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美术课程应用性探索研究

2017-03-06 04:24史泊宁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艺术类通识普通高校

史泊宁

公共艺术美术课程应用性探索研究

史泊宁

(东北财经大学,大连 116000)

普通高等院校教育中公共艺术美术课程作为通识基础课,虽然不是专业主干课程,但对培养大学生素质,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了解艺术发展过程,掌握艺术运动规律,理解艺术对生活、学习、事业的促进推动却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本文针对公共艺术美术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其具体应用推广方面做了一定的探索研究,以期就长期以来公共艺术美术课程注重理论轻视其实践性的状况提出有参考意义的解决思路。

公共艺术课程;应用推广;探究

一、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设置背景

针对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国家教育部出台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和纲要,旨在通过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实践,使学生在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时,能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艺术多元化;同时拓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针对这一教学目标,各普通高校分别开设了八大类相关艺术课程,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学生方可毕业。在这样的学业要求背景之下,公共艺术教育美术课程作为通识课程之一几乎覆盖到普通高校的每一个专业。

二、普通高校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编写不规范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美术课程属于人文艺术类通识课范畴,但几乎所有的普通高校从未编写过统一使用的规范教材,同时,通识选修课,对应的是全校各专业的学生,由于受到不同学校,不同地域、接受艺术基础教育程度的影响状态以及掌握相关艺术理论知识水平的参差不齐,教学指导的普遍性把握困难。所以在教材的使用上表现出五花八门,没有针对性。大部分学校只得退而求其次,使用高等院校艺术专业教材,这让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环节和考核环节难有抓手,难以适从。由于遵循缺如又难以统一,致使任课教师往往不能在短时间内,很好地把握和合理安排课程,讲得太深太强化专业性,学生往往会出现困惑和不理解,讲得太浅又难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难以实现课程学习目标。

(二)教学效果考核标准落实不到位

评价教学效果一般应包括驾驭知识技能、运用方法过程、检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认知这几个指标要素。公共艺术类课程,要体现这几个要素必须与其学科特色相结合,公共艺术类课程属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尤其是实践部分,比如美术、音乐等,检验其教学学习效果最终要落实在作品上,也就是要通过作品反映教学学习的指标考核。通过美术教学实践,我们感到学生们在小学、初中、高中等基础教育阶段普遍缺乏系统的学习,传统意义上的说教、谈体会、谈感受,简单地看图片鉴赏等形式往往又不能收到良好效果,难以从真正意义上启迪兴致,提高审美素养。

(三)课时量的设置

艺术通识选修课只有36学时,在这样短暂的时间段内,要做到让学生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这基本是很难达到的,而且这样的学习并没有持续性和连贯性,学到的知识也是不系统的,所以怎么去通过课时量的提升以及课外的讲座等,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连续性,这也给公共课艺术课程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也提出了如何解决此问题的一道命题。时间是系统学习的重要保证,一定的数量才能保证一定的质量,所以一定的课时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四)缺少学科间的联系

任何事物都是联系的,公共艺术类学科与其他学科同样是紧密联系的。强化专业的独立性、自主性;学科的整体性、科学性,这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学习的必然要求。但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公共艺术类学科,非公共艺术类学科往往都是有联系的,或者表现为直接显性,或者表现为间接隐性。公共艺术课教师要浏览了解相关学科专业知识,有责任有义务把相互联系的规律性讲明白讲透彻,让学生的眼界开阔,全面发展,而不是陷入专业的局限之中。

(五)缺少实际应用意义

学生们不爱学或者学习兴趣不高,原因种种。归纳起来,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艺术类学科教学不接地气的问题。如果仅仅是就艺术而谈艺术,离学生的生活太远,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这显然会脱离社会,没有实际应用意义,怎样让公共艺术类课程形成一定的价值导向,对学生的专业、就业、学习生活、未来人生起到一定的助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能与社会接轨、时代接轨,这恰恰是需要公共艺术类课程实际应用需要深入思考并亟需探索实践的问题。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根据大纲进行教材建设、构建适合自己学校特点的课程模式

建议相关部门认真组织,科学谋划,编写一套符合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新趋势,适应数字化、大数据、现代教育手段和应用性的教材,并将此教材作为教学和学习的蓝本依据推广应用,并在实践中进一步规范完善。按照教育部大纲关于“各高等学校可根据本校学科建设、所在地域等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的要求。积极推行教学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二)引用新的教学教法调动学习积极性

新课堂、新教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如视频教学、微信群分享、网络课程等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学形式,也使得教学由单一的课堂说教,增加了互动性,使教学不再枯燥乏味。在实践的课堂中让学生动手来画一画,在微信群中发一些范画等进行临摹学习和讲评,这样便可以让学生切实地参与到美术知识理论的学习中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点评,同时让艺术学习变得更加紧贴学生的生活。第一时间形成师生的互动,学生们可以在生活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关于艺术方面的困惑,教师也可以及时地进行解答。老师在学习和评价艺术作品的同时,也可以分享给学生进行一同讨论。

(三)适当增加课时量,或者分课时进行授课

可以参照其他公共基础课的授课课时进行适当增加调整,或者分学年进行学习,从而保持学习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持续性,虽然不能立即收到回报,但学习的知识会更加系统并具有体系,这种授课方式能够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定期举办艺术沙龙等,让学生间累积成果,加强感受力度和实践密度,形成联动效应,。

(四)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人文社科类和自然科学类以及艺术类学科之间的互动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讲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对当代大学生思维的开发也十分的重要,尤其是感性和理性思维的培养以及相互的转换,以及欣赏艺术作品中形成情感与价值观的双重影响的积极调动,这些思想能力感受要素,绝不是某一类学科独立担纲的,学科之间的融汇交流在教学中应自觉予以体现。

(五)强化应用性,推广校园衍生品、突出校园文化建设

把课堂实践出来的一些美术作品同本学校的校园文化有机结合。如在课堂上让学生创作一些校园题材的作品并予以推广,让更多的同学加入到校园衍生品创作的行列中来,包括对大学生艺术社团的带动,其中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作品可以在指导教师的参与下完成。适当的给予学生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们把艺术设计的思维融入到社会实践当中,这对于大学美育教育无疑在应用和推广方面又迈出了新的一步,也可以成为我们教学联动推广的新思路。

[1]李平平.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构想与体系创新研究[J].艺术与设计,2017(1):10-11.

[2]李雯.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7(2):15-16.

[3]王怡.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效率问题及其改善路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

[4]赵亮.美术教育课堂互动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责任编辑: 郭玉伟)

G642

A

1007-421X(2017)04-0019-02

猜你喜欢
艺术类通识普通高校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艺术类专访心得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