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须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

2017-02-18 15:46韩宝江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7年1期
关键词:生态环境课程改革

韩宝江

【摘 要】新一轮课程改革推进了十五年,取得了一些预期的改革成果,但是毋庸讳言,整体收效跟预期相比还是有不小的距离。回首这段历程,课程改革的步伐走得并不算顺利,也遇到了诸多老问题和新问题。在逐步进入改革深水区的形势下,政府有必要尽快采取相应措施营造利于改革的生态大环境,清除不利于教育发展的诸多因素,保障课程改革继续沿着科学、健康、务实的路线前进,确保这场改革当初的良好设计愿景顺利实现。该文就这个主题提出了一些颇有深度的见解和建议。

【关键词】课程改革;深层次;健康务实;生态环境

【基金项目】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地方课程规划与管理研究”(课题编号:FHB120466)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1-0004-02

当前,中小学教师和医生并列为两大高危行业,长时间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指责与诟病。教师群体倍感委屈的同时,也不能否认业内确确实实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百年之计莫如树人。为国家和民族培养未来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教师群体的使命可谓光荣而艰巨、任重而道远。政府也制定了相关法律,但是实施层面并不理想,特别是在落实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维护整个行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和声望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中小学教师在市场经济的社会大潮中长期处于弱势群体地位,客观上打击了部分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从去年底黑龙江肇东地区中小学教师群体罢课维权事件、今年夏天甘肃省会宁县中小学教师大规模转行现象中可见一斑。即使一部分人没有能够如愿转岗,也不过是留住了人却留不住心。人往高处走,似也无可厚非。

众多媒体针对基础教育行业的诸多报道中,不乏为了吸引读者眼球而频频对这个行业中的个别现象大事渲染、大做文章,客观上扩大了负面影响,加剧了各界群众对中小学教师群体的对立感。每年的教师节前后,总有些媒体着力涂抹教师群体形象,给从业人员心里一再添堵。教育系统取消教师节的呼声日益高涨,这与当初国家设立教师节的良好初衷背道而驰,个中原因不能不引人深思。

某些莫名势力一直在试图推倒一堵“树人”的承重墙,教育行业被描摹得杂乱颠倒,从业人员灰头土脸、斯文扫地,被侵权时无人站出来说句公道话,起码的人格尊严荡然无存。今天你亲手拆掉了这堵承重墙上的一块砖,明天这块砖就可能砸在你我他以及下一代的脚上,无人幸免。全民奋力践踏这只所谓的“最后的铁饭碗”,畸形扭曲的狂欢之后,恶果就会显现出来。

拆掉一座夫子庙容易,而要重建一座“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师重教”的丰碑并不容易。所谓的社会精英们是绝不肯投身于太过清苦的基础教育行业一线的,他们宁愿把巨额资金捐赠给国外的某些高校作为对母校曾经眷顾的回馈;另一方面又煽动起一股股抵制、批判国内教育行业的强大浊流。一时的酣畅淋漓之后,践踏在脚下的是绝大多数社会民众的未来,因为精英们已经攒够了充足的储备而随时准备脚底抹油了。

2014國家公务员考试竞争最热职位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录取比例达到了令人咋舌的6980:1。今年江西教师招聘考试统计信息显示,赣州市章贡区小学招录60名,仅8人报考。曾经在宣传口径上极力抬高教师地位,曾经教师这个行业被挂满了绚丽的花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蜡烛”,等等。这看起来是否像另一种形式的“捧杀”?抬上祭台让你“崇高”得等同于一座座泥胎,近乎不食人间烟火,只奉献、不索取,只拉车、不吃草。教育首先是一种职业,教师首先是与其他行业人员同样的社会人,离不开柴米油盐,不是被膜拜的、不近人情的“神”,请不要刻意“神化”教师队伍。

多年的社会现实一再演绎并证明着“口惠而实不至”的真谛,“半饥半饱清闲客,无锁无枷自在囚”,自古至今稳居“九儒十丐”,教师群体如何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重新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关于教师职称晋升难、课业负担重、进修机会少、个别生管教难、校长被行政琐事绑架,等等问题,如果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及时妥善的解决,必然有损于我国基础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基础教育行业事关国家民族的未来,亟须社会各界同心协力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大环境,必须拿捏准。

切实维护教师群体的权益和地位。当前在经济收入、社会公共话语权、社会地位等方面,中小学教师群体显然要比高校教师群体差得多,从而也就更加处于劣势、弱势。国人对教育的不满也集中地针对基础教育现状,只管炮轰基础教育徒逞口舌之快或者吸引眼球,却提不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大肆鼓吹美化国外教育政策与模式而完全否定国内教育及其从业队伍,都不是负责任的态度和表现。抹黑这样一个与国家和民族未来具有特殊功能的行业,其严重后果可能会持续发酵。各级地方政府应充分认识基础教育的重要地位,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国家关于中小学教师权益的法律法规文件,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群体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市场经济时代单纯地依靠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力量来支撑似乎已经不那么奏效。关注这个群体的身心健康,留住教育队伍中的人,还要留住心、激发起工作热情;同时大力弘扬人文关怀,让这个行业产生对当前优秀青年的就业吸引力。实质上旨在全方位提高国人对于基础教育重要性的认知程度、对于中小学教师群体的尊重程度。

媒体多作正面宣传、树立真实典型。各媒体要秉持传媒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客观公正地发表、传播观点和事实,以正能量来引领舆情;不要为了一些实质上都可以最终归于市场经济收益的要素而有意无意地放松自身从业要求、降低社会道德水准。特别是一些掌握着社会公共话语权人士针对国内基础教育的不负责或者不准确言论,以其自身平台附加的能量借助各种媒体渠道和形式而广为传播,影响极坏。当然,也不是对业内违纪违法行为一味地护短、遮羞。每个行业都有杰出的模范人物,同时也不免有素质水平偏低的人员,不可以因为个别现象而打击否定一个行业的整体从业群体。针对中小学教师群体形象不遗余力大肆涂抹的行为中,不少媒体在其中扮演着不够光彩的角色。

淡化针对中高考热度的推波助澜。中考、高考成为全社会的焦点,比起封建社会中的科举场屋可以说有过之无不及。中高考分数,相当程度上成为社会评价学校实力、教委考核校长、学校评定毕业班各学科教师绩效的不二标杆。对中高考各处考点及其周边环境的管理和服务细则几乎到了苛刻甚至变态的程度。为了防止学生遗忘,准考证都是由陪考教师统一保存管理,在考点学校进门前发放给各考生,各科考试结束后再逐一收缴代存。连考点学校都找不对的考生,即使卷面分数再高,也不免给人废物点心的印象。成绩揭晓后,各级区域总分状元、各学科单科状元、各学校(包括民办培训机构)考生升入名牌大学光荣榜等的宣传铺天盖地,甚至某些地方行政领导亲自接见、设宴款待、披红游街等闹剧一再上演。君不见,“跃龙门”进入名校之后顿然释放导致学业荒废而遭除名的也不少见,名校毕业生就业不景气甚至在家赋闲啃老的现象也不是个案。全社会需要对中高考集体降温,它只是青少年成长成才途径中的一个,并非万能的保险。

教育系统自身的相应调整。首先,精英教育应转向普众教育。目前大多数学校实质上进行的还是精英培养模式与理念,极力争夺优质生源,努力朝着“高精尖”的目标迈进,因为这些极小比例的“突出”“骄人”业绩可以给学校、教师带来丰厚的社会回报。这也是教育功利化、片面追求利益驱动、畸形却普遍的真实存在。相反,那些生源质量一般的学校和教师队伍,就罕有机会出人头地。社会公共财富向着极少数所谓优质校、优秀生倾斜,有违教育公平公正精神。久之,“良性”与“恶性”循环之下,教育偏离正轨且越走越远。这一部分“高精尖”的学生大多流向国外,并最终走向国际化、效力于异邦,甚至反过来打压中国某些科技领域和企业的发展。对于培养这些最终流失的“高精尖”学生的学校的育人工作,究竟该如何评价?

其次,为中小学校和教师群体减负。中小学校承担的是对未成年人的基本教育,完成国家规定的基本教育内容,使学生达到合格毕业即可。减少各种虚虚实实的所谓检查、评比、督导、大赛,给学校营造安靜的教书育人大环境。学生在校9年、12年修业的最终考核手段,就是中高考成绩的高下,间接地“代表”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学科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校期间所有落下的功课以中高考试卷来找齐,这样就给了教师特别是毕业年级的任课教师群体以巨大的精神和工作压力。周末、寒暑假补课以及晚自习似乎已经成为常态。据网络称,培养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的宁波效实中学,针对部分家长指责学校以素质教育为名散养,最牛的是该校校长坚定回应家长“双休日不补课”。这就是这所百年老校的底蕴,对学校坚持不补课的教育理念必须广为宣传,很多学校的“政绩”中不乏通过补课、提前、赶超、加深加难等手段获得,宣传时只谈成果、不管过程。有些媒体则聚焦于教师通过补课赚取外快,事实上,如果不是校长的指令,有几个教师愿意加班加点地去超工作量地补课?即便是可能提供少量的课时补贴,何况很多学校连这点可怜的补贴都没有!教师名义上享受寒暑假,实际上学校给他们布置了花样繁多的大量工作,不胜其烦。

再次,加快教育去行政化改革。对高校校长的去行政化呼声一直较高,却罕见落实。中小学校长也是有行政级别的,根据实际情况分别有科级、副处级、处级之分。而且,目前的中小学校长绝大多数仍旧沿袭的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任命制,实际上,直接助长了不少校长的“唯上”思想日益严重,官僚习气浓厚,干群关系紧张,不利于学校的长期健康发展。而教师群体呼声很高的单位内部校长人选,往往得不到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可。绝大多数校长整天忙得不可开交,但其中直接事关学校教育建设发展的却是少数,没有多少精力心思真正用在办学和管理上,更像社会活动家而非教育家。更有甚者只是把校长职务当作个人仕途升腾的跳板,做足了花样文章、攒够了政绩资本就升官大吉。

基础教育之所以称为“基础”,就在于为人的成长奠基,这个阶段的受教育状况对每一个公民的未来发展必然产生深远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健康可持续的教育生态就愈加紧迫。

(编辑:胡 璐)

猜你喜欢
生态环境课程改革
产权视角下的西宁特钢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