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桃玉
【摘要】在新课程的时代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要求高中语文教师深度研读教材,提炼课文中的美育精华,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让语文以“美”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在“美”的氛围下,引导学生发现美,感悟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美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宗旨,语文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进行知识教授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给学生一次美的旅程,加深学生对美的感悟,体验文学中美的价值。
一、通过语文语言来感悟“美”
语文教材中,不乏辞藻华丽的课文,作者通过生动的表达手法,将浓厚的思想感情蕴含在字里行间,赋予文章美的艺术气息,让课文以“美”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的辅助功能,巧设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教学情境,剖析课文中美的素材。引导学生直观地从视觉、听觉不同方面去感受语文的语言魅力,引导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审视教学内容,将审美理念渗透其中,创建美的艺术氛围,在美的熏陶下,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例如,在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课文时,语文教师可以将课前准备的《水浒传》影音资料在课堂上进行放映,创设教学情境,进行情境导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与视频资料进行对比,充分了解林冲的人物特点,体味名著语言的运用风格,感受名著的艺术魅力,将名著的美学气息进行传递,引导学生感悟艺术美,一种超脱世俗的美。又如,在教学《边城》这篇课文时,语文教师可以将有关课文内容的视频资料进行放映,创设唯美意境,激活学生的艺术感,为学生搭建一条通往作者精神世界的桥梁,与作者产生情感,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将语文语言以美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在美的熏陶下,增强美的感染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在朗读中感悟“美”
在语文课堂中,“读”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基本方式,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加深课文的理解,感悟其中的道理。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贯彻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激活学生“读”的意识,引导学生主动读、用心读,在读中去发现美、欣赏美、进而感悟美。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一次进行审美教育的良机。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朗读,将学生引入美的境界,对学生进行美感熏陶,提升学生的美感。
例如,在教学《赤壁赋》《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逍遙游》等古文时,语文教师可以精心制作相关PPT课件,课前用一首曲调悠扬的中国风歌曲进行气氛烘托,进行新课导入,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听觉刺激学生的感知能力,深刻体会古文的韵味,给学生美得享受。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带领着学生伴随着音乐,进行朗读,让整个课堂充斥文学气息,在文学艺术美的氛围中,带着饱满的感情,朗读出美的感受,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的同时,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认知能力也得到提升,引导学生将感悟升华,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在意境中感悟“美”
在语文课本中,作者利用大量的篇幅对人物形象进行描绘,或利用较短的语句对场景进行描述。作者将情感蕴含于字里行间,创设意境美,读者利用主观情愫对作品进行品评,探寻“美”的足迹,意境美的创造,给读者指明了探寻方向,读者结合自身的感悟,欣然进入意境当中,在美中沐浴、在美中升华。语文教师应当在课堂巧设与课文相对应的情境,带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意境之中,给学生一次美的旅行、一次美的感受,深刻感悟课文的美学价值。
例如,在教学《中国建筑的特征》时,语文教师可以将中外著名的建筑图片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导入新课,从颜色对比中,引导学生感悟中国特色的建筑风格,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中国建筑的博大精深产生膜拜之情。文中作者利用大量的比喻,将科普文的枯燥形式巧妙掩盖,赋予文章新的生命,将建筑学的艺术美感展现得一览无余。本文重点在于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建筑的热爱之情,语文教师应当带领学生深度解读文本的写作思路,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将学生引入作者所创造的古代建筑艺术意境之中,将建筑的格局美、构造美、造型美、对称美一一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当中不乏艺术感强烈的,这些学生能够在这些美的建筑中,找到一种归属感,给学生一个思绪飞扬的空间,在古代建筑艺术气息中徜徉,开启学生的心扉,陶冶他们的性情、净化他们的心灵。
总之,在新课程的浪潮冲击下,推行课改进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大举措。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在新时代背景下,为学生探寻一条全新的教学之路。课堂教学中,不仅注重知识的教授,还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巧妙渗透美育,在课堂营造美的氛围,在美的气息熏陶下,为学生跟作者搭建一条沟通的桥梁,跨越时空的界限,实现情感共鸣,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精神层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郭俊峰.“诱思探究”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考试周刊,2014(31).
[2] 张宝杰.刍议高中语文教学改革[J].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4(5).
[3] 崔香一,李修乐.高中语文教学中思维的“产生”与“表达”[J].中国教师,2014(8).
(编辑:张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