读。利用默读法,可以利用较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三、开展课外阅读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进行课外阅读。

1.选择合适的图书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让学生多读书。课本上的文章往往难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这就要求学生多读一些课外读物。课外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我们必须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现在的各大商场、超市以及个人开办的书店都在出售各种各样的图书、读物,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

2.多到图书馆读书

图书馆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之一,那里图书种类齐全,内容丰富、健康,是课外阅读的最佳场所。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寻找所需信息和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好场所。

3.建立班级图书角

为了弥补书源的不足,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教师可以动员学生把自己家中的图书拿到学校暂时存放,然后组织学生阅读这些图书。图书角可以设在班级教室的一角,课间课余学生可以随时借还,十分方便。

4.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增加阅读作业,引导学生积极开展阅读活动。可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阅读课本以外的读物或书报,还可每周安排一二节课,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活动。

四、制定阅读计划

1.在校阅读计划

每天早读时间,老师先带领学生阅读课内课文十分钟,之后学生自由阅读喜爱的课外读物十分钟。每周利用两节课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拓展活动,如开展古诗朗诵会、课外读书比赛、小小读书讨论会等,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总结读书成果,交流读书心得和经验。

2.在家阅读计划

每天睡觉之前,读十分钟课内课文,再读十分钟自己喜爱的课外读物。可单独自己阅读,也可由家长监督、陪伴阅读,要坚持不懈,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3.假期阅读计划

放假期间,除了坚持每天睡觉之前读十分钟课内课文、十分钟自己喜爱的课外读物外,还要坚持到正规书店、图书馆读一些自己喜爱的书籍,每次至少坚持阅读二十分钟。只要每天坚持阅读,养成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就一定能提高。

总之,要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努力激发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拓展课外阅读,培养阅读习惯。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后,就会更广泛地开展阅读活动,阅读能力也会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赵永玲)

猜你喜欢
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小学生
兴趣引领,快乐阅读
探究如何培养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策略
试析提高二外日语阅读能力之对策
分层导学有效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