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军
浅析工匠精神与高职教育价值取向的关系
赵国军
(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 沈阳 110161)
工匠只有做到执着于岗位工作,才能生产、创造出高、精、尖的好产品,工匠精神是爱岗、敬业、乐业精神,工匠精神是企业一线生产、服务人员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是由一代又一代的工匠们传承与创新下来的精神财富。实践证明工匠精神的传承离不开企业、职业院校的参与,本文从工匠精神与高职教育价值取向的关系入手阐述了工匠精神应该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
关系;高职教育;工匠精神
上一个世纪,出现“日本奇迹”,是因为有超过10万家百年以上的老铺,而它们的主要支撑是几十万匠人。“中国制造2025”伟大战略构想的实现也是创造“中国奇迹”的规划。为确保我国由“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品质制造”,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全国政协委员郑惠强形象地说,比喻专业技术人员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头脑”和“灵魂”,那么能工巧匠则是创新发展所需的灵巧“四肢”。面对国家需要,人民的期盼,高职院校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技能人才已时不我待。
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它是培养适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从事一线生产、服务的高等级应用性技能人才的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从层次上看,它也不同于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操作人员的中等职业教育。高职教育兼具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两种类型的属性,从以上的高职教育办学定位,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高职教育是培养符合现代企业、社会需要的现代工匠的高等教育。
工匠精神是“匠人”的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是每个行业的一线劳动者应具备的良好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职业理想的总称。职业精神每个职业人都应具备的一种职业素养,同样,高职毕业生只有具有良好的工匠精神,才能做到爱岗、敬业、乐业,才能做到执着于岗位工作,才能生产、创造出高、精、尖的好产品。作为培养现代匠人的高职教育自然将工匠精神作为培育学生职业精神的核心内容。
现代工匠是一个国家制造业腾飞,制造业生产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精、尖产品的必要条件。近几年,我国各地区职业院校在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时,经常听到企业专家说:“高职毕业生的专业理论、职业技能并不是最重要的,学生在学校没学会,我们可以培训。现在,高职毕业生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缺乏接受反复打磨的意志品质,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缺乏团队合作的意识与有效沟通的能力。他们不知道如何与同事、领导沟通,遇到问题愿意走极端;部分学生过于自我,不能准确地给自己定位,还像在家里那样任性、不成熟;他们缺乏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工作毛糙是他们的“通病”•••。”不难看出,企业、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精神十分不满意,学生缺乏工匠精神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国经济战略转型升级必然会引起职业教育的转型升级。人类历史上,在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中等职业教育应运兴起培养了许多机械化生产、流水线生产需要的操作型人才。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兴起,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技术、高素质技能人才。今天,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兴起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中国制造2025将实现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智能化。智能化制造强调生产小批量,产品个性化定制,智能机器人代替人,管理去中心化,柔性制造。不仅是制造业的智能,服务业也进入智能化了,机器代替人是不可避免的。智能制造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挑战,需要培养管理工厂或者对机器的维护保养之类工作的人才,所以智能化时代培养的是控制机器的人才。
工匠精神究其实质就是一种职业精神,对从事企业生产、服务一线人员的职业精神形成过程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企业文化、民族文化、校园文化等,其中,校园文化对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对于中小学校来说,高校的校园文化对一个人职业精神的取向影响最大,因为大学时期是一个人逐渐成熟的时期,也是一个人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期。校园文化是一座学校的全体师生经过多年创造出来的具有本学校特色的,能够使其更好地发展的一种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高职院校的教师就应该首先掌握工匠精神,并能够将其融入教学、科研、活动中,以教学文化、科研文化、领导风格、社团活动文化、国际交流文化、服务社会文化等方式对学生的职业精神形成过程产生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与作用。从教师的职责来说,高职院校的教师也应具有传承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的“道”是指事物发展的规律、原理,也指做事情的各种规则、规矩。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做事的规则、规矩,自然成为教师传道的一部分。
工匠精神是作为一种职业精神需要后人传承与创新,不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工匠精神是企业一线生产、服务人员的职业精神,它的传承少不了企业、职业院校。这里只研究高职院校对工匠精神传承与创新的问题。
自从有了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又多了一条路径。实践证明,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成熟阶段是在中学与大学阶段。中学、大学的“三观”教育对一个人的职业精神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企业培养从事一线生产、服务,具有高等技能的专门人才,高职教育的内容包括职业技能教育和职业精神教育,而职业精神教育的内容恰恰与所培养的人才的就业岗位密切相关,即工匠精神作为一线生产、服务人员的职业精神必然成为高职职业精神教育的核心内容。
学校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被需要,高职院校想有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就应该有强烈的“被需要”。高职院校“被需要”的强烈程度与其培养的人才的受欢迎程度有关,即培养的人才越能满足企业及用人需要、越受社会欢迎,那么,高职院校的发展前景越好。目前,企业及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非常不满意,纷纷呼吁学校应该加强职业精神教育,培育工匠精神。面对企业及用人单位的呼声,高职院校如何实现良性发展其道路不言自明。
工匠精神是匠人们不断总结、凝练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先进文化的结晶。工匠精神是被无数成功匠人们证明了其科学、有效、健康向上的职业精神,是匠人们立足社会之本、发展之源。工匠精神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是他们在社会上工作、发展的立身之本。职业技能给予学生“做事”的能力,而工匠精神则是学生“做事”的准则,工匠精神对个人职业发展起着导向和激励作用,贯穿于职业生涯始终。工匠精神对于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来说如同画龙点睛,锦上添花。
[1]郭一盟.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 [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9).
[2]武志军.“工匠精神”:开启高品质时代[J].中国品牌,2016(4) .
[3]韦凯.论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前景[J].新丝路(下旬), 2016(4) .
[4]严春燕,庄勤早.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解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 .
[5]白峰.永不过时的“工匠精神”[J].党政论坛, 2016(4).
(责任编辑: 郭玉伟)
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工匠精神与辽宁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L16BGL029);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G17EB178)。
G710
A
1007-421X(2017)04-0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