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国翠
摘 要: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孩子不再“单纯”,行为问题的孩子越来越多,给班主任工作带来了挑战。探究了行为问题孩子的心理成因,给予家长监护人的辅导,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和校园环境,提高学生自省自励的能力,让我们的孩子身心都不再有问题,成为阳光少年。
关键词:留守儿童 行为问题 家庭教育 学校环境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多数学生成了留守儿童。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锥之地,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能够轻易地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地离开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年轻的父母们把孩子留给了自己的父母---孩子的爷爷奶奶们。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那么行为问题的孩子就多了起来,导致问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监护的“盲区”。
我们的大多数学生家庭是隔代教育,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照顾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照顾好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隔代教育显然力不从心。
還有父母把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如叔婶、姑舅或朋友监管的,监护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次之,而较少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通常亲戚朋友也都有孩子,由于对待不尽公平,留守学生常常因感到自己是“外来人”而产生自卑心理。有一部分上寄宿学校,年龄较大的孩子属于自我管理的类型。
其次,家庭和学校教育存在“误区”。
父母由于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在短暂的寒暑假相聚期间,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大多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奢侈浪费、傲慢无礼,产生“拜金主义”、“唯我独尊”等思想。据调查,部分留守学生厌学,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学生纪律散漫,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而学校在监管上却无能为力。同时由于农村学校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起步晚,没有专业的老师,经验缺乏,还在探索之中。
再次,社会环境存在“雷区”。
对于自制力较弱、分辨是非能力差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事无巨细,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防护的意识和能力,使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以致留守学生伤人或被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在全国各地,留守学生溺水、触电、打斗的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逃学与社会不三不四的人鬼混的、偷盗的、外出不归的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见诸报端。
亲情关系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学生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往往感到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的性格往往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调查显示,监护人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与监护人有心理上的距离,留守学生遇到问题时情绪往往无法及时得到排解,常常导致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畸形心理。如何干预?
一 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
(一)召开家长会。农村父母的知识和素养是薄弱的,那么我们带的不是一个班,而是两个,一个学生班,一个家长班。为了带好家长班,我们在年初召开学生父母家长会,中途召开学生监护人家长会,带领家长学习刘必豪教授主编的《给家长的建议》。让家长们知道要以自身的优良形象去影响子女,父母教育要一致,年轻的家长在孩子面前切勿轻言离婚;让家长们懂得养育是教育不是简单的抚养;让家长明白快乐轻松学习是个神话,明智的家长是让孩子直面学习中的困难,在这一过程中,孩子收获的将不仅是知识,更有毅力、恒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家访。子不教,父之过。家长们要走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这个误区。父母们即使在外打工,也要把那分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教育好孩子。为此我们建立班级群,通过微信进行家访。要求家长与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多联系,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心理等各方面动态,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还要求家长尽量多的与留守学生沟通,每星期至少两到三次,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他们亲情的缺失。在与孩子交流时,不要只谈论孩子的学习与生活,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适时的电话家访也从不间断,我们记录了每位监护人的电话号码和居住地,随时解决爷爷奶奶们提出的家庭教育问题,指出老人们“把孙子当客待”的错误思想,对于干农活、好打牌或“无能为力”的爷爷奶奶们,我们会登门家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巧化尴尬,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二 学校为留守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
苏姆霍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教育的出发点。这种爱是给孩子希望,引领孩子成长。学校和教师在对留守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必须用真挚的爱来对待他们,因为这些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寄希望于老师的爱来弥补亲情的缺失。在班级内多开展一些集体活动,例如组织体育运动会、朗诵、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等,鼓励所有的孩子都积极主动参与合作,使留守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也能让他们在心理上找到归属感
(一)关爱学生、教书育人
关爱学生——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这个职业与其他职业的根本区别所在。一名教师如果不能认真教书,潜心育人,就一定会当不好一名好教师,会误人子弟,不仅成不了孩子灵魂的引领者,反而成为孩子灵魂的“加害”者。我们在教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始终不忘记教育学生——要学会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做受人喜欢、尊敬的人;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那还是在五年级的时候,学生乙被扣分了,而且在刚开始时不承认事实。我知道扣分影响到班级的分数,还要影响到优秀班级的获得。但学生乙的做法是为了逃避责任,我宁可不要这个分数,也要他明白做人要诚实的道理。
学生乙是班级干部,成绩优异,但很多同学都发现他很自私,很少管理班级,不肯承认错误。这对我们这个新组建的班级是很不利的。他是个自尊心特强的男孩子,怎样做思想工作才能让他接受呢?我并没有着急找到他,而是经过调查,掌握了他改动值周记录的整个过程,并且和目击学生也谈了心。我想如果直接在班级中揭穿这件事,学生乙的自尊心一定受伤害,他在班级中的威信也就没有了,可能效果会适得其反。放学时,我单独找到了学生乙,我询问他最近扣分情况。他的脸色马上变了,不敢看我的眼睛,只含糊地回答了我的问题。我进一步追问,他马上说:“我没有犯错”。我知道他在保护自己的自尊心,所以就没有问下去。我说:“明天你想好了来找我。”他点点头,就离开了。第二天,他没有来找我。我想这个孩肯定有顾虑,怕大家知道他的行为。于是,我又找到他,给他概述了《天仙配》的故事,在评判了神仙王母娘娘的错误后我语重心长地对他说:“神仙都会犯错误,何况是孩子呢?老师不喜欢说谎的孩子,不怕犯错误的孩子,最怕犯错不承认不改的孩子,只要能承认错误,老师会原谅他的。而且会把这件事情放在心里,不告诉任何人!”他低着头,不说话。我说:“老师给你最后机会,否则以后就永远不相信你了!”他哭着说:“老师,我真的知道错了!”
在平时的教学中,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我都能给以细心的教导,真切的关怀。我总认为:一个温暖的言行,一束期待的目光,一句激励的评语,一个亲切的动作,一次无意的关怀,一个肯定的赞许,可能会改变一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对人生的态度;可能会使一名学生更能积极向上、勇于创新;也可能会使一名“学困生”能成为“学优生”。
(二)赏识是孩子前进的动力
哲学家詹姆斯曾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这些对人的本性的科学揭示,就给了教育者一个启迪:在实施教育时就必须要以学生为核心,尊重、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这样的教育最大的功能就是激发和唤醒,就是期待与赏识,就是尊重与宽容。我们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采取压制手段,致使学生口服心不服,这样的教育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要与学生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我们老师还要多发现留守学生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鼓励,让他们重新找回自信与自尊。只有这样,教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刚接手班的王同学在我们学校颇有名气,许多同学管他为“大哥大”,讲义气,班级男同学都围着他“服侍”他,看他脸色行事,我找他谈话时,他不屑一顾,对我讲的话是不理不睬,甚至他在班里带动另外几个孩子共同“对付”我。他上课好讲话,影响周围的同学,有的孩子在他的带动下,与他“同流合污”,影响班级纪律。由于他低年级基础比较差,经常不写作业,学习成绩也不是很好。对于他,我是既爱又“恨”。但是,我要尽最大的可能去改变他,因此我第一件事是去了解他的家庭。他的爸爸在外做生意,平时不管小孩,回到家不是赌钱,就是约上朋友去喝酒,如果遇到小孩有什么问题,非打即骂。她的妈妈是个外地人,根本管不了。我知道这些后,设法接近他,拉近关系。主动和他谈“讲义气”的事,聊“大哥大”的正能量含义。我还为他在班里找了一个师傅,去帮助他学习。
在我的表扬和鼓励下,王同学的有了明显的进步,上课也不再找同学讲话了。课余时间还能协助班干部管理班级,帮助宣传小组出板报,班级的活动积极参加了。我们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会遇到很多象王同学这样的孩子,我们在转化过程中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对其闪光点进行赞赏。教师要放下架子亲近他们,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们的心弦,用师爱去温暖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用理去说服他们,从而促使他们能主动地改正错误。
我也明白了,真诚的表扬,可以帮助孩子们树立信心,也为我打开了一道德育的新门。在这件事的过程中,我发现班里绝大多数孩子都喜欢被表扬、赞赏,一句简单的表扬和赞赏,对老师来说是一件很不起眼的事,而对于孩子们却是最大的荣耀和进步的动力。
三 自省自励,调整心态
有专家指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尤其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自卑;二是逆反;三是任性。现代人越来越意识到健康的心态和健康的体魄同样重要。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要不断地自励,凡事要向好的一面看。
调整心态,你就会发现,生活如同一面镜子,如果你心平气和,生活就会还你一个心平气和;如果你对它笑,它也会对你笑。留守儿童的成长倍加艰辛,生活中的风雨大多要他们自己亲自承受。教会他们自救,不仅对孩子自健康發展有利,也为他们将来适应社会奠定基础。但是提倡自救并不等于排除其他救助方式,相反,只有家庭、学校、社会都去关心留守儿童,他们才能培养出自救的能力。
总之,从九十年代一直到现在,虽然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越来越多,但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令人欣慰的是,学校、家庭也越来越重视行为问题儿童的教育。希望通过社会、学校、家庭、自身共同努力,留守儿童的问题将不成问题,行为问题儿童将不再有问题!
备注:本文系安徽省马鞍山市教育科学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阶段成果,编号MJG15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