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丹
摘 要:将高中语文课程进行多维度的整合,能使高中语文课程的多种资源得到合理且有效的利用,也才能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五个方面获得最大的收获。《〈论语〉选读》教学中的多维整合有教材整合、学科整合和教师整合等。
关键词:教材整合;学科整合;教师整合;《〈论语〉选读》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将高中语文课程进行多维度的整合,可以使高中语文课程的多种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进而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五个方面得到最大的收获。以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论语〉选读》教学中的多维度整合。
一、教材整合
所谓《〈论语〉选读》的教材整合,就是将《〈论语〉选读》从基础知识、主题思想、题目训练等多个角度进行整合。
(一)基础知识
《〈论语〉选读》属于文言文,因而为了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必须掌握基础的文言文知识。《〈论语〉选读》的课内知识可以为高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作最充分的准备。同时《〈论语〉选读》也属于语录体文章,背诵名篇名句是很有必要的,因而让学生分阶段、分目标地记忆尤为重要。另外,《〈论语〉选读》中的成语很有特色,流传到现在的成语依旧是众所周知的,那么由教师系统地整理出来让学生作为知识积累同样重要。
(二)主题思想
南怀瑾先生说,《论语》“虽然像语录一样用简洁的文字记载那些教条式的名言懿行,但都是经过弟子们的悉心编排,自有它的体系条贯的”,因此笔者参考专家意见将它划分为教育篇、伦理篇、为政篇、为人篇、评论篇等,并用表格或知识卡片的方式来呈现,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更系统地了解孔子的思想,而不是“切一块吃一块”。
(三)题目训练
2010-2014年的“浙江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在“古代诗文”考点中明确提到“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价”“常见古诗文名句名篇的默写”,甚至还列出了《〈论语〉选读》中的必背篇目。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论语〉选读》相关考点表面上只占7分左右,但是它包含着的无形考点是不可估量的,因为经典的力量是巨大而无形的。作为教学的辅助,《〈论语〉选读》相关的题目要精选,这样才能达到精炼的目的。唯有如此,学生才会节省较多的时间,高效地获得最需要的知识。
二、学科整合
高中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既巩固知识又提高能力的阶段,而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单一的课本知识,也不再是科目之间的单独知识获取,而是各科目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汲取和相互补充。如在《〈论语〉选读》的教学中,我们将视野投放到政治学科中的唯物史观、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等哲学内容。当然,这样做并不是要将语文课上成政治课,而是旨在让学生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体悟到的一些哲学思想。
如引导学生以辩证之眼观人事。在《〈论语〉选读》的教学中,有时会遇到一些看似自相矛盾的地方,如下面两个文段:
【文段一】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文段二】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相之知也!”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在“文段一”中,孔子否定管仲“知礼”,而在“文段二”中,孔子又肯定管仲在维持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笔者在教学中以此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让他们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分析研究问题,既要看到它的这一个方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个方面,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只有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由此出发,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以下结论:
子贡认为管仲非仁者的理由是,管仲应当为君王殉节,以死尽忠,也就是“为君而死”,这才符合道义,符合仁德。而孔子反驳子贡,因为孔子提倡殉道,而不提倡殉君,管仲不为君死,而能援救天下更多的人,相对于抛弃天下众人死于君王一人来说,更接近道义和仁德。
言而简之,孔子认为看人要看大节大信,忽略小义小信。管仲虽然有不节俭与僭越之行,但他能促进文明进步,促进齐桓公九合诸侯以称霸时能不使用武力,所以他还是仁者。
又如引导学生以是非之心明事理。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分析当前“90后”的思维特点,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理”往往是建立在他们的认识基础之上并综合了网络得来的非主流思想,有时候被教师称之为“歪理”。可是,虽然觉得他们是无理蛮缠,甚至是缺少是非观念,却又经常缺乏有力的还击之词。其实,在课堂上,我们不妨与政治学科中“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知识点整合起来,时常对学生晓之以理,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是非观念。而《〈论语〉选读》中的《周而不比》一课,就是施行这一理念有效载体。如教学“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可以让学生区分君子与小人,告诉学生交友的第一原则就是慎重;又如教学“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哉,人焉哉”,可以告诫学生在择友的时候一定要充分了解对方,勿把损友当良友;再如教学“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可以让学生体悟“以直报怨”指不以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意在让迷惑犯错的人忏悔、醒悟,更体现了大慈大悲之心;等等。
三、教师整合
一所学校的教师,应是一个整体。教师每上一堂课,就积累一次教学经验;每写一篇论文,就获得一种理性思考;每做一个课题,就收获一种实践。所以,教师资源的整合,是课程整合最强有力的保证。只要教师能够多付出努力,多思考研究,那么学生们便会少走一些弯路,能够较为顺利地、不留遗憾地、收获颇丰地经历高中,收获高考。
《〈论语〉选读》的教学,可以有主题讲座、课题报告、评点交流等多种课型,每一种课型都可以进行教师资源的整合。
如主题讲座课型,教师要不定期地向学生讲授与《〈论语〉选读》有关的趣闻轶事、最新的解读、丰富的哲理等,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每个教师的特长不同,如果能通力合作,一个学期组织两三位在某个方面有研究的教师开设讲座,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评点交流课型,年级组甚至学校,可以组织部分学生与教师一起举行茶话会,让大家在一种轻松、愉快而又和谐的氛围中讨论、交流学习《〈论语〉选读》的心得体会。就像《沂水春风》中描写的那样,在这样氛围中,教师们定能起到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作用。
(责任编辑:方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