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就与问题分析
杨梅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沈阳 110000)
从中共中央于1985年5月制发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以来,经过30多年的实践探索与发展积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并一直在努力探索和实践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职;人才培养;改革
所谓“模式”,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就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就是把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核心目标,总结人才培养的方法并将其归纳总结就形成了人才培养的模式。一般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形成的人才教育过程的标准样式及运行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它是理论与实践的接壤处,是一定教育理念指导下理想人才的培养理论的具体化;同时又具有可操作性,是人才培养的标准样式,它是一个诸多要素组成的复合体,又是一个诸多环节相互交织的动态组织。
2013年4月德国政府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工业4.0”战略,“工业4.0”的本质是将CPS(虚拟网络---实体物理系统)、物联网和服务网等技术应用于制造业和流通行业,实现资源、信息、物品、人机进行互联,建造新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2015年5月,我国正式发布《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于2015年12月,发布了关于《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方案》的批复文件,明确与德国工业4.0全面对接。工业4.0带来了劳动力需求结构的深刻变革,从事生产的低端劳动力大幅减少,创新型、复合型和技能型高端人才的需求快速增长。工业4.0时代的教育改革主要体现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要求。一是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工业4.0时代的教育应致力于唤醒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应用能力。目前我国在技术与产品竞争力方面是弱于西方国家的,除了创新不足外,还存在质量上不够精益求精的问题。而工匠精神所包含的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正符合工业4.0时代所需要的个性化、多元化、差异化人才培养理念,即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批判思维、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二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新技术的普及、商业模式的变更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要求与其相匹配的多样化、差异化、专业化的人力资源。三是拓展人才培养途径。工业4.0时代的教育智能化趋势不可阻挡,其变化就是动态化教育代替静态化教育,口述型教育转变为体验式、设计式和行动式教育,学习从单纯的脑力劳动变为脑力、体力相结合的模式。
199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了“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思想。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再次强调提出要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14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特别强调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加强教、学、训相融合的教学活动。由此可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它引领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和深刻变革,是把学生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一种教育形式。它不仅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也是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有效方法,其最大特点是学生学习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
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再次提出“积极开展订单培养”。订单式人才培养所签订的订单,不仅是订人员、订数量的就业订单,更重要的是订知识、订技能的人才订单。学校通过让企业参与制订人才规格、专业设置、课程标准、考核标准等来实现所说的订技能;订知识是指除了学校对学生进行知识、品德等常规教育外,更重要的是将企业文化带入校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特别注意培养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了解企业文化加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和工作爱好,提高在校学习的自觉性,从而,确保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和社会需求同步。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升级。
现代学徒制是对传统学徒制和学校教育制度的重新组合,学校紧紧围绕企业用工标准,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建立教学评价标准,实施精细化培养,逐渐建立起学校和企业的纵深合作、教师和师傅的有机联合、学生和学徒的角色融合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的双重身份,即学生既是在校专业班级学生,又是与合作企业签订协议的学徒,学生毕业后可获得学校大专毕业证、高级工证书,又可在考核合格后进入合作企业工作,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二是校企双主体育人,学校和企业采用“工学交替”形式共同培养学生,为学生提供两种不同的学习环境和优势资源,校企合作依据企业用工标准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共同开发核心课程、校本教材和优质教学资源,共同实施课程教学和课程评价;三是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和新方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学校和企业需创新合作体制机制,建立起“责任共担,双方共赢”的运行与管理模式,使校企合作向着纵深方向发展。
目前,国家层面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表述清晰,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主要问题是高职院校和企业认识不深刻。部分高职院校,基本上是套用“工学结合”这一概念,未能全面、科学地认识其内涵,认为学生只要利用一定时间到企业实习就是工学结合。特别是,由于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必然会带来学校管理模式、教学体系的全面变革,对专职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工作量加大,教学成本提高,所以,管理部门的管理机制调整不到位,教师自身能力准备不足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流于敷衍。一些学校将学生推荐给实习单位但不加强管理,缺乏校企实习指导教师的跟踪指导,“顶岗实习”流于形式,处于自由失控状态。
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一直是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办学,但实质上依旧没有走出高等教育“学科中心”的阴影,培养出的学生无法很快适应企业岗位。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高职院校近几年普遍在硬件设施上投资巨大,而恰恰忽视了自身的课程建设,使得课程与实际生产脱节,盲目追求理论的重要性,脱离实际,最终导致培养出的学生不能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二是,部分高职院校对“就业为导向”认识不足,仅仅对招生工作保持较高的热忱,各院校专业设置重复严重,无法根据自身优势,分析自身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更是“人云亦云”。课程设置没有针对市场的需求进行调研及分析,主观臆断企业岗位能力,最终导致培养的学生与企业脱轨,无法胜任企业用人岗位。
由于部分高职院校仍对产教融合、合作育人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模式的实践操作中存在简单化、机械化和随意化倾向。一是教学过程改革流于口头,实质开展不彻底。部分高职院校将课程教学计划换成课程标准,教材章节变成学习情境,部分教学内容换标题不换内容的痕迹很浓。教学组织形式喊着“多学期、分段式”,实际上因教学管理手段没能跟上,依然是“理论、实践、实习”三段式组合。教学方法上“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方法的确较新,真正落实到具体课程教学时,绝大部分教师仍停留在概念上。二是教师能力和教学手段受限制。三是学生自身条件和认识有待提高。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除了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岗位工作的指导能力。经过高职院校教学水平评估和国家、省级示范(骨干)院校建设的推动,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也确实培养了相当数量的“双师型”教师,但与迅速扩张的办学规模和内涵建设要求相比,仍然不能适应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主要体现为:一是“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能适应办学规模扩张的要求。二是“双师型”教师质量不适应人才培养要求。三是“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机制落实不到位。四是高职院校用人自主权受到限制,缺乏开放性。
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估和评价因其能为各种教育决策提供信息而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布鲁姆认为教学评价是一种获取和处理用以确定学生水平和教学有效性的证据和方法。它是一种发挥矫正作用的反馈,可以用来判断教学过程中每一步骤的有效性,也可以作为教育研究与实践中的一种方法,用来检验某些可供选择的程序在实现某一整套教育目的时是否可行。科学的评价可以将教与学引向正确的方向。当前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评价工作还存在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一是在评价的主体上,还局限于学校内部的教师,社会和企业多元参与人才培养评价的长效机制还未形成。教学评价具体实施还处于一元“教师评价”和二元“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状态。二是在评价方式上,还存在重终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的问题。三是在评价维度上,存在重理论和技能考试成绩,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考核的问题。四是在评价目的上,存在重评价的鉴别、选拔功能,轻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反馈、矫正功能的问题。
[1]杨明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 2014(4).
[2]吴绍芬.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性思考[J] .中国教育报,2011(11) .
[3]张冬梅.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问题研究[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2(10) .
[4]成,迈向工业4.0时代的教育变革[J].南京社会科学, 2016(9).
[5]刘明生,王玲.基于协同育人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 职教论坛, 2013(3).
[6]张冉,温云芳.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汽修专业中的应用研究[J].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16.(9).
[7]王莹,王华,贾纪萍,丁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1) .
[8]郭占苗.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9).
[9]罗星海,李全,张卫国,吴一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5(6).
[10]李东航.论产业升级背景下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9).
[11]曲艺,宋德花,范文广,陈亮.浅析国内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问题[J].职教探索, 2014(6).
[12]闵捷.民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实施策略研究[J] . 教育教学论坛, 2013(7).
[13]曹斌,姚莹,李志方.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0(11).
[14]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互联网文档资源(http://wenku.baidu.c)2016.
[15]卢小萱,龚谦,万健,周勇,吴炜.在工学结合中影响教学管理的因素及对策探析[J]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2(9).
(责任编辑: 郭玉伟)
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工匠精神与辽宁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L16BGL029);辽 宁 省 教 育 科 学 规 划 课 题“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G17EB178)。
G710
A
1007-421X(2017)04-0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