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云
摘 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每位教师应重视的课题之一。文章提出导语引入情境、实物再现情境、想象进入情境、朗读体会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等几种创设情境的方法,并对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情境;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6-0076-02
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情境教学的“核心”是“情境”,它以“情”为经,将被淡化了的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要素重新确定为语文教学的有机构成,将学生的兴趣、特长、志向、态度、价值观等贯彻在语文教学中;它以“境”为纬,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语言环境创设,拉近了语言学习与学生现实的距离,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文章创设不同的情境,把学生带入到课文中所描述的意境当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一、导语引入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开始,教师就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创造一种与教学情调相融和的课堂氛围。语文教学离不开感情,引语的语言结构、声音、节奏是感动人心的重要手段,引语的情感因素可奠定课堂的情感基调,叩击学生心扉,引导他们进入课文情境。如在教学柳永的《雨霖铃》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分别时惆怅、痛苦的情感,教师可引用与之有关的诗句作为导语创设情境。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语: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珂之间的“壮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慰别”;“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孟浩然之间的“酒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景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情别”。如此导课,讲者动容,听者动情,既能以情动人,又能用诗歌中的形象和意境感人。这种优美的语言起到了“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的作用,让学生听着听着就沉浸其中、陶醉其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快地进入角色。
二、实物再现情境
教学的直观性原则要求创设直观情境,把教学内容变为具体、可感的东西,因此利用实物进行教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人们用文字来状物、叙事、写人、绘景、表情达意时,总是有“境”的,无论是“为文造境”还是“为情造境”,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那“境”就是画。可见,文与画是相通的,借助图画可以再现课文情境,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能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这样便易于他们接受和理解知识,并进入情境。如在教授《核舟记》时,教师让学生充分研讨课文之后,可借助挂图惟妙惟肖的描绘,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知道苏东坡、黄鲁直、佛印以及舟尾两个舟子的情态,再加以指点和启发,学生对人物的生动描写便有了更深刻的领会。当然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可运用简笔画勾勒出跟课文有关的线索,边讲边画,随着情节的推进,画面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师可设计一个坐标,于勒的经济状况为竖标轴,菲利浦夫妇对他的态度为横标轴,于勒的发迹潦倒与菲利浦夫妇态度的起伏相对应,这样便一目了然,亲情的冷漠,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就不言自明。根据课文内容教师甚至还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或是组织教学性参观,把他们带入更为直观的情境。
三、想象进入情境
“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善于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脑子里显现文中的意境,并融入其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写人的文章,都可以变成图像放出来。如在讲析《故乡》一文中少年闰土的形象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想象“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瓜地”“银色的夜叉”,接下来再描绘海的广阔和圆月的美丽,使学生随着描述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有景有情的立体画面。此时此景的闰土,就如海边勇斗老龙王的少年哪吒,少年英姿与中年闰土的麻木、迟钝、木偶人似的形象有天壤之别,令人难以置信,深深触动了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更深刻地领会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又如讲授《醉翁亭记》时,教师可让学生想象“皆山也”的滁州城,“林壑优美”的诸峰,“蔚蓝而深秀”的琅琊山,“泄出于两峰之间”的酿泉,“翼然临于泉上者”的醉翁亭等景物及“苍颜白发”的太守与滁州百姓同乐的情景。一幅幅画面再现于脑海之中,使学生仿佛置身其中,跨越了时空的界限。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地体会作者的心情与感受。充分发挥想象力,学生不仅能更好地领会文章的精髓,还能得到美的享受。
四、朗读体会情境
朗读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响亮的口头语言,这是一种眼、口、耳、脑等多种生理机能共同参与、协调动作的阅读。它能增强语感,训练语音,再现课文情境,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当然这都应该以良好的朗读效果为前提,要做到语音正确,语势连贯流畅,语气抑扬顿挫,还要有充沛的感情,才能传情达意。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范读(或播放优美录音),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要以此为手段,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情感意蕴,增强教学效果。如教学《听潮》一文的“海怒图”时,教师可配乐朗读,以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为背景音乐,用兴奋、急促有力的诵读,突出“力”的强音,来展示大海的美与力量,将无声无形的文字化为有声、有形、有力的波涛涌动的画面,读出大海的魂魄,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欢乐和炽热,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使情感目标得以强化,使学生进入情境。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交替使用散读、齐读、个读、轮读、分角色、表演读等方式,在学生领会课文中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之后,进入该角色进行分角色朗读。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分角色模仿文中人物朗读,这样,皇帝的愚蠢、老大臣的故作镇定、骗子的狡黠、小孩的天真无邪都可以在分角色朗读过程中让学生领会。
五、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可激荡、抚慰人的心灵,可渲染情境,创造气氛。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时,播放音乐是渲染情境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师选择恰当的音乐,把音乐与语言文字相融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乐曲进行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可以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直接、更丰富、更生动的感受。选取的音乐与语文教材应具有一致或相似性,尤其在整个基调、意境上以及情节发展上必须协调,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孔雀东南飞》是一首优美而伤感的爱情叙事诗,情节与情调跟名曲《化蝶》相似。上课一开始,教师可让学生先欣赏这首乐曲。乐曲由柔和真挚到悱恻凄婉再到凝重,这一情感变化慢慢渗透心灵,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情境,产生强烈的爱憎情感。音乐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可使学生的情感更丰富,这种手段在散文、诗歌的教学中尤为重要。音乐有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展开,更准确地感悟文中的意境。此外,教师还可指导学生表演课本剧,让学生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配合课堂教学,如结合课文放映有关的幻灯、投影、录像和教学电影等,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六、结束语
总之,教师运用情境法要密切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强化学生的体验。同时,教师也要随机取境,尽量就地取材,以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当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不断摸索、不断改进,让各种创设情境的方法切实可行,使课堂气氛更加融洽,进而使学生更加快乐、轻松地学习。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教学设计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魏书生.语文教学[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2.
[3]李景平.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设计优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