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戮
摘 要:文章对研究型理念的內涵进行界定,推崇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应该注重实施研究型教学和研究型学习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论证了研究型理念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试图建立基于研究型理念的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构架和课程体系。
关键词:研究型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理论;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0;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6-0001-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国家越来越需要大量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因此,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面临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主题。推动课程体系创新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培养有创造性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已逐步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改革的趋势之一。而创新人才的典型特征和立足基点是“研究型”,高等教育只有不断地培养研究型人才进行创新活动,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把大学视为基础研究和成果创新的重要力量,把“研究”的理念根植在大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才能为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提供动力保证。
一、研究型理念的基本内涵
高等教育处于整个教育系统的最高层次,是构成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之一,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阵地。基于“研究型”理念的创新人才培养需要从教育的战略高度和哲学的角度给予理论上的诠释和注解。研究型人才应内含两个基本特征,第一是以探索未来或求知问题为主要任务;第二必须具有人文社会观念和全面能力发展的人格和品质。研究型人才应该是学习者、思考者、规划者、探索者和行动者,能按照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发挥潜能并持续创新。
对于研究型理念的内涵的界定,人们可以从研究型理念一词的构成上来分析。首先,所谓理念,根据《辞海》的解释,是等同“观念”或“思想”,基本含义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指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其次,关于研究型的定义,应该先明确研究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是主要以从事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和学术理论研究与创新为职业和使命,他们致力于基础理论的研究和科技领域的创新。创新是一种思想、一种实践或是为采纳者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方案,而“创新——决策过程在本质上是一种寻找信息加工的行为”。这个行为的本质就是“研究和探索”,只有具备了研究能力和探索精神,才会增长创新的思维,产生创新的行为。因此,研究型理念的核心概念就是提倡创新人才的培养要始于“研究”、基于“研究”、贵在“研究”、成在“研究”,把研究型教育渗透到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培养环节中。
二、研究型理念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研究型人才培养的连续过程来看,研究型理念提倡应从本科教育开始重视研究型的教学与体验,这种通过研究型教学与培养使学生积攒起来的基本功力,会在研究生层次的教育与培养中得到延伸和体现,并将形成出色的科研、实践和创造能力。研究型的创新人才培养是个连续的过程,没有优秀的研究型本科基础就没有优秀的研究生,更不会有高层次的研究型人才乃至创新人才。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决定了本科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决定着研究生教育的生源质量。促进本科研究型教育是研究型人才培养的基石,毫无疑问,在为研究生教育输送高素质的研究型人才过程中,本科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高校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该注重本科研究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切不可忽视了研究型人才智慧与潜能的早期开发。
从我国教育实践成效来看,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在现行的培养模式下培养的人才普遍缺乏研究能力。尤其是在本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缺乏渗透研究型理念的培养方案和教育体系,束缚了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尝试以及谋求个体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因此,大学需要进一步明确创新型人才的内涵,拓展人才培养的思路,用研究型的理念、方法与途径夯实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
从大学的逻辑来看,大学的生命意义和魅力通过学者们对至真、至善、至关境界的执着追求来实现,而学者们的人格生命与学术生命则需要通过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来延续。大学是探究高深学问的场所,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通过研究进行教育,科研与教学统一已成为经久不衰的大学理念。大学要培养出既能学习人类已知领域,又能探索人类未知领域的研究型人才。研究型理念提倡的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就是将研究型教学和研究型学习的理念渗透到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案、教学方式等各个环节中,贯彻“以研究为本的学习”,使学生的学术性和研究性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得到更为充分的提升和彰显。
三、基于研究型理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应该推崇“研究型”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功能与作用,具备研究能力和探索精神是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和创新的功底。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应该重视本科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不能只是把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定位于研究生教育的层次。本科生参与研究成为美国研究型大学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成功经验。麻省理工学院的校长查尔斯·维斯特曾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说:“人家问我成功的秘密是什么?我说没有什么秘密,我最大的秘密是促进教学和研究的结合,尽可能把年轻人引入科研领域。”在本科阶段学生就接受研究型理念的熏陶,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1. 全面认识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创新人才培养观
致力于培养研究型人才是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在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中,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主体,而大学的首要社会职能和根本社会价值的体现就在于培养人才,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创新研究型人才不仅是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更是研究型大学的根本使命。长期以来,人们对创新及创新人才的概念和内涵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正是这些认识的误区架空和泛化了创新的本质,使学校推行的创新教育雷声大雨点小,不能落实到位。在一定程度上,高校实施的创新教育可能是培养“创新”,但不是“创新人才”。
高校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上往往会错误地认为,举办一些小发明、小设计的比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也能够发明一些新的产品,然后就觉得是培养出了创新人才。而问题的关键是学生在这些比赛的过程中,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能不能真正得到提高,能不能掌握一套科学的去创新、去思考、去研究的思维方式。高校推崇创新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创新人才,这是一个不断进化积累、潜移默化和熏陶锻炼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最直接、最关键、最重要的阶段。这个过程是学生的研究能力和主动探索精神得到锻炼的过程,是学生的专业性、学术性、研究性得到更为充分的彰显和提升的过程。
2. 构建以人为本、以研究为本的课程体系
第一,构建多样化的跨学科课程体系。本着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培养,有利于人格品质塑造,有利于自学能力增强,有利于实践能力提高,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改变过去的教学内容划分过细,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的状况,开设跨学科专业的课程。开设跨学科专业的课程来调整学生的综合知识结构,能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研究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就合理知识结构与创新能力来讲,二者实际上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知识为创新提供原材料,创新是知识的转化与整合。课程设置的基础化和综合化有助于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形成,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第二,构建以研究为本的学术研究教育体系,开设有关创造理论、技法和应用的创新教育的系列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造理论基础教育和创造综合能力训练,启发诱导学生,使学生能够有意识、主动地参与实践性创新活动,以利于学生的研究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倡导通过更多的课程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提供更多的研究资源,全面构建学生科研创新体系,为研究型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平台。
3. 推行研究型教学与研究型学习相融合的教学模式
研究型教学方式,即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有机结合,要求教师在研究式教学中的定位中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也不能只是简单地回答问题,而是要使自己的授课具有科研含量,对学生关心和提出的问题既要有理性的分析研究,又要在理论与学术研究的层面上作出有一定深度和新意的解答和阐述,给学生以启发,达到理论学习和能力培养两方面的目的。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及相关背景资料,提出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这些问题应是具有一定探索意义及启发创新意识的“研究性”问题。“研究性问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问题,而是带有探索性质的问题,并且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同时,也应该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要求应适度,要以鼓励、启发为主,使学生从解答“研究性问题”中得到“研究”能力的培训,“在探索中体会成功、享受创造的快乐”。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一种学生主动去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开展以研究为主的学习目的主要是通过参与研究的形式,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的品格和研究能力,最终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本科教育中,应该让更多的本科生参与到学术这个核心中去。
4. 从注重教学控制转到以保障学生的学习自由为中心的教学管理
现行本科教学管理中学习自由体现不足的缺失,归根结底是教学控制与学习自由之间的矛盾失调的反映。因此,研究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趋向应该从注重控制转变为注重保障学生的学习自由。学习自由是大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基石。教学管理既要强调规范意识,又要体现教育自由的理念。一方面,制度要对教学行为进行必要的规范,以保证教学管理口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制度要体现教学自由的理念,能够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创造性地去“学“。教学管理要根据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灵活进行调整。比如,就高等学校而言,要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学分制管理模式的改革,完善计算机网络教务管理与服务系统,实施目标管理和过程监督相结合的科学管理系统,营造更为宽松的成才环境和空间;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使学生有更大的自由度进行选科(专业)、选师、选时,在更大的广度和深度上发展学生的个性。这是培育创新人才的保障,是营造宽松环境、发展个性教育、倡导创新精神的重要体现。
四、结束语
高质量的研究型人才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主力军,而高校特别是国内研究型大学作为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摇篮,就必须重视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基于研究型理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最重要的是提倡高校对本科阶段的学生要进行研究型理念的熏陶,为其进一步深造和在研究生阶段的创新能力的提高积蓄发展的潜力,从而大面积提升我国创新教育的品質和水平,推进本科教育科研训练计划的制订和落实,促进我国大学教育在培养学生持续创新力方面走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张长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发展问题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5(08).
[2]史静波.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培养模式研究——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D].大连理工大学,2007.
[3]曹菱红,陈红.高校本科阶段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与实践[J].皖西学院学报,2008(02).
[4]李显卿,张跃华.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课程设置改革思路[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6(03).
[5]宋梅,迟乃玉,等.大学本科生研究式教学的思考[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