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知习得的学生数学“学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2017-02-25 14:47江苏省南通市虹桥第二小学支建芳
数学大世界 2017年18期
关键词:学力倍数新知

江苏省南通市虹桥第二小学 支建芳

基于新知习得的学生数学“学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江苏省南通市虹桥第二小学 支建芳

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的数学教学活动已经从如何“教”转变为如何引导学生“学”。现代脑科学研究认为新知识点的学习并非是因为知识量的叠加而能够自然达成的,而应是基于学生原有的数学经验、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在新的生长点上经教师巧妙点拨而发生质的变化,形成新的思维模块与学习体验的一种过程。在新知习得过程中,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有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才能在新知习得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学力”。

数学;新知;实践

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的数学教学活动已经从如何“教”转变为如何引导学生“学”,特别是在新知习得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过程、学习成效无一不与教师的引领、点拨、指导息息相关。现代脑科学研究认为新知识点的学习并非是因为知识量的叠加而能够自然达成的,而应是基于学生原有的数学经验、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在新的生长点上经教师巧妙点拨而发生质的变化,形成新的思维模块与学习体验的一种过程。如果说学生新知的习得是学生大脑发生的质变,那么教师在这场质变中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新知习得过程中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有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才能在新知习得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学力”。

一、激活新知,勾连未知,点燃学生探究新知的激情

现代数学教育研究认为,如果教师能在学生新知习得之初依据教学内容的实际,依据学生本身的知识基础实际、身心发展实际,精心设置教学悬念,以打破学生原有数学知识的平衡感,学生便会如同吃了“兴奋剂”一样,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而学生一旦对新知的习得产生强烈的兴趣,便会使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以及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引发对新知的直接兴趣,并迫使它同时内化为间接的兴趣,从而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在新知习得之初便热情高涨。

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新课伊始教师可以这样去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点燃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激情:教师先在电子白板上出示一组数:5、6、12、18、24、27、36、41、90,让学生判断哪些数是3的倍数。(这是些简单的数,学生很快就能判断出来)教师接着又在电子白板上出示几个数:1540、2856、3075,也让学生判断出哪些数是3的倍数。当学生出现畏难情绪时,执教者告诉学生自己能够很快地说出这三个数中2856与3075都是3的倍数,同时告诉学生任意报出一个数,自己都能很快地判断出哪些是3的倍数,哪些不是3的倍数。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很想知道老师有什么特别的窍门能够迅速地做出正确的判断,学生急于找到老师的窍门,求知欲望强烈,自然有利于教师的新课教学。教师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自然能极大地刺激学生对新知的习得。

二、掀开知识迷雾,让知识节点显现

现代教学的重要价值在于能够以最简洁最经济的方式继承已有的知识与智慧,但这些知识与智慧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前人都已穿越了层层的迷雾,对于当下的学生,我们既要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索的舞台,同时又要在最关键的地方,将曾经长久困扰前人的知识节点,用最形象与最鲜明的方法给予点拨与指导,这样学生便可以瞬间穿越千年。

在学生新知习得之初,教师就应引领、点拨、指导学生抓住新知的关键要害所在,为学生指引观察新知、思考新知的方向,引领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索新知,用比较简捷有效的方法、策略去掌握新知,让学生在学好新知过程中又悟到科学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就可以抓住学生迫切希望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的这一特殊心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一系列是3的倍数或不是3的倍数的数,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板书出来,经过教师适宜的排列,学生经过分析归纳后便会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为各数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通过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分析归纳发现的新知规律,学生能牢固记忆,使用更灵活。

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对新知的习得价值就在于能够快捷地掌握更多的知识。在学生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教师的使命就是在新知的节点处布疑,当学生对新知的习得处于“悱愤”状态时,教师要能以“一两拨千斤”的本领给予灵光一现式的巧妙点拨,以让学生对新知的习得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三、提供练习与使用的契机,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知识本身是固化的,学生只有在使用中才能不断地丰富对知识本身的本质认识,并进而在使用中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从而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技能。显然,学生习得新知之后,教师就应设法为学生提供练习与使用新知的契机,当然,这种契机的出现通常是依据于具体问题情境的方式出现的,这种问题情境能否成为学生新知习得的“催化剂”,其关键就在于问题情境设计中是否关注这个知识点本身的固有的特质与规律以及它继续生长的规律性,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就是学生新知习得的最好的“催化剂”,在这个最好的“催化剂”的持续催化作用下,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便会持续地发生、发展。

例如,教学“圆周长的计算”时,教师就应该综合考量图形的特征,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运用哪些公式以及如何运用有关知识,如何运用有效的公式去解决有关的数学应用问题,教师就可以设计有关问题情境,让学生利用新知将问题予以解决。

需要强调的是,教师一定要为学生提供对新知习得具有很好的“催化”作用的问题情境,教师自身对于数学学科知识的规律性应有充分的把握,同时,又要能合理运用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征,适合于小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呈现方式,唯有如此,才能实现让学生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达到巩固提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最佳效果。

总之,学生新知的习得需要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精心设计,充分地发挥好教师作为引领者、点拨者、指导者的“角色”的作用,依据学生新知习得的过程,不断调控“教”与“学”的进程,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使学生的“学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数学核心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猜你喜欢
学力倍数新知
同样是倍数,为啥还不同
生活新知
生活新知
倍数魔法
学历与学力
从“课堂目的的确定”到“学力发展的灵动”
从“课堂目的的确定”到“学力发展的灵动”──语文“学力发展”课堂“形态论”
如何表达常用的倍数
数学题
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