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滨海县东坎镇坎南小学 戴晓文
如何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江苏省滨海县东坎镇坎南小学 戴晓文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工作者们对小学数学教育活动的研究已越来越深化,一些新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已越来越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被运用于教育实践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学生真正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是目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开展竞赛、大胆创新,便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结合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和学校开展的教研活动中的经验总结,谈谈对主动学习这个问题的看法。
所谓提问是否有效,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提出的问题能不能达成教学活动的目标,提出的问题有没有思考的价值,最主要的是提出的问题对促进幼儿的全面性发展有没有用处,以这些为依据来评判提问的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启发学生思维。比如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安排了圆柱体积的教学。制订“圆柱的体积”一课的教学计划时,我在课前已经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了,估计孩子们可能已经知道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的计算了,我就设计了两套方案:如果学生知道了,就引导他们探讨这个公式的来源;如果学生不知道,就要着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教学的时候,有的学生虽然能将圆柱体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但是每个人的角度不同,推导的公式也不同。有的学生将长方体看作是底面积为πr(圆)、高为h的长方体,也有的学生看成是底为πrh(侧面积的一半)、高为r的长方体;还有的学生看成是底为hr(纵截面的一半)、高为πr(圆周长的一半)的长方体。
面对这样一个个不同的答案,我是这样讲解的:
师:昨天我们通过将圆柱沿着圆柱的底面直径切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的方法,计算了圆柱的体积。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哪个小朋友能帮我解决呢?我在黑板上出示这样一道题目:一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60.8平方厘米,底面半径是4厘米,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生1:老师,我知道。根据S =2πrh,用侧面积除以2除以3.14再除以4,就得到圆柱的高,再用底面积乘高就可以求出圆柱的体积了。
师:那你们算算看。
学生在先求圆柱的高时,发现60.8÷2÷4÷3.14并不能得到整数值。
生2:老师,你的题目出错了!
师:错在哪里?
生:我认为60.8这个数据要改一下。
师:你想把它改成什么数?
生2:可以改成62.8,这样才好计算。 大多数同学都赞成他的意见。
师:不改这个数据,能不能求出它的体积呢? 有的学生在稿纸上演算着,有的学生再次“把玩”着手中的长方体。这时,一些学生有了发现。
师:同学们认为她的方法怎么样?
通过讨论,大家认为她的方法很不错。这时有个学生站了起来。
生4:老师,我找到了更简便的方法。我让这个近似长方体来个“前滚翻”,让前面的这个面做近似长方体的底面,半径做高,只要用就可以了。
瞧,她把体育术语也用上了。
师:请大家讨论一下,小明同学的方法可行吗?
同学们热烈地讨论着,伴随手中长方体在课桌面上的不停翻滚,他们空间想象的翅膀展开了。
师:刚才小明同学的这个发现真妙!我们就把这种方法叫作“小明方法”吧!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正是由于我能敏锐地捕捉了“60.8÷2÷4÷3.14不能得到整数值”这个不和谐的“音符”,进一步调拨,才促发了学生去动手操作。数学问题随着教学的深入而发展,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思考状态,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掘。教师把这个富有创新思维的问题及时抛向学生,让空间想象成为学生思维的翅膀,从而盘活了生成资源,让课堂生成得以升华。
运算包括两方面,一个是“运算的对象”,一个是“运算的规律”。做老师的都有这个体会:每次考试过后,常听到一些数学教师埋怨:“学生的计算能力太差了,连简单的加减都不过关,甚至连数学基础好的学生的运算结果也常出差错。”也常常听到同学们议论:有些数学题明明知道怎么做,就是做不对,结果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情形。这说明学生的运算能力还是比较差的。
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是“教师生硬地塞给学生计算法则”。如教学“混合运算”,老师们会先出示一道计算题,然后讲解:在有乘有加或减的算式里,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学生始终觉得枯燥乏味,疑虑成堆。我觉得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的计算教学,应让计算的需要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避免了学生刚接触混合运算的茫然,使学生根据实际情境来理解混合运算的意义和顺序,学以致用,从而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
如二年级上册“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的教学,为了让学生能真正理解混合运算的意义,教学一开始,我先出示情境图:学校生物小组养了四缸金鱼,前3缸,每缸4条,第4缸里只有2条。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了问题,并列出了算式:4×3+2。在让学生尝试计算后,提问学生:为什么4×3+2要先算乘法?学生毫不犹豫地说出了:原来3缸,每缸4条,要先算前3缸共有几条金鱼,所以要先算4×3=12。通过图与算式的结合,学生自主发现了为什么要先算乘法,生动直观地理解了算理,突破了先乘后加的难点。
以上只是我在教学中两点肤浅的想法,还需在实践中进一步锤炼,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使之为教学服务。我们要通过各种手段,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兴趣和情绪,从而大大有益于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