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因文定义 据文推断
——例谈文言文阅读中的词义推断
安徽李永林
在文言文阅读中,理解掌握文言词义要侧重词的三个“义”: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假借义。在上述三类词义中最难掌握的是一词多义,因为一词多义出现的频率最多,而且又和古今异义有交叉。要准确理解一词多义的词义就要因文定义,而因文定义则要有一定的推断能力。
笔者认为词义推断有两种情况:有条件的推断和无条件的推断。
阅读文言文时,对某一个词不理解可以查工具书,而工具书中对这个词会有几个甚至十几个解释,这时就必须结合原句和具体的语境来推断,这就是有条件的推断。例如《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中“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一句,有两个常见的且经常考查的多义词:“邸”“见”。下面列举这两个词的四个常见义项:
1.邸:①舍;②旅馆;③停留;④达。
2.见:①进见;②知道;③显露;④被。
那么,这两个词在上面的句子中应是哪一个义项呢?结合“留邸一月”“见罢”以及下面季布的话“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就可以推断出这两个词的词义应该是“旅馆”“被”。又如常用词“亡”字的常见义项是“丢失”“灭亡”“逃跑”“死亡”“无”。在《六国论》(苏洵)中有两个“战败而亡”,一处解释为“丧失”,一处解释为“灭亡”,这也是因文定义。前者与“战胜而得”相对,自应解释为“丧失”,后者与“革灭”相对,自应解释为“灭亡”。这种有条件的推断,因为有原文和具体的语境,还是比较容易的。
笔者所要着重说的是无条件的推断。文章中没有注释,手头又没有工具书可查或虽有工具书却没有适合解释这个词的义项时,就需要根据文言文的词语结构、修辞特点、句式特点乃至全段内容等多方面进行分析,然后推断出这个词在当前语言环境中的含义。但是,这种推断不是漫无边际的臆测,而是要依据一定规律进行的探索。
笔者把无条件的词义推断,归纳为下列三种方式。
(一)依词推断。根据文言文词语的特点、构词方式及其位置来推断。
1.由单音词组成联合词。如“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一句中的“媵嫱”,对学生而言是有一点难度的,依据后文的“王子皇孙”可知此词应为名词,而且是并列式词语;“嫔妃”为单音节词语,“媵嫱”也应该是单音节词语,如此它的词义就很明显了。再如“凶强侠气”,“凶”是“凶暴”“凶蛮”义,那么“强”的词义就应该是“强横”义。
2.按词语构成的形式特点进行推断。如“头童齿豁”中“童”的词义。“头童”“齿豁”都是主谓式,“豁”是动词,“童”也应是动词。再者“齿豁”是形容人的老态,“头童”也应是如此,故可推断“童”是“秃”的意思。又如“穷高极远”,“穷高”“极远”都是动宾结构,“高”“远”是宾语,“穷”在这里是动词,故“极”在这里也应是动词,两者意义相同。“尽态极妍”的“极”和“极目骋怀”的“极”同此。至于“穷凶极恶”的“穷”和“极”,可依据其偏正式的词组结构来推断,这样“穷”“极”就是“很”“非常”的意思了。“封豕长蛇”就可据“长蛇”推断“封豕”的“封”的词义。“长”是形容词,“封”也应是形容词;蛇用“长”来形容,“豕”自应用“大”来形容。
3.根据并列(相同、相近、相反)结构进行推断。如“《孟子》一书,言心言性,亦谆谆矣,乃至万章、公孙丑、陈代、陈臻、周霄、彭更之所问,与孟子之所答者,常在乎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间”(《与友人论学书》),这一段中“辞受”“取与”不难理解,可以依据这种一正一反的构词方式及其表达的意义来推断“出处”的意义,故“出”指“出仕”,“处”指“不仕”。又如“斯并当时侮嫚之词,流俗鄙俚之说”(《史通·言语》)中,“嫚”与“侮”义同,“鄙”与“俚”义同。
4.依据句式特点推断。“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谨”本义为“谨慎、小心”,为形容词,而本句中“庠序之教”为名词,做宾语,那么依据句式,“谨”应该是动词,意义为“恭谨地从事”。再如“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晋书·陈寿传》)“丸药”在工具书中只与“汤药”相对而言,这里“丸”字可以理解为名词,即“使”后“婢”“丸”“药”三名词连用,但这三个名词连用在意义上又不通顺,所以在这里“丸”应是动词,“丸药”即“制药成丸”的意思。
(二)依句推断。根据对偶、排比、互文等修辞手法进行词义推断。
“高者难攀,卑者易陵”,这是一组句式相同、意义相对的对称句。“难”和“易”相对,“陵”与“攀”意思应相近,推断为“登上”之意。又如“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汉书·汲郑传》)这句话中的“交态”一词,就可以据排比推断,应与“交情”同义。再如“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甘旨”一词的词义可以依据前句与后句句式相同的特点来推断。前句说“衣”用“轻暖”,后句说“食”用“甘旨”;“甘旨”与“轻暖”相对,是“美味”的意思。
(三)依文推断。有些词不能依据上述方式进行推断,必须结合全段文字进行推断。
1.“赵简子有臣,曰周舍,好直谏,日有记,月有成,岁有效。周舍死,简子临朝而叹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诸大夫朝,徒闻唯唯,不闻周舍之鄂鄂。’”(《与王介甫书》)本段中“鄂鄂”一词就可以根据“好直谏”“徒闻……不闻”推断为“直言敢谏”的意思。
2.“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严复《天演论·译例言》)“象寄”的意思可从“译事”“海通以来”“才”诸词推断,当是指翻译人才。
3.“其夏,上立胶东王为太子,梁王怨爱盎及议臣,乃与羊胜、公孙诡之属谋,阴使人刺杀爱盎及他议臣十余人,贼未得也。于是天子意梁,逐贼,果梁使之。遣使冠盖相望于道,覆案梁事。捕公孙诡、羊胜,皆匿王后官。使者责二千石急,梁相轩丘豹及内史安国皆泣谏王,王乃令胜、诡皆自杀,出之。”(《汉书·三王传》)本段中的“贼”“捕”如按一般常用词义解释而不依文推断,就会出现错误。依上文的“阴使人刺杀爱盎及他议臣十余人,贼未得也”,“贼”在本段中的意义应是“刺客”,“逐贼”是“追缉刺客”之义;“捕”依下文“皆匿王后宫”,应是“搜捕”之义,而不是“捕获”。
4.“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史记·李将军列传》)“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史记·屈原列传》)。两段中都有“竟死”一词,必须依文推断,才能看出不同。前者依“竟死”之前的文段之意,应释为“一直到死”;后者依后文的“归葬”及前文的“亡走赵,赵不内”之意,应释为“最终死亡”。
以上所说是笔者个人在读书和教学中在词义推断方面的粗浅体会,公诸同行,以待指正。
安徽省阜阳市临泉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