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摄影之水” 行“写作之舟”

2017-02-18 16:21丁仪吕新平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7年1期
关键词:立意表达观察

丁仪 吕新平

【摘 要】借鉴摄影的抓图让学生学会观察,用最佳角度来选景;借鉴摄影的构图让学生学会立意,突出主题;借鉴摄影的聚焦让学生学会表达,使文章具体形象。通过摄影作品和一些技巧唤醒学生的审美愉悦,从而有效地进行写作指导。

【关键词】摄影;写作;观察;立意;表达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1-0056-03

就当前的写作现状而言,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造假投机盛行。学生不观察生活,写出来的文字要么是无病呻吟,要么是胡编乱造;二是情感体验浅薄。学生对于经历过的事情没有深刻的认知,落笔浅显稚嫩;三是写作技巧单一,文字生硬或虚浮而缺少灵性……仔细想想,写作本身应该是简单的事情,正如叶圣陶所说: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艰难的事儿。文章的材料是经验和意思,文章的依据是语言。只要有经验和意思,只要会说话,再加上能识字会书写,这就能够写文章了。但现在为什么写作会让孩子难以相爱呢?笔者认为,只有从研究主体的心理机制出发,找到问题之所在,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沉浸于写作中。

写作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生理过程,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认知活动。这要求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必须深入学习和研究写作心理的新思想、新观念,从问题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出解决不良写作心理的对策,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由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尝试把摄影艺术融入写作教学中,通过一些摄影作品和技巧充分唤醒孩子们的写作愉悦,以期走出一条写作教学的新路。

摄影艺术是运用画面构图、光线、影调(或色调)等造型手段来表现主题并求得其艺术形象,是捕捉并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合理运用摄影艺术的一些技巧方法以及作品,可以触动学生尘封已久的心,为他们打开一扇观察生活的窗口。

一、抓图与捕捉:让学生学会观察

摄影需要捕捉生活,摄影师需要耐心、细致和毅力才能捕捉到精彩的瞬间。同样,没有捕捉生活的慧眼,也不可能有好作文的产生。笔者曾经尝试通过摄影作品让学生学会捕捉静态的瞬间,帮助学生抓取细节。

比如在一节《学会观察》的习作指导课上,笔者首先出示了以下两张微表情(见图1,图2)。一般肉眼很难看出细微的瞬间,可通过相机的定格,就能很好地体现两位人物不同的性格和心理状态。

笔者给学生提供这两幅图画让他们观察人物形象的差别,并推敲这两幅表情出现的前因后果。学生很兴奋,观察的兴趣大增。在学生思考和交流后,他们认为可以从眉毛,眼睛大小、朝向,嘴唇、嘴角动态,鼻孔,两腮状态,皮肤纹理等等捕捉神态细节,可以根据人物神态、身份甚至背景想象出现此表情的前因后果。通过讨论,他们在自己体验的基础上明白了观察的重要性。只有经过仔细观察,写出来的神态描写才会具体生动。

接着,笔者引用鲁迅先生的名言:“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画眼睛能够写出人的神采,学生回答不出。笔者随即出示下面两幅图画(见图3,图4)让学生观察,重点捕捉眼睛中的那份神采。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孩子和老人的眼神直接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精神状态。一个是明澈之中含有一丝紧张,一个是浑浊的眼睛里渗透出痛苦和无奈。接着,笔者出示了这两幅图画拍摄的背景:一幅是笔者在苏州的一个园林所拍,孩童面对陌生人的镜头显示出单纯的好奇和紧张;另一幅是网上所选的汶川地震后的照片,老人在家园尽毁后,喃喃自语。学生通过背景的补充更加明了了观察的意义和重点。从课后人物形象描寫的作业反馈来看,学生笔下的人物形象不仅有细节的描绘,也有入神的表达。

借助抓拍的定格,学生能形象地感知到观察的重要性,更走出了人物描写脸谱化、语言表达单一化的桎梏,通过细节的捕捉、要点的落实、形象的加工生动活泼地刻画个性鲜明人物的形象。

二、构图与构思:让学生学会立意

摄影中非常讲究构图,摄影构图是摄影者对看到的景物或场景,用自己的独特理解,确定要表现的主题,然后选择最能表现主题的角度,取舍景物或场景的取景过程。可见,构图中包括了取景的要素。一幅作品的构图,凝聚着作者的匠心与安排的技巧,体现着作者表现主题的意图与具体方法。构图的目的是:把构思中典型化了的人或景物加以强调、突出,从而舍弃那些表面的、烦琐的、次要的东西,并恰当地安排陪体,选择环境,使作品比现实生活更高、更集中、更典型,以增强艺术效果。笔者认为,摄影构图立意的最高境界就是能让自己的作品“会说话”“讲故事”,让别人看了后会有所感有所悟。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称为“章法”或“布局”,在写作中就是构思和立意。这是它们的共同之处。

写作中的构思布局也是如此,和摄影一样:摄影时你要先想好拍什么为主题,“材料用来表达主题,突出主题的,所以选取材料必须紧紧地围绕主题,服从主题的需要”,写文章得先考虑表现什么主题,这叫立意。文章的中心思想是灵魂,立意新奇,文章的质量就高。摄影构图要根据表现的主题来取舍,然后选择最佳角度或技巧来拍摄,也就是选取和安排景物。写作也是如此,要根据立意来选材,然后取舍,并合理巧妙地安排材料,也就是选材和结构。若对孩子们抽象地去讲这些内容,他们无法理解,也无法把握。但通过摄影作品来教学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烦琐为简单。比如在《读图明意》的写作课上,笔者出示了下面两幅摄影作品(见图5,图6)。

笔者问学生:“如果让你看图写作文,你会取什么题目,你又会抓住画面中的什么来着重描写?”因为这幅摄影作品艺术性很高,给孩子们的视觉冲击力自然很强,他们也许从来没有想过一片落叶在阳光下能这样美丽,摄影作品唤醒了他们的审美愉悦,所以回答也精彩纷呈:有的取名为《阳光和影子》,有的取名为《不知愁的落叶》,有的取名为《风不能把落叶打败》,有的孩子甚至这样说道:“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所以我要取名为《我读懂了‘叶》。”因为笔者选取的摄影作品正好通过聚焦,背景模糊暗淡,突出了落叶这个主体,学生会不知不觉抓住阳光、落叶、影子这三个主体来思考,但是这三个组合在一起,根据描写重点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立意。在此基础上,笔者投影出另一幅摄影作品,这幅画面比较繁杂,这就需要学生学会提炼,捕捉到最能够吸引眼球,打动心灵的景物,以此立意,把这景物作为主体来特写,其他略写。这样训练,学生很有兴趣,充分发挥了积极性,也在愉悦中学会了如何通过巧妙的构思、合理的布局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想法。

三、聚焦与留白:让学生学会表达

摄影要靠一定的技巧把光影留在那一瞬,而文章要靠语言。语言是血肉,有了细腻、生动、精彩的语言,文章才能鲜活起来。而文章是否精彩生动要靠技巧和表达能力,否则有了想法也表现不出来。

在摄影过程中,要使物体在镜后面的屏幕上呈现出清晰的像,就需要调整凸透镜(镜头的镜片)与幕(胶片) 之间的距离,使拍摄主体清晰。摄影聚焦后,拍摄的照片主体突出鲜明,背景模糊暗淡。如果没有聚焦,拍摄的图像则主体模糊,主题不明。笔者曾让学生将不经聚焦拍摄的照片与聚焦拍摄的照片作比较,学生很容易感受到聚焦主体产生的独特效果,对主体的认知更强化。同理,描写人物、事件、物品,如不能“聚焦”,则行文松散,主体不明,难见艺术效果。

笔者在教学中尝试通过摄影中的聚焦来引导学生在文章中形成一个焦点、一个核心,从而突出描写主体。比如教《台阶》这篇课文,原文有一句:“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学生对父亲的形象没有直观感受,更没法走进父亲的内心世界,毕竟文章的写作年代和学生的年龄有很大的距离。笔者就先介绍时代背景,再借一幅摄影作品(见图7)来配合教学,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刻画父亲的形象。学生指出可以从衣着、神态、烟雾、坐姿等角度来刻画父亲的形象。但是这时,笔者提出一个疑问:是不是写得越全面,人物形象就越具体,为什么作者只写到旱烟雾?学生明白了写作需要聚焦,要着力于一点而留有空白。于是,笔者又出示了一幅摄影作品(见图8)。让学生根据图8的印象来写图7中父亲举着烟袋的手。学生在阅读写作实践的过程之中懂得了攝影中所使用的“省略”和“空白”之法。

聚焦人物形象的细节跟摄影中“选择一两个物体作为象征,表达拍摄者要表达的思想” 完全一致。懂得聚焦规避了学生写作内容的滥抒,利用景深使的人物形象更具厚度和深度。

借鉴摄影的抓图让学生学会捕捉和观察,用最佳角度来选景;借鉴摄影的构图让学生学会构思和立意,突出主题;借鉴摄影的聚焦让学生学会技巧和表达,使文章更生动形象,文采飞扬。合理运用摄影艺术作品和一些技巧方法,在唤醒学生的审美愉悦的前提下,能有效地进行写作指导。

摄影艺术就像水一样,可以渗透到各个艺术领域中去,当然只要运水得当,就能行写作“这艘小舟”。摄影也好,写作也罢,各种艺术作品,事实上并不是单一地运用一种方法,往往会结合多种方法灵活应用。 “无招胜有招”,这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文章例话[M].北京:三联书店,2013.

[2] 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 朱伯石.写作与作文评改[G].北京:高等教育社出版,1986.

[4] 刘超.当代摄影艺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编辑:赵 悦)

猜你喜欢
立意表达观察
说“立意”
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之我见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油画创作过程中的自我情感表达分析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提升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研究与探索
把握题意 求深求新
论新材料作文讲评课的三个环节
把作文教学的根深扎进阅读教学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