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中梅山傩戏的特色与价值研究

2017-02-24 08:38龙选君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傩戏梅山文化

徐 益,龙选君

(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科研处,湖南 娄底 4170002.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湘中梅山傩戏的特色与价值研究

徐 益1,龙选君2

(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科研处,湖南 娄底 4170002.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受地域、经济、文化、宗教及民俗等因素的影响,梅山傩戏融合几千年来古梅山地区的宗教文化及民间艺术,凸显其原始性、丰富性与互动性的特征,并在周边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一个文化综合体。深入研究梅山傩戏,努力挖掘其研究价值、学术价值和开发价值,对更好地保证梅山傩戏文化有效传承,打造梅山傩戏文化品牌、促进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梅山傩戏;特色;研究价值

湖南中部地区属于史载古梅山文化核心区域,其间杂居着汉、苗、瑶等多个民族。其民俗文化多姿多彩,其中不乏原始形态傩俗、傩祭、傩技、傩戏、傩面、傩医等傩文化资源。作为研究南方民族融合史、宗教演化史、民俗史的“活化石”梅山傩戏是古代梅山文化的遗存。受地域、经济、文化、宗教及民俗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傩戏在发展形态、表达方式等大相径庭,展现艺术风采更是迥然不同。通过对梅山傩戏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生存环境的考量,旨在极大地挖掘梅山傩戏的价值,让梅山傩戏这块绚丽的瑰宝发挥最大的作用。

一、湘中梅山傩戏之流变

(一)梅山傩戏之渊源

何谓“梅山”,古梅山的地理方位,原属周的荆州,春秋战国的楚国,秦的长沙郡,汉的长沙国。据《宋史.梅山峒》记载:“梅山峒蛮旧不与中国通,其地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澧,而梅山居其中。”[1]以今天的地理方位相印证,包括安化、新化两县、冷水江及涟源两市、新邵县部分地区。“梅山峒蛮”为湘中古九黎、三苗,古为蚩尤九黎、三苗部落聚居地,西周时期先楚文化南渗融汇,秦汉时渐成盲地,唐宋时为“不与中国通”的梅山峒蛮区,至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开化置县,南宋时开始小股迁入中原和江西移民,明初开始从江西大规模移民,导致明中叶湘中“四十八寨起事”,与明朝对抗达80年,经明王朝长期“设苗防”“禁苗俗”“明祀典”“兴汉教”,形成了一种既不同于外地汉文化区、又有别于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古老的中国傩文化体系中一朵风标独树的奇葩——“梅山傩”[2]。

作为“梅山傩”主要载体的梅山傩戏,即“信巫鬼好淫祀”的梅山古蛮族“巫鬼(傩)”“淫祀”之孑遗,两宋间即遭官方禁毁。梅山傩戏的产生,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早在(汉)王逸《楚辞章句》就有记载:“昔楚国南郧之邑,沉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辞鄙陋,因而作《九歌》之曲”。据此,我们不难发现,至今流传在湘中腹地的梅山傩戏与楚国大巫师的千年绝唱的一脉相承。

沿用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副会长李新吾先生的观点:梅山傩戏是一个以远古蚩尤为祖源、以祭祖祈福仪式为载体、以“蚩尤屋场”为传播中心、至今仍活跃在古“梅山峒”区域(今湘中山地)的民间巫傩文化活体。由于梅山傩戏地处偏僻、环境封闭,经济类型原始、粗放,由汉化的土著巫傩师以口传心授、以家传和师传两系秘密流传至今已数千年,且得以原生态保存[3]。它是记录千百年来湘中历史、文化、艺术、宗教演化过程的活性载体;是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戏剧发生学和湖湘文化研究等诸多学科宝贵的原生态信息源。被学术界认为是“西南傩文化源头之一”。

(二)梅山傩戏之传承谱系

梅山傩,有别梅山以外地区,一直以“傩”为本体,即操作者为专业巫傩师,其本人就是未来的“傩神”,傩神即操作者的祖先、首领,祭傩就是祭祖,构成了“祖先—傩神—巫傩艺人(师公)”三位一体模式;其传承谱系独立于“周礼”傩系之外,且与之呈双轨并行。在传承过程中,虽然仍不断吸纳各个历史时期主流文化元素,但主干一直按照自身的轨道延伸和发展[4]。

周代,梅山傩戏为楚地“蛮夷”“乡人傩”,汉之后被视为官定祀典之外的“淫祀”,北宋中期梅山归化后,徽宗、高宗朝均诏令禁毁,从此由梅山巫觋家族以口传心授方式秘密传承,明中叶,长江下游各省入梅移民带来汉傩后,梅山傩戏则以梅山巫师(俗称师公)以家传和师传两系在土著和移民中交互传承。

自北宋开梅山,大量外族迁徙,本土文化与外族文化相互交融、互相渗透,加之地理环境闭塞,致使梅山傩戏在风格上分化成不同的流派。以梅山峒主故里的冷水江为例,现存民间的有:本土派、淮南派、闽北派、赣东派、武冈派等,流派众多且相对独立,呈现出多元共存的独特局面。在冷水江现存的40个梅山傩坛坛口中,以家传为主的,有成型于宋元时期的杨源张坛、岩口苏家坛,有成型于明初的王坪湾王家坛、金瓶廖君坛、梓坪李家坛和锡矿山杨家坛;而成型于清康雍后期的30多个坛口中,从业傩艺人员达200余人,除百分之四十左右为师传外,其余的均为家传。以土著主体的张坛为例,现任主持人张放初已为杨源张坛第22代传人,且张氏家族的傩戏原本“传内不传外”,现在也不得不收外姓弟子了。傩戏传承频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岩口乡的苏立文所主持的苏家坛已传至10多代了,也同样面临传承危机。

二、梅山傩戏的基本内容及其特征

(一)梅山傩戏的基本内容

梅山傩戏,即集梅山傩文化艺术大成的综合表现载体。它以历代梅山先民原始族群的生存物质资料与人口自身生产为主题,以原始的“人本主义思想”为价值核心,以“尊祖、亲族、睦邻”为价值取向,以娱神自娱为宗旨,以协调人、鬼与自然三者关系为目标,主要以记录物质生产、人口生产的劳动过程为题材,以巫傩师、观众共同担纲表演,由反映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基本概念为故事框架敷演而成[5]。

梅山傩戏的主要载体是梅山巫师(俗称师公),其中也有部分“正一派”火居道士也兼行巫傩事。现存傩事主要有傩面、傩仪、傩祭、傩舞、傩戏等项目。

傩面,俗称“脸子”,主要为木雕。常见的有:开山小鬼、修路郎君、判官、土地公、土地婆、歪嘴和尚等。与此相关的有傩神头像如东山圣公、南山小妹、韩信等。面像有吞口及由吞口衍变的“福”字纹门饰,均由民间处师雕刻,经处师或师公开光后交付使用,傩仪,通常保存于大型巫事《还行傩大愿》和《还座傩大愿》仪式中,少见独立存现形式。表演形式为:10人扮演“十大都猖”,手执花棍入室索疫驱邪,民间称之为“走猖”。

傩祭,通常保存于大型巫事《还行傩大愿》《还座大大愿》和《冲傩》等仪式中,也少见独立存现形式。表演形式为师公礼拜后,抱傩头跳舞,继而将傩头安装在竹片扎躯、外穿反毛大衣的躯干上,再行祭祀,民间称之为“上纂”。

傩舞,通常保存于大型巫事《大宫和会》中,也少见独立存现形式。表演形式为:男师公穿女装衣裙、手持师刀牛角或兵牌,边唱祷词边跳舞,民间俗称“呛娘娘”。

傩戏是梅山傩事中傩仪、傩祭、傩艺中的一部分。主要保存在《大宫和会》《抛牌过度》《跄梅山》等大型巫傩事活动中,并能以傩戏剧目形式单独存现。其表演(俗称搬)时间为秋冬两季夜晚,动了春雷后一般不再搬演,地点在民居堂屋傩坛前。在正式巫事仪式完成之后开始表演。表演傩戏时必须佩带与表演的角色匹配的傩面,也只有带上傩面演出,方能称为傩戏,这是傩戏区别于其它戏剧形式的最显著特征。

傩戏的表演内容主要是修路、架桥等披荆斩棘、开天辟地的故事,目的是为傩事主家招财、纳福、祛灾、祛病。梅山傩戏主要人物均由师公扮演,同时邀请观众参与。

(二)梅山傩戏的特征

1.原始性

首先,表现在其“原生形态”上。由于其生存环境相对封闭,仅存在于唐宋时期且“不与中国通”的古梅山峒地区,即今天的以新化大熊山“蚩尤屋场”为人文地理中心的湘中雪峰山区。其次,剧中人物都是神人化的本土先民,剧情主要演绎的是剧中人物生产、生活、调情求爱的场面,渲染一种异常强烈而原始的生存意识,表现剧中人不畏艰辛,开展物质与人口生产活动的过程,这大大有别于我国其它地区傩戏。梅山傩戏在声腔、对白、动作上,则表现出原始野性、诙谐幽默,极具生活情趣;在道具、服饰、化装等,都出自本土农家生产生活中的常用器具,具有意象化的特点[6],整体形成了独特的“原始、土、野、俏”风格。

2.丰富性

首先体现在剧目的“丰富性”上。梅山曾一度“村村有傩坛”,每个傩坛传承至今都保存了少则三、五个,多则十一二个剧目。以上梅山傩戏为例,该区域的所有剧目的名称与内容都有主目、亚目之分,主目的数量不少于20个独立剧目,亚目则是各地各坛班根据不同需求从各个主目下派生的不同傩戏版本。例如,各地坛班拥有共同的主目《搬土地》,根据其不同需求,派生出《搬兴隆土地》《搬天光土地》2个亚目;而针对《搬天光土地》各地各坛班,又有大相径庭的搬演方式和内容。同一剧目在不同傩坛表演中,呈现不同特色,体现出民间文化传承“百花齐放”的特点。同样的情形也反映在傩戏表演的“行腔”上,各地坛班自成体系。

3.互动性

随着历史变迁,傩事的表现形式也随之演变成仪轨、戏剧抑或歌舞等各种形态,并以一种相对恒定的方式传承。而梅山傩戏在其文化体系当中的形态却可根据不同的条件和环境作相应的改变(动)。如完整反映梅山巫傩“祖先—傩神—师公”师公“自编自导演自己”的《萧师公》,故事情节简单,主要由对白构成基本框架。师公们在演出时,常即兴穿插山歌、小调、儿歌、顺口溜等活跃气氛。在表演中,师公们也常邀请观众反串角色,参与表演。与演员一起互动,能极大地调动观众的热情,其娱人自娱功能强烈。在获得观众的欢迎、喜爱的同时,为梅山傩戏传承创新奠定了基础。

三、梅山傩戏的价值

(一)研究价值

梅山傩戏以中国南方原始狩猎经济与农耕经济为基础,全面生动地记录了南方原始民族传统生产、生活习俗,反映的主要是古梅山族群不畏艰苦、披荆斩棘、开天辟地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同时梅山傩戏又保存了不同时期融入的中原文化元素,是研究南方民族融合史、宗教演化史、民俗史的“活化石”。

通过探寻蕴含在傩戏中深厚的楚巫文化底蕴以及梅山宗教活动与民俗中对楚巫文化的传承,首先,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有利于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通过傩戏的演变与传承为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宗教、戏剧学等学科领域提供许多珍贵的活资料[7]。其次,有助于人们深入挖掘楚巫文化得以演变、传承至今的方式、方法,蕴含其中的精华又以怎样的方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具体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何种影响,对楚巫风的承袭有何意义、有怎样的规律以及在此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哪些关系等等。从而厘清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的界限,使人们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正确认识巫傩文化的本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营造健康向上的环境和氛围。

(二)艺术价值

梅山傩戏是戏剧发生学、戏剧形态学不可替代的信息源。梅山傩戏真实地记录了梅山人民的生命意识及生存状况,根植于生活又反映生活。梅山傩戏剧目古朴,情节生动,语言诙谐,表演风趣,动作粗犷,唱腔高亢、曲调婉转,自成体系。梅山傩戏贴近观众,使用方言俚语,通俗易懂,易于接受,加之,演员观众互动、娱乐性强,观众参与度高。整个傩戏集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如独具一格的傩舞,是一种巫教祭祀与戏剧表演相结合,原始而古朴、独特而诡异的傩文化表演艺术。它在写实、实用的基础上,运用典型、夸张化的手法,从人物选材、造型方法上突出人物的真、善、美。如传统、古朴的傩面,在楚人崇巫的独特审美意识,傩面则成了图腾膜拜和原始宗教的产物,并被作为神明的象征与载体[8]。因此,梅山傩戏不仅在思想形式上制作者承袭了楚巫文化,就是在工艺手法上也大胆运用楚通雕、透雕、浮雕等手法。

(三)开发价值

我国是世界上拥有最多、最完整、最古朴的傩戏国家。梅山傩戏是湖南湘中区域内集中民俗行为表达和宗教信仰的综合表述活动,极具地方特色。梅山傩戏成就了其传统文化遗产资源宝库的地位。首先,我们可以将梅山傩面独特的造型意识、装饰纹样的寓意、古朴色彩的象征等运用到包装设计、服饰等现代工艺设计上,设计出独具一格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产品;还可将傩面具与更多的生活元素结合制成现实生活中供人们娱乐的面具,或开辟“傩面制作作坊”,亲身体验绘制面具的乐趣[9]。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将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演艺元素相结合的艺术展演,把“藏在深闺”的傩戏、傩舞搬上艺术舞台,向人们展示绚丽的民族瑰宝。同时加强宣传推广,通过制作宣传片,将梅山傩戏艺术品牌经营与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梅山后裔的寻根心理结合起来,提高和巩固梅山傩戏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号召力。再次,通过推出体验式旅游开发等项目,全面推动“旅游带动”方案的实施,在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的同时,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形成梅山傩戏工艺品、食品等产业链,打造新的消费热点。最后,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通过规划梅山文化生态保护区,筹建“梅山傩戏生态保护园”暨梅山傩戏博物馆,将最原始、最古老的梅山傩戏以其本真形式保存在其所属生存环境中,使之成为“活文化”。与此同时,建设集保护、保存、宣传、推广于一体的梅山傩戏博物馆,以图、文、书、碟、实物、影像、多媒体、3D和现场表演等方式将散落在民间的傩仪、傩坛、傩术、傩器、傩乐、傩技、傩戈、傩舞、傩面、傩医、傩案、傩对联、傩文献等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1]脱脱.宋史·梅山峒[M].北京:中华书局,1977:14194.

[2]马铁鹰.梅山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72.

[3]石宗仁.梅山蛮的民族源流、文化特征与族属[J].邵阳师专学报,1998(1):27-36.

[4]李新吾,等.梅山蚩尤:南楚根脉,湖湘精魂[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164-187.

[5]孙文辉.巫傩之祭:文化人类学的中国文本[M].长沙:岳麓书社,2006:216.

[6]李怀荪.湖南湘西少数民族傩戏[J].中华艺术论丛,2009(9):373-391.

[7]刘铁峰.论梅山民俗性宗教文化的生成[J].湖南社会科学,2004(7):25-29.

[8]禹建湘,龙典典.湖南梅山傩戏的文化传承与产业化开发[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3(3):11-14.

[9]陈练.论巫楚文化在梅山傩面艺术中的表现与传承[D].武汉:湖北美术学院,2016.

CharacteristicsandValueResearchofHunanMeishanNuoDrama

XUYi1,LONGXuan-jun2

(1.Research Department, Hunan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oudi 417000, China2.School of Arts and Design, Hunan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Loudi 417000,China)

Influenced by such factors as geography, economy, culture, religion and folk custom, Meishan Nuo Drama (exorcizing drama), integrating the religious culture and folk art of ancient Meishan area for thousands of years, highlights the features of primitiveness, richness and interaction. Furthermore, it has formed a cultural synthesi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surrounding cultu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deep research of Meishan Nuo Drama and exploration of its research value, academic value and development value, so as to better inherit the exorcising culture, build Meishan exorcising culture brand,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cultural industry.

Meishan exorcizing drama; characteristics; research value

2017-07-10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基地项目“湘中梅山傩戏传承人口述史数据库构建研究”(17JD43)

徐益(1963—),女,湖南邵阳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科研处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梅山文化与区域文化传播。

K892.2

A

1673-0712(2017)05-0005-04

(责任编校:李传熹)

猜你喜欢
傩戏梅山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非遗瑰宝·傩戏 王雪宁 绝版木刻 60cm x 90cm 2021年
软陶傩戏面具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江西傩戏符号构建研究
梅山
谁远谁近?
梅山情
德江傩戏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梅山铁矿矿泥选别工艺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