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得法,课外发展

2017-03-02 18:51凌燕
小学教学研究 2016年10期
关键词:母语语文课程古诗词

凌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这样宏观的视角,教师该如何解读?带着这样的疑惑,笔者学习了语文教育教学界专家们的一些著作,形成了以下认知:

一、课程与教材之课内阅读

王荣生教授这样评价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许多条目的含义尚缺乏确切的解释,理解因人而异的现象乃相当严重地存在着。这带来了很大的问题,人们在许多情况下难以把握所实施的教学内容是否合理,是否合法。”“事实上,我们的语文课程,很大程度上一直是语文教师‘我认为‘我喜欢甚至‘我就这样的课程,这使我们想不到要去问:学生学的到底是语文课程里的‘语文?还是语文教师的‘语文?”而同时,王教授也提出一堂課的合格的评价标准在于“教师想教什么一教师实际在教什么一学生实际学到了什么”。

读了这些文字,反观自己以往的教学,那字字句句无不在鞭挞着我曾经的迷失。他将语文教材中的选文鉴定出四种类型,即“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并针对各种类型的文章功能的发挥方式做了一定指导,并指出,长期以来,我们语文教学实践把这些数量相对庞大,质量相对庞杂的“基本篇目”当成定篇来使用了,从而把“教语文”演变为“教课文”。这无疑让我警醒,我一直在做的事情,原来就是所谓的“教教材”。因此,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我必须转身,今后要先关注一篇文章在教材中所属的类型,再进行教学。

例如四年级上册中,《但愿人长久》《开天辟地》《普罗米修斯盗火》《古诗两首》《珍珠鸟》这些课文,我把它们归结为定篇,几篇说明性和议论性的文章《天安门广场》《奇妙的国际互联网》《雾凇》我把它们归结为用件。其余则分别纳入样本或者用件。这样的分类,有助于我对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有更为清晰的认知,在教法设计上,也就不会想着面面俱到了。

二、课程与教材之课外阅读

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母语。母语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载体。母语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之花。母语教育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根”的工程和“花”的事业,亲近母语课题告诉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语文教育界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在理论方面和实践领域做了很多探索和努力,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理论研究的不够深入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母语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突出表现在:母语教育地位的下降:把一本语文教材看作是语文课程的全部:母语教育忽视儿童的情感体验、生命体验,儿童普遍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儿童阅读,尤其是整本书阅读指导在我国语文教育体系中缺乏地位;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等有待进一步提高……

王荣生教授指出“课程不应该等同于一本教材”:崔峦先生也说:“阅读是教育的核心,学习语文需要大量阅读,语文课本提供的阅读量极其有限。”“学好语文,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课内得法,课外求发展。”

周益民老师说:“在阅读过程中,我发觉传统语文课堂对儿童的认识是有问题的。教师也好,语文也好,眼里有学生却没有儿童,儿童只是心理学意义上的。现在的语文教材是以旁观者的姿态出现,与儿童有天然的距离感。”于是,周益民老师将民间文学引入课堂,有人评价他对教材的这一突破是一次小学语文课程改造与建设的艰难探索,试图新开辟一条战线,弥补长久以来课程与教材的缺失。其价值在于,树立正确的语文学科性质观,在唯工具论与人文主义泛化这两条歧途之间,走出一条课程创新之路。

第一次读到这些话语,我便生出相见恨晚之意。之所以会有如此之深的感受,是因为新接的班级,我看到了孩子们鲜活的脸庞,却感觉不到他们对词语对文本应有的温度。我对孩子们的感觉便是“儿童对教师的话抱着冷漠的态度,怎么也不能打动他,点燃不起他眼里渴求知识的火花”。这让我忧虑,“这种对词的冷漠态度、无动于衷,确实是教学中的一大缺陷”。(苏霍姆林斯基语)如何来改变这样的现状,多位小语界前辈们的话语都提醒我,必须转身,必须让孩子进行阅读,必须亲近母语!

基于这样的想法,我开始了自己的一系列“课改”:

1.有意压缩讲读课的课时

在前面所说的课内阅读分类教学的基础上,将视角落在单元板块教学。同时借鉴其他老师采取的让学生进行课前学案预习,课堂上学生已经知道的不讲,讲了也不懂的不讲,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2.将压缩下来的课时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孙双金老师说:“13岁前的语文是童年的语文、积累的语文、种子的语文、经典的语文、综合的语文;是不求甚解的语文,是逐步反刍的语文,是为一辈子奠基的语文,”他也提出应重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并指出小学语文教育的三大“石块”应该是“国学经典”“诗歌经典”和“儿童文学经典”,于是结合我市开展的“课外阅读考级”,针对课标上指明的“小学生必备古诗70首”,我带领学生开始了古诗文的诵读之旅。

(1)素读为主

由于是初次尝试,同时考虑到篇幅较多,在教学这些课外诗歌时,我没有如课内教学一样细细品味词句,而是采用“读正确-粗知诗意-点拨重点词义-大致感悟古诗词的情感”这四步法。重点在于诵读。

(2)做小老师

我深深感到,孩子自己学会学习是他们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在进行诵读之后的数周,我萌生了让学生自己做老师的念头,我鼓励学生自己回去先预习古诗,查找相应资料,第二天在课堂里争当同学们的小老师,学生们针对自己不懂的地方可以向老师提问,老师在旁边适时帮助点拨。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学起来更加兴趣盎然。

(3)学以致用

学了古诗词,在对古诗词的情感意境有了一些了解之后,我让孩子们将古诗词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于是,便有了:

我去安徽玩时,看到一个很大的瀑布,让我想到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1月是个感恩月,我想对妈妈朗诵这首诗,对妈妈说,我也爱你!“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前阵子在去梅李的路上,我看到河岸的一群鹅,不禁让我想起:“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晚上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也做不出来,经妈妈一点拨我豁然开朗,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到老太太家里去,看到河边有人在钓鱼,我就想起了这句诗“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一句句稚嫩而有童趣的话语,读来真令人忍俊不禁。

(4)多元巩固

为了让学生们对古诗词有一个更为系统的把握,也为了提高学生们学古诗的兴趣,我又让学生们进行了“我读古诗”的手抄报活动评比。要求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某一主题的古诗词写下来。可以是“思乡诗”,可以是“四季类”,也可以是“边塞诗”,还可以是“爱国诗”……看着学生们用心完成的作品,我内心充盈着感动。除了以上方法,还可以用“赛诗会”“还原写作”“主题班会”等多种手法,让古诗词的意蕴美、声韵美逐渐浸润学生们的心灵,让诗性文化在学生心中萌芽。

看着学生们的点滴变化,欣喜之情油然而生。转身,带给我快乐,也带给我展望:若能用更多时间在课堂上进行更多其他经典的阅读指导,我相信,那阅读的力量将会是无穷的。然而转身,也带给我压力,我必须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读更多的文学作品,因为我深知,我离“专业素养”这个词语,还太遥远。

至此,我想我能够回答自己起先提出的那个问题了:语文,要给孩子们的是学习的方法:语文,更应该在孩子的心田播下种子,那智慧的种子,那关于真、善、美的种子……

猜你喜欢
母语语文课程古诗词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猜诗词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分析母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第五届中坤国际诗歌奖获奖感言——邵燕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