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观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差异分析

2017-02-24 08:38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恩格斯国家

刘 钊

(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西方国家观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差异分析

刘 钊

(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西方国家观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国家起源的逻辑基点不同,一个是社会契约论,另一个是历史唯物主义观;国家的本质属性不同,一个是具有中立性或非中立性,另一个是具有阶级性;国家的走向不同,一个是修正,另一个是消亡。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与西方国家观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科学性、深刻性、实践性和时代性。

马克思主义;国家;契约;消亡

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全面推进,国家观的比较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不同的国家观包含着对于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社会实践和政治斗争的总结和归纳,体现着当时人们的政治智慧。

一、西方国家观的主要流派

(一)国家至上主义:柏拉图、黑格尔

柏拉图认为,国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含金的人天生就是统治者,含银的人天生就是军人,含铜铁的人天生就是农民和小生产者。国家的形成是上帝投射给人们的情感转化为人们心中的强大压力,其具体表征就是正义,上帝把正义输入人们心中,大家各行其是、互不干涉,形成了安定团结的局面,上帝的强大压力是国家形成的标志。他认为,理想国家的本质特点是财产归国家即为统治者所有并倡导贵族精英意识,他的这一思想剥夺了人们的机会平等和择业自由。

“国家是客观精神,所以个人本身只有成为国家成员才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伦理性。”[1]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将国家演绎为绝对精神,个人的存在只有以绝对服从国家为前提。国家是寓个人和社会于其中的统一整体,如果国家面临内忧外患,个人有义务为国捐躯,国家有责任及早自我修复以维护个人和社会的利益。

(二)温和国家主义:亚里士多德、霍布斯

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是自然发展的产物。“城邦在本性上则先于个人和家庭。就本性来说,全体必然先于部分。”[2]人天生是政治动物,在国家中,人的政治本性才能登峰造极,这彰显了国家对个人的重要性。但他区别于柏拉图的地方在于,他设计的理想国家不是建立于根本改造人性的基础上,而是控制在一般人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并依据民主原则处理日常政治事务。

霍布斯认为,人们为了摆脱“人对人是狼的自然状态”而共同订立契约成立国家并把自己的全部权力交给它,国家权力虽然至高无上却是有限的。“每个人通过合法的劳动、在不危害国家的条件下可以获得的生活上的一切其他的满足。”[3]人们有包括财产权在内的经济自由权,国家权力仅限于政治领域。国家主权者有义务依据法律来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三)自由主义国家观

1.古典自由主义国家观:洛克、密尔

洛克预设的自然状态是自由和平等的状态,人们除了生命、财产和自由权利之外,其他权利都可以交给国家,“在任何地方,不论多少人这样地结合成一个社会,从而人人放弃其自然法的执行权而把它交给公众。”[4]他通过社会契约的形式,保留了公民的一部分权利并以有限政府实现国家治理。

功利主义者密尔认为,自由必须与权力联系起来,建立国家控制社会以保障个人自由。最好的国家治理形式是成立代议制政府,国家主权属于整个社会,每个公民都是国家的主权者,他们关心国家事务并乐意奉献自己的美德与智慧。

2.新自由主义国家观:罗尔斯、德沃金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将他的正义论称之为‘公平的正义’理论。”[5]他的两条正义原则——平等的基本自由原则和机会的公平平等原则,是在一种公平的原初状态下被一致同意的,正义原则本身就是一种公平的契约,它的实行能确保社会公平的最大化。在国家的起源问题上,他走的是社会契约论的路径,他用契约论阐述国家的合理合法性,国家由人们理性选择的协议产生,国家制度应遵循正义原则。公民对国家事务持冷淡态度,国家给予公民充分的自由,国家中立是新自由主义国家观的重要原则。

“平等能够在某个方面变得平等(或至少是较为平等),随之而来的是在其他方面变得不平等(或更不平等)。”[6]对于平等,德沃金认为,普遍存在两种观点:一是收入平等;二是幸福平等。他将第一种平等细分为福利平等和资源平等,他倡导的是资源平等。他认为,人们在支配资源方面的权利应当平等,在《认真对待权利》一书中,他详细地论证了“权利优先”,国家要保持中立,政府决策应当独立于任何特殊的善良生活概念,或给予任何特定的生活价值。

(四)社群主义国家观:米勒、沃尔泽

社群主义以复活共同体的价值为宗旨,它非常强调国家的作用。米勒认为,国家有五大职能:一是保护个人利益不受侵犯,国家必须保护个人的自由、财产等不受任何威胁;二是国家的分配职能,它包括国家分配与再分配的市场正义和个人福利;三是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抑制需求肿胀,合理配置资源;四是国家提供公共物品的职能,市场的自发性不会自我提供公共物品,这就需要国家来提供以维持供需平衡;五是国家的自我再生产职能,保证公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权利即保证自己的公正性。

“国家仍然是所有这些情况中人们最后诉诸的机制,无论如何,只要各领域内部的努力失败了,国家就介入其中,而且常常如此。”[7]沃尔泽倡导积极国家,他认为,国家应当保护和促进公民的公共利益而有所作为,为了共同体的利益可以牺牲个人利益,即使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也应当设定界限以减少全球市场对公民的消极影响,捍卫福利、教育和政治过程的自治。

二、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主要内容

(一)国家的起源

“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曾经有过人需要国家,而且根本不知国家和国家权力为何物的社会,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8]174恩格斯认为,物质资料生产和人自身生产共同决定原始社会制度,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它必然要解体进入到私有制社会,从而社会就分裂为相互对抗的阶级而沉入不可自救的矛盾之中。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对奴隶进行剥削和压迫,以使自己和社会免于毁灭在斗争中,这就必须要建立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暴力工具以解决这一矛盾,国家就是这样诞生的。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化使社会职能进一步细化从而为社会提供专门的暴力机构——官吏和武装部队,因而一个完全脱离社会生产和群众的以专门从事阶级压迫和统治的特殊机构成立了。

(二)国家的本质

“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9]13“现代国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资本家的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9]629恩格斯认为,国家就是暴力统治的工具。国家的本质即国家在其统治模式或治理模式上的类型归属。统治模式的不同决定国家本质有天壤之别。具体而言,统治模式可以反映一国居民中哪些人参与国家政权或管理国家事务和享有行使国家权力的权利,从而说明国家的性质——国体,统治模式映射了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国家是放大了的社会,它是拥有最高权力的社会。社会是具有关系的两人以上的共同体,因而可以把国家的本质归结为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社会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人的本质遵循人性定律。任何生产关系都只能适应一定的生产力而不可能适应所有生产力,它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一国采用何种经济形态取决于该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因而它具有历史必然性。任何社会的信条都是“只有永远的利益”,社会是利益的合作方式,国家属于社会范畴,它也是一种利益合作方式。“一方面,必须避免人们相互间的伤害;另一方面,必须使每个人努力增进社会和他人利益。”[10]斯密和休谟认为,国家和社会的存在根本条件是人们之间的利益博弈,孔子主张“爱有差等”,因而国家的本质即人的伦理本质。

(三)国家的职能

“允许公民在他们居住的地方实现他们的公共权利和义务,……这种按照居住地组织国民的办法,是一切国家共同的。……公共权力在每一个国家里都存在。”[8]170-171“随着现代阶级斗争——劳动与资本的斗争——采取更鲜明具体的形式,国家政权的面貌和性质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一直是一种维护秩序即维护现存社会秩序从而也就是维护占有者阶级对生产者阶级压迫和剥削的权力。”[9]118国家的职能体现了国家的本质和统治阶级的利益、意志和要求。国家职能分为对内和对外职能,以对内职能为主,不同性质的国家其职能也不同。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以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为宗旨,对内职能主要有:政治上维护政权稳定,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并依法打击极少数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经济上搞好国家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文化上引领社会主义的正确发展航向,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主要体现在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公共服务方面主要是搞好社会治安,保护公共财物,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兴办公共工程,保护环境等。对外职能主要体现在: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防御外部敌人的侵犯和颠覆;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以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四)国家的演变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识到国家不是从来就有,它的形态也是变化发展的。“家庭是一个能动的要素;它从来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着社会从较低阶段向较高阶段的发展,从较低的形式进到较高的形式。……同样,政治的、法律的、宗教的、哲学的体系,一般都是如此。”[8]26经济决定政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不断演化。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孕育了传统国家,大工业时代是现代国家出现的标志。西方和中国演绎了两种通向现代国家的路线。西方路线是:城邦国家—初级封建国家—等级制国家—绝对专制主义国家—现代民主共和制的民族国家;中国路线是:封建国家—王朝国家—现代民主共和制的民族国家的曲折发展。恩格斯认为,国家的最高形式是民主共和国,它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必然趋势。

(五)国家的消亡

资产阶级无法克服资本主义私有制内部固有矛盾,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资产阶级剥削压迫无产阶级的社会状况,从而导致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应当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但是这样一来,它就消灭了作为无产阶级的自身,消灭了一切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也消灭了作为国家的国家。”[9]630恩格斯认为,国家代表整个社会时,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因为阶级差别和对立已消亡,不需要再进行暴力统治和暴力革命。国家也是个历史范畴,它不是永恒存在的,国家的消亡是历史的必然。

三、西方国家观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之差异

(一)差异的具体表现

1.国家起源的逻辑基点:社会契约、历史唯物主义

西方思想家分析国家观的起源主要用的是社会契约方法。他们认为,国家的起源是原初状态下人们彼此让渡自然权利、订立社会契约的结果,国家是人们对彼此订立的协议达成共识的产物。人类的原初状态是人与人无争斗的与人为善的美好社会,人人拥有平等的权利。但人性中固有的邪恶和私心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在行使自身的权利时,人性中的邪恶和私心会导致原初状态的紊乱和动荡,出现“人对人是狼”的战争状态。为了防止和避免此状态的出现,出于自保的人们相互订立契约,让渡一部分权利给一个人或某个组织,让他来主持公道维持社会的有序和稳定以避免战争状态,这个主持公道的协调者就是国家。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从产生、发展到灭亡都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它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范畴,它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马克思主义国家起源观不是从天而降,它既有详实的史料依据,又有科学的理论支撑。

2.国家的本质属性:中立性或非中立性、阶级性

自由主义国家观屏蔽了国家的阶级性,他们认为,国家的本质属性是中立性,是架构良序社会和彰显个人权利的手段和工具。基于契约之上的国家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尤其是人身自由和财产权。他们放弃原初状态中的自由和平等之类的权利是为了把它们交由国家管理以便更大程序地保障自己的权利。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者也主张“国家中立”,给予人们更多的平等和自由,中立的国家才是正义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西方政治哲学界争论的一大亮点是社群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之争,对于国家是否作为这一点上产生了分歧。社群主义反对新自由主义的国家中立观并倡导“非中立”的国家观,国家应当放弃中立原则并为实现包括共同善和公益政治在内的公共利益而努力。

不管是主张中立还是非中立,他们都避开了国家的阶级性一面,没有看到国家的异已性,仅认为国家是原初状态游离到社会状态的坚强后盾。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统治阶级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它的本质属性是阶级性。

3.国家的走向:修正、消亡

人类社会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最后一个斗争形态的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与资产阶级对抗的无产阶级是这一社会的掘墓人,他们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社会既是国家的起点又是它的终点,国家没有废除的主体而是自行消亡的,阶级消亡是国家消亡的基础和前提,无产阶级以消亡国家为自己的神圣使命,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共产主义的出现是国家消亡的基础。

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试图构建哲学王的理想国,他既没有看到国家的经济基础又忽视了国家含义的历史范畴。黑格尔虽然站在历史的高度分析了国家的概念,但他始终是一种抽象的、纯粹思辨的国家观。亚里士多德、霍布斯也没有把国家纳入一个从变化发展到消亡的视域中。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的思想家们基本上是站在资本主义的立场上,主张通过温和改良的方式不断修正资本主义的相关制度。不管是“强国家”“大国家”还是“弱国家”“小国家”,皆在国家的边缘层面——政府政策上讨论国家,对资本主义社会各种流弊的修补和归正,并没有深入到国家的核心要点。

(二)差异的缘由解读

1.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之所以具有科学性在于它融入了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规律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11]马克思和恩格斯说明了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国家和意识形态等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的有机联系,其基于唯物史观的视角分析国家、上层建筑等问题,这与以前的思想家有着根本的认知差异。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国家问题上的看法不但坚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唯物史论的主要观点,更注重从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运动来阐述国家的本质和历史演变逻辑;不仅从社会发展规律的视域解读国家,而且对资本主义国家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为我们深入理解国家观提供了一把钥匙。

2.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解读的深刻性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等著作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深层解读,论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诟病。他认为,社会的大规模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表现在个别企业的有组织生产和整个社会的无序生产之间,反映在政治上集中突出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因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在危机中,社会性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剧烈地爆发出来。”[9]627这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无力控制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增长的生产力要求摆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最高代表——国家由此承担对生产的领导,自由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恩格斯从解析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内在矛盾入手,分析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追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逻辑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内在渊源,进而透视了国家的本质。

3.通过具体革命检验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继者们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结合相关的问题研究而诞生的,理论结合实践是它的重要特点。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必须以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取得统治地位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12]为了本阶级的利益考虑,任何阶级都必须夺取国家政权。巴黎公社的建立是法国工人起义成功的结晶,它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政权,也显示了无产阶级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转化为具体的革命实践。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以严谨的态度批判各种错误思潮,扬弃西方思想史中的国家观,它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解读国家的内涵,升华他人和自身的国家观;二是阶级立场分明,马克思的国家观站在人民立场,将自己的理论作为无产阶级解放自身的思想武器。

4.与具体国家国情相结合的时代性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之所以有顽强的生命力,不仅因为它的科学性、深刻性和实践性,更在于它能为当下现代化国家的建设指明方向。狭义的马克思国家观指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关于国家问题的一系列观点,广义的马克思国家观指在它指导下的与不同国家国情相结合的与时俱进的国家观。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与西方国家观之差异的突出根源在于它的普适性和时代性,而西方国家观带有价值偏好和时代局限性。翻开中国的历史画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中国实际,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暴力革命之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创新和发展。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印证了马克思国家观的重要性,而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又对国家观提出新的理论诉求。马克思国家观只有与具体国家国情相结合才能彰显其正确的指导价值和强大的生命力。它要在具体的某个国家发挥指导作用,就不能仅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而要结合时代特征以新的面貌展现自己。

[1]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253.

[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8.

[3]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260.

[4]洛克.政府论:下[M].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54.

[5]何怀宏.契约伦理与社会正义:罗尔斯正义论中的历史与理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118.

[6]罗纳德·德沃金.至上的美德[M].冯克利,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3.

[7]沃尔泽.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M].褚松燕,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4-5.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SMITH A.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M].Beijing:China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Chengcheng Books Ltd,1979:86.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3.

AnAnalysisoftheDifferencesBetweenWesternViewandMarxistViewofState

LIUZhao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

Western view and Marxist view of state are different in three ways. Firstly, the western view on the origin of state is based on social contract theories, and the Marxist view historical materialism. Secondly, for western view supporters, a state is neutral or non-neutral, and the Marxists believe that it has a class nature. Thirdly, the western view requests correction of the capitalist system, and the Marxists argues for the eventual extinction of states. The fundamental reason for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views of state is the scientificity, profundity, practicality, and modernity of the Marxist view.

Marxism; state; contract; extinction

2017-02-28

刘钊(1978—),男,湖南永州人,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西方政治哲学。

D031

A

1673-0712(2017)05-0017-06

(责任编校:舒阳晔)

猜你喜欢
恩格斯国家
国家公祭日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国家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恩格斯军事治学的方法
马克思恩格斯武器装备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