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小学 朱佳怡
合和数学:走向数学思想更深处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小学 朱佳怡
“合和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能够指导儿童数学教学。运用“合和思想”指导儿童数学教学可以从三个层面展开——儿童生命之合和、数学知识之合和、数学教学之合和。实践中,通过过程性教学、生成性教学、具身性教学,合和知识过程与结果,合和教学预设与生成,合和儿童感知与思维。
数学教学;合和思想;实践运用
“合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重要范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原指乐器,意为“和谐”;“合”,甲骨文写法似人嘴唇,指上下嘴唇合拢。“商契能合和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国语》)。“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笔者认为,作为动词,“合”有和谐﹑融合﹑平和﹑结合﹑和顺之含义,指“合的过程”;作为副词,“和”指“合的境界”。“合和”是一种“对立的和谐”,一种包容差异﹑矛盾的和谐。所以,哲人赫拉克利特说:“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好。”“合和数学”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行为。从“合”到“和”体现着数学以及数学教学的开放之美﹑圆融之美﹑和谐之美。
“合和数学”既指向数学结果,更指向儿童的数学探究过程。“合和数学”展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展现数学知识的诞生﹑发展及其走向,展现数学知识的历史演化。在数学中,过程与结果原本就是耦合的,一系列的“过程操作”最终都会凝聚成“对象化”﹑“关系性”的数学结果。“合和数学”首先就是要合和知识过程形态与结果形态。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五册),笔者首先创设生活情境,让儿童测量长方形的周长,引导儿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长方形的周长。于是,形成了富有层次性的表达方式:长+宽+长+宽;长+长+宽+宽,长×2+宽×2;2×(长+宽)。教学中笔者不刻意强调哪一种表达方式,而是让儿童根据问题情境自由选择运用,如此,让儿童时时面向知识本源,夯实知识意义,即使在遭遇复杂的实际运用问题时也能自己解决。如“王大爷家用篱笆靠墙围一个鸡舍,鸡舍的长是6米,宽是4米,鸡舍的周长是多少米?”“王大爷家用篱笆靠一面长度为6米的墙围一个鸡舍,篱笆的长度是14米,鸡舍的宽是多少米?”等等。由于儿童在学习中时时面向知识的本源,因而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变得游刃有余。在这里,“合和数学”既展示着数学知识的形成之美,也展示着数学知识的结构之美,还展示着儿童的数学理解之美。
“合和数学”教学要处理好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矛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研究数学知识的逻辑起点,更要展开“学情调查”﹑“学情前测”,研究儿童知识经验﹑认知方式﹑认知倾向等。只有教师充分地预设,才会诞生出学生的精彩生成,当然,有时还会诞生出“无法预约的精彩”。例如教学《圆的认识》(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10册),当学生根据数学直觉提出“圆内半径处处相等”时,笔者没有直接给出定论,而是鼓励孩子们展开探究,拿出依据。于是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通过测量圆内多条直径﹑半径得出;有的采用剪圆﹑对折发现完全重合验证;有的将圆沿着半径剪开通过分解﹑比照证明……就在他们忙得不亦乐乎﹑感觉志在必得时,教者出示了大小不同的两个圆,借助多媒体画出各自的半径和直径。这下原本理由充沛的他们一下子冷静了,发现“圆内半径处处相等”这样的结论缺少了一个必要条件——必须是同一个圆或者等同的圆!这样,学生经历了一个思维顿悟的过程,对数学表达的完整﹑严谨有了更切身的感受。
合和数学教学努力摆脱儿童的“离身思维”,让儿童展开“具身认知”,手脑协同﹑做思共生。“具身认知”追求儿童感知与思维﹑记忆与想象的深度融通。传统教学,儿童也在思维,但往往是进行着离身思维,思维是脱离感官的。合和数学教学让儿童感知与记忆﹑思维与想象协同活动,生成儿童的整全生命。以笔者的一节教研课《认识秒》(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3册)为例,首先引导儿童体验“1秒”,让儿童用自己喜欢的声音和动作表示“1秒”,观察钟面,从钟面上找最长﹑走得最快的指针——“秒针”。接着,笔者让孩子们将钟表贴着耳朵,用心倾听秒针走动的“滴答声”,在内心建立“1秒”的时间表象。再接着,笔者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示“10秒”,建立学生的“内时间感”,初步形成“时间流”的概念,于是有学生数数,有学生打拍子,有学生竟然发出长音表示。然后笔者让全班学生聆听“长音王”的发音,猜测并验证“长音”的时长,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笔者让学生体验“60秒”的时长,如让学生在60秒内写字﹑在60秒内跳绳﹑在60秒内踢毽子﹑在60秒内算口算题等。通过活动,合和学生的感觉与思维,通过“具身认知”形成“秒”的“内时间观念”。由于整个学习过程唤醒了儿童的多种感官,契合了儿童的学习特质,因此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如此,通过儿童身体的全面“思”﹑“想”,加深了儿童对时间的体验。
“合和数学”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教学境界。从“合”到“和”体现着数学教学中多元生态因子的圆融与和谐。教学中,教师应当放慢步伐,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合和过程”。通过对知识过程与结果的合和﹑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合和﹑儿童感知与思维的合和,促进儿童生命合和成长!
[1]张英.“和合”视角下数学课堂的几个关键词[J].江西教育,2015(7).
[2]韩建芳.和合文化及其现代教育价值[J].江苏教育研究(理论版),2016(4).
[3]沙建华.课堂:师生合和成长的三原色舞台[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3(10).
book=51,ebook=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