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 陈心忆
卷 首 语
追出精彩,问出格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追问策略及技巧的一点思考
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 陈心忆
《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是这样给“追问”下定义的:“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追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到的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教师通过追问,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全面思考的能力。下面,我就以平时课堂教学中追问策略及技巧说一点思考。
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特别是数学教学,很多时候往往解题的过程要比结果重要得多。教学中,老师提出问题后一般会有许多同学都能顺利地回答正确,但是其中有部分同学可能并不知道其缘由,这时追问就至关重要了。“打破砂锅问到底”能为同学找到思考的路径。比如在一年级上册《比一比》一课中,在教学比长短的时候,两个小朋友手里分别拿着两根绳在跳,让学生判断哪根绳子长,哪根绳子短。很多学生一下子就能说出正确答案,但是问其是怎么想的,他们却说不上来。我便稍稍追问一下:“跳绳的时候绳子是弯的,能一下子比出长短吗?”学生恍然大悟,理清思路。通过追问正确的答案,找出解题的思路,让学生在学习中能获得更大的快乐和收获。
在数学教学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学卡在某一个点上,像被什么东西挡住去路,绞尽脑汁,想尽一切方法就是钻不进去,挖不到最里面的东西;再比如,低年级小朋友刚刚入学,语言表达水平有限,比手画脚半天,想说的也说不出,怎么也不能把心里所想表达出来,学生的回答浮于表面,缺乏深度。此时就可以通过追问表面来探求深层的想法。如在一年级下册“20以内退位减”复习课的思考题教学中,题目给出一张9宫格图,上面不同位置写了3个数,要求学生填数,使横行﹑竖行﹑斜行上3个数相加的和都为15。学生回答,首先选有4﹑2和一个未知数的横行,算出未知数是9;也有首先选有4﹑5和一个未知数的斜行,算出未知数是6;还有首先选2﹑5和一个未知数的斜行,算出未知数是8。此时我就追问:“请同学们观察刚才三个同学选择先算的那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由此启发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结合学生的回答,搭建一个跳板,引领学生走过狭隘,向更宽广﹑更高﹑更深层的地方继续探索发现。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指出:“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必然环节。”恩格斯说:“要明确地懂得理论,最好的道理就是从本身的错误当中,从亲身经历的痛苦经验中去学习。”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有时就很愿意看到学生出错,一旦出现错误,我们就剖析它﹑解决它,使它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比如,在教学五年级《小数加减法》时,一位同学在竖式计算时把3.6+4算成了4(整数部分的“4”写到了小数部分的“6”下面)。当时我并没有马上指出他的错误,只是问道:“题中笔记本的3.6元可以写成什么?”学生回答:“3元6角。”师:“铅笔盒的价钱呢?”生:“4元。”那位同学在我的追问下突然发现了什么,迅速上台将错误的答案改正了过来。通过有效的追问,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不露声色地击破了教学难点,让学生在自我辨析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认识了事物的本质。
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在教学活动中,对于教师提出的同一个问题,答案虽然都一样,但是有时学生会有不同的更为新奇﹑简便或是发散性的解决方式。教师通过对新奇思路的追问,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比如在教学二年级《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我让学生计算:1000-468,大多数学生是通过直接减得到的答案,可有一个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计算方式,他没有直接减。我就追问:“你是怎么算的,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学生回答:“我用999减去468,再加1。”对于这样的计算方式,很多学生都抱有疑问,觉得并不简便。我继续追问:“你为什么要用999去减呢?”生答:“因为999是最大的三位数,和1000只相差1,如果是去减一个三位数,它不需要退位,计算起来反而更方便。”说完,其他学生恍然大悟,这真是个新奇又简便的好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堂教学最大的技巧是教师善于因时改变自己的教学计划。”课堂上,学生总时不时地会“语出惊人”,说出让教师意外的话来,如果熟视无睹或是随便搪塞过去,都会让我们和生成擦肩而过,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此时教师对于意外之事的追问,能使课堂更加灵动,显得追问更加精彩。比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时,一个坐着的小女孩和一个站着的小男孩的图中高度一样,要求根据图判断谁高谁矮。一个小男孩直接手也不举,激动地说:“一定是小男孩高!因为在家里就是我爸爸比我妈妈高!”我便追问:“你观察到这两个小朋友的状态了吗?”小男孩看了看有些迟疑。我继续:“让我们请两个同学来扮演图上的男孩﹑女孩吧!”我请来班里比较高的女生和班级较矮的男生,按照图中的要求,在女孩坐着,男孩站着的状态下两人一样高,我追问那个小男孩:“你现在能确定一定是男孩高吗?”男孩犹豫了:“好像不能确定……”我顺势继续追问:“那你说,怎样才能比出他们的高矮?”男孩答:“他们都要站起来,站在一起,才能比出来。”虽然小男孩之前的答案错了,但通过老师一次次的追问﹑领导﹑情景再现,男孩掌握了比较高矮的方法。意外之事虽然不能预设,但是可以利用,巧妙地引导点拨,让学生的“意外之事”生成为我们掌握知识的契机,保证生成的正确方向,让它成为教学中画龙点睛之彩。
实践证明,课堂追问是门艺术,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摸索和总结,争取追出精彩,问出格调。
book=1,ebook=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