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档案】吴积兴, 1979年生,浙江省温州市第二中学语文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首届“浙派名师”培养对象。曾获全国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在《语文教学通讯》《名作欣赏》《上海教育科研》《江苏教育》等刊物上发表论文80多篇。参编多部教学用书,2015年出版写作教学专著《中考写作教程》。
教学至今,一直钻研初中写作教学,近年来发表一系列文章,在省市多地开设写作教学讲座100多场。
【教学理念】写作就是“表达你的发现”。
早几年前,就听说吴积兴老师的名头了,他的写作教学讲座场场爆满,从温州讲到全省,从浙江讲到全国,有什么独特的秘诀让他的讲座如此受欢迎?从省教坛新秀跻身“浙派名师”的他,又秉持何种独特的写作教学理念呢?
那么,怎么样的写作教学,才是受学生欢迎,而且又卓有成效呢?可能有人会说,要教好写作,教师本身先得会写作才行。但是吴积兴老师并不认同这个观点,他觉得这个要求太高了,不可能每个教师都是作家。他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先要懂得写作,才是教好写作的前提。“有目的地,才知道怎么走,否则只会南辕北辙。”他说。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吴积兴老师一直坚持一个作文观,即“写作,就是表达你的发现”。基于此,他总结出写作训练的核心两要素——发现与表达,即引导学生发现生活,指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发现。
一、发现:素材“根据地”
写作离不开鲜活的素材,如何引领学生去发现素材,是吴积兴老师作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他以文章引领与自己讲解相结合的形式,来唤醒学生去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发现自己生活中有价值的素材,把熟视无睹的题材变成精妙的写作素材。他给学生看“青色的记忆”(青花、青衣、青衫、青砖等)系列文章,再结合文章讲解了青色的内涵,在讲解中不断唤醒学生的记忆。有一个学生就写出了一篇《青牛》:
而今,我看见在道观里,老子成为了高大的神像,满是祭拜的过客,被可悲地扭曲成了道教教主——太上老君。而青牛,早早地被锁进了老君的后院,老子也似乎习惯于端坐神坛,成为呆板的蜡像、石像。再放眼中国,随地遍布老子的足迹,也刻印着青牛的脚印,但可见的,只有白牛、黑牛、黄牛,鲜有青牛。
这个学生说,老子骑青牛的形象再熟悉不过了,但鲜有人去涉足,他写《青牛》也是在听了吴老师给的“青色的记忆”系列文章之后,突然想到的。这个突然想到,用吴老师的话说,就是“唤醒的结果”。
还有“母题写作”,也是吴积兴老师引领学生发现素材的一个重要方式。所谓母题写作,简单说就是类似于专题写作,如他做得最多的“书写美好的消逝”母题,教学生书写美好的消逝:
消逝的美好,有取之不尽的素材,比如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殊不知建设的另一面是破坏,发展的另一面是消失。四百年间的动荡万变浓缩在四十年,其中伴随着多少美好的消逝!鸟鸣蛙叫鸡啼,夜半馄饨竹筒声,麦芽糖铁锤叮当声,溪边浣女捶衣声……都没了。引发无限诗情的大雁今天哪里去了?一壶茶一张椅一本书的悠闲呢?天真灿烂的童年呢?……多少曾经的美好,今天却都消逝了。而这一切消逝的美好,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街一巷、一鸟一虫,都是作文绝佳的素材。学生只要写过一次之后,便会留意这些相关的素材。
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去发现素材,建立起自己的“写作根据地”。所谓“写作根据地”,就是作者自己最熟悉的地方、最熟悉的人群。每一个成功作家的笔下,都有他自己的“根据地”,如莫言的高密东北乡、沈从文的边城凤凰、贾平凹的商州等等。学生的“写作根据地”,就是善于挖掘自己最擅长的素材,写自己最擅长的东西,如有些人擅长书法,就写写对书法的感悟;有人熟悉自己的老家,就写写老家逸事;有人喜欢花草树木,那就不妨抒发一下草木之情。“自己最擅长的,往往最独特的,写出来的味道就会不一样。与其东挖西掘,不如坚守一块,营造一块属于自己的园地。”吴老师如是说。
二、表达:语言的表现力
在吴积兴老师看来,写作是表达的艺术,而语言则是表达的核心。他认为,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往往过于关注语言的优美、诗意,而忽略了语言风格的多样性,如幽默、质朴、古雅、乡土气息等风格。而对于作文的语言,他认为只要有表现力的语言,就是好语言。
在具体的写作教学中,吴积兴老师主张学生首先要有大量的阅读。他让学生去寻找自己最喜爱的作家,然后对其作品进行深入系统地阅读,唯有此,方能汲取一个作家的养分,化为己用,锻炼语感,锤炼语言。用他的話说,就是:
请作家站在身后,成为帮助学生写作的导师。每个伟大的作家后面都站着另一位大作家。鲁迅的后面站着果戈理,郭沫若后面站着美国诗人惠特曼,余华的身后站着川端康成、卡夫卡等等。大作家的成长都少不了受他人的影响,何况学生?所以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从一位作家,到另外一位作家,努力去接受名家名著的影响。把一个作家读透、琢磨够了,烂熟于心,这个作家便会成为自己写作的底色、底蕴。只有不断阅读,才能让底子不断深厚,正如林黛玉教香菱写诗,要求她先读王维诗百首、杜甫李白百首打底。这样才能在写作的时候,后面站着诸多名家,接受名家影响。
吴积兴老师主张,教师要做一名“语言的领路人或者搬运工”。具体就是从名家名作中,把特别有表现力的语言,提炼出具体的语言点(语言招数),传授给学生。比如,他让学生借鉴丰子恺《做父亲》中的语言方式,写对话就像打乒乓球一样,一来一去,一来一去,有两个来回就差不多了,一个词语反复两次来写作,如“小鸡,小鸡”“要呢,要呢”“好来,好来”,一改学生平时写对话随意、冗长的现象。有个学生就这么写:妈妈深夜送点心,“我”有些烦,于是说“不要,不要”;当“我”看到妈妈端着点心,沮丧地靠在门框,“我”突然有些不忍,于是就说“好吧,好吧”;吃好之后,为了哄妈妈开心,“我”说“还要,还要”。三次简要的语言,非常地形象生动,“我”的情感变化,一目了然。
吴积兴老师坚持“用文学来滋养文学”,每个语言点的训练,都从文学作品中发现,在理论书中理证,用一招又一招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
发现与表达的旨归是为了思想,如果说语言和素材是文章的骨肉,那么思想便是一篇文章的灵魂。针对立意思想在学生作文中的缺陷,他通过在写作教学中植入思想以唤醒或激活学生的思想,让学生通过“读有思想的书”“和有思想的人交流”,在阅读与交流中,及时记下有思想的语句,以积累真知灼见。
钱理群先生说:“要真正有一双能够发现、感受美的眼睛、耳朵、手足与心灵,是需要长期的培育与训练的,而这样的培育与训练,在本质上是一个生命的开发、提升的过程。” 而吴积兴老师在做的,正是这种不断引导学生去发现,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写作是一种发现。吴积兴老师正是以自己独特而有效的课堂教学,践行着自己的写作教学理念。
(责任编辑:巫作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