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琴
让写作的源泉“活”起来
■陈玉琴
“哎,又要写作文了,头痛!”“老师,我不知道写什么……”每次布置写作文,教室里总会传来一阵阵哀叹声。为什么学生这么害怕写作文呢?归根结底,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叶圣陶先生说:“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名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作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要想解开学生作文时心灵的束缚,触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得让每个学生写作的源泉“活”起来。
叶圣陶先生说:“要文章写得像个样儿,不该在拿起笔来的时候才问该怎么样,应该在拿起笔来之前,多做准备工夫,准备工夫不仅是写作方面纯技术的准备,急躁是不成的,秘诀是没有的。生活实际充实了,种种习惯养成了,写文章就会像活水那样自然地流了。”可见,习作离不开生活。然而,现在的孩子大多沉浸于优厚的物质生活之中,包围在家人的疼爱之中,他们衣食无忧,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的人、事、物,也变得漠不关心了。尽管沐浴着幸福,但内心却很少泛起感动的涟漪。虽然经历了精彩,却难以在心灵深处留下多少印记。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多去关注生活,放眼去看,凭耳去听,用心去体会……
春日明媚,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操时,紫荆花瓣在头顶翩翩起舞,给校园穿上一件耀眼的新衣裳,铺上一块五彩的地毯。孩子们讶异于这些在绿叶间飘忽的小精灵,看得入了迷……
孩子们的话匣子打开了,大家欣然提笔写下了《春天的信使》《紫荆花带我去飞扬》……手捧这些浸透童趣、诗意盎然的文字,怎能不使人浮想联翩?
从生活琐事、细节中挖掘涌动的写作之泉,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将睿智的双眼擦亮,将囚禁的想像放飞,将沉睡的感悟激活,绚丽多彩的生活就会反映到每个学生的作文纸上的。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活动。做家务、玩游戏、打球、写字、画画……学生个体活动或群体活动天天都在发生。在活动中,通过自己所做、所见、所闻,激发情趣,孩子们就能获得习作的第一手材料。然而,很多学生往往在活动过后,对自己在活动过程中想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很快淡忘,甚至发展到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这样,学生写作时头脑空空,无“米”可炊。其实,“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那么,语文教师就是要让学生将活动中所见、所闻、所做、所感通过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并与人分享,留下美好的回忆。
许多学生都非常喜欢打羽毛球,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举行一次羽毛球公开赛,并要求将每天球赛的实况记录下来。在整个羽毛球赛的过程中,孩子们沉浸在观察和发现的喜悦之中,因为是亲身经历的,他们有“米”下锅了,思维的火花完全被点燃了,“抽签”“鹿死谁手”“巅峰对决”……奇思妙想纷呈,妙语佳句迭出,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最后,写出了一篇篇精彩纷呈、充满灵气的佳作。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科中的主体内容,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学生要想有“米”可炊,离不开大量的阅读。阅读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而作为积累材料的阅读,主要指课外阅读。课外读物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包罗万象的世界。课外阅读是小学生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承受熏陶、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在教学中,我提倡鼓励和指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在班级开展“好书漂流”活动,每个同学都将自己家里珍藏的好书贡献出来,实现资源共享,《中华上下五千年》《百问百答》《三国演义》……书的内容丰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人文社会……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图书角借阅到自己喜爱的书籍,自然吸引了一大批的小读者,教室里、花坛边、大树底下随处可见学生阅读的身影。学生走进书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吸收精神上的营养,用笔记录下自己的读后感言,将书中有用的材料以一定形式记录下来,形成读书卡片、笔记。学生如果有一种写作的冲动、写作的激情,我手写我心,写作自然成为自己一种内在的需求,写作的灵感随之喷涌而出。
写作材料就在我们的周围,只要我们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平时留心观察、注意积累,勤于表达,我们会在不自觉中找到“活水”,让学生真实感受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样写作时,学生就不会感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了。■
(作者单位:福建三明市沙县青纸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