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7-02-25 14:47江苏省泗洪县龙集中心小学许广路
数学大世界 2017年18期
关键词:糖块操作技能平行四边形

江苏省泗洪县龙集中心小学 许广路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江苏省泗洪县龙集中心小学 许广路

在新课程教学中不断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可以有效完成小学数学的教学任务。通过操作方式的精心选择与巧妙使用,可以有效帮助小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形成探究规律,达成操作技能的实现目标,同时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动手操作;作用

动手操作是小学生深入学习数学课程的一种有效方式。数学老师在教学中通过合适操作方式的选择,可以使学生的动手操作变得更加有效,学生的学习动而不乱,课堂教学的效果效率得以有效提升。在小学数学中进行操作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概念,努力去探究数学规律,形成高效的学习技能,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通过操作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小学数学的概念一般都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学生要理解抽象的概念,需要教师提供大量生动具体的实例,才能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让学生亲自去动手操作,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教学,去感受丰富的生活图形和操作学具,这样可以有效形成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深刻印象,体会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数学老师要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动手进行操作实践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一般都要经历“多维观察例子——形成生动直观表象——达成抽象概念”三个阶段。数学操作活动在数学教学中一般集中于前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主要依赖学生的形象思维,需要数学老师能够提供适量的数学操作活动,以帮助学生进行经验积累,形成对概念的具体形象的独特个人感受。当这种个人感受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学生的思维就会从形象思维过渡到半具象思维最终形成抽象思维,从而达到实现理解概念的目标。在课堂操作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观察、体验操作、合作探究等方式逐渐接近概念和理解概念。动手操作对学生数学抽象概念的形成起到一定的桥梁作用。例如,数学教学中的“余数”概念比较抽象,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把七颗糖块分到三个盒子里面”的数学操作活动来达到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的目的。在学生操作分糖块的过程中,学生真实体会到“余数”的直观概念,理解最后那颗剩下的糖块就是“余数”。同时,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到余数肯定比除数小,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就会继续把糖块分到三个盒子里面,而把糖块放入盒子里面的操作过程就“试商”的操作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仔细想一下分糖块的操作过程,不看实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分糖块的操作过程,帮助学生在应用表象的基础上体验余数的本质属性,最终在学生讲述的基础上形成数学算式:7÷3=2……1。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知概念的本质属性,体验概念的外延范围,真正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

二、通过操作让学生形成探究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把探究规律的形成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学习公式、法则等规律性知识,让学生体会规律的形成过程。探究规律的形成过程也是代数中独特的内容,数学教师要加强这些方面的教学力度。在小学几何公式的教学中,几何公式的推导过程可以通过数一数、剪一剪、拼一拼这些具体操作活动来完成,因此,动手操作也是学习几何公式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数学老师要做好引导工作,但是不要过度甚至包办代替。数学的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教师不要越俎代庖。例如,在教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在方格图上数一数,然后填写表格,再讨论一下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接下来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用剪刀和一个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硬纸板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探究。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的基础上讨论:拼成的长方形面积和原来的四边形面积之间有哪些联系?由于学生亲身经历了这个操作的过程,并且有了详细直观的观察,很容易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相等,原平行四边形的高其实就是长方形的宽,因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等于长乘以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用底乘以高来进行计算。

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有很多找规律方面的知识,找规律的重点在“找”,着力点也是“找”。数学老师在教学时要加强“找”的训练,指导学生通过操作找到规律并学会应用规律。教师要能够创设小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站在学生的视角切入相关数学知识的学习,这样会让学生形成直观的表象,更易接近规律的本质。例如教授“用小棒摆三角形”这一教学过程中,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摆一个独立的三角形,总计需要几根小木棒呢?若连着摆两个三角形,则需要几根小木棒呢?三个呢?n个呢?” 刚开始三角形个数比较少的时候,学生能够直接说出答案,随着三角形数量的增加,找到答案就越来越困难了。这时候教师要稳住学生的急躁心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在合作中摆一排三角形,并填写表格,通过观察三角形的个数和小木棒的个数之间的数量关系来发现规律。在找到规律的同时,让另一组同学通过摆三角形的方式来验证这个规律,重现规律,得出规律的正确性。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发现了三角形的数量与小棒数量之间的规律,还在合作中共享了学习的方法,用自己亲身体验操作得出规律,使学生对规律的掌握更加深刻,理解了规律的本质。

三、通过操作有助于学生形成技能

这里所讲的数学技能是指操作技能。操作技能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和仪器才能达到目标的技能,如绘图测量以及制作等方面的技能。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方面的内容涉及操作技能方面的知识,例如,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用直尺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用圆规画出两个大小相等的圆等。这些操作技能的形成需要学生不断练习,熟练掌握操作的相关步骤,最终形成自己特定的技能。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老师往往是通过教师先入为主的讲解、演示,然后要求学生模仿,通过反复练习,最终形成学生的操作技能。这种做法往往缺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长期通过模仿和强化的方式会让学生产生厌倦,对于学生长远的发展很不利。我们的已有知识已经充分说明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必须在一定的数学知识和已掌握的技能之上,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操作尝试,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讲授和演示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小学生理解了平行线的含义以后,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画平行线。学生往往会用直尺先画一条直线,然后移动直尺,画出另外一条直线。在要求把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拉长时,结果发现学生画平行线的问题也就暴露了出来。教师要求学生测量一下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是否相等时,学生发现自己画的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不相等,延长时发现两条直线有相交的情况。那么问题出现在哪里呢?学生们调动各种积极因素进行试验,对直尺的移动想出了很多方法。画平行线后再进行交流讨论,让学生在比较中选择最佳方法。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仅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被调动了出来,而且形成了自己的操作方法,在讨论后又积极完善了自己的操作技能。

猜你喜欢
糖块操作技能平行四边形
机械装配中钳工的操作技能分析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关于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省级测试的思考——以高中生物学为例
“糖块”在英语教学中的妙用例谈
“糖块”在英语教学中的妙用例谈
“平行四边形”创新题
对一道平行四边形题的反思
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疑惑
糖块
高斯分糖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