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厚积才能薄发
江苏王 俊 吕大秀
“厚”“薄”本来是指扁平物体间距离长短、感情深浅、味道浓淡、价值大小、家产多少,是重视与轻视、优待与傲慢、亲近与疏远的不同态度。对“厚”与“薄”的关系你有哪些思考和感悟呢?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厚与薄”是关系型话题,关系型作文重在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和辩证说理能力,更能检测考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核心是思维。而写作本题时首先要扣住“厚”“薄”的内涵,界定其所指范围,理顺其关系,类比联想,联系实际,辩证思考。
《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害怕别人增加厚度,使自己在竞争处于变薄的劣势,这是典型的嫉妒。只有合作共赢才是王道,增加自己的厚度,同时也增加别人的厚度。
庖丁解牛时,“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无厚”就是“薄”,“有间”即“厚”,掌握规律,才能游刃有余。
读书的厚与薄:读厚,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读薄,提要钩玄,抓住主要观点。
人立身处世,不要浅薄,要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有自己的内涵。对人或事不可厚此薄彼,因为感情偏颇对认知有影响。
“薄”并不可怕,只要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可以变成“厚”;原本底子厚实,如果一味啃“老本”,不思进取,坐吃山空,“厚”也会变成“薄”甚至一无所有。
在此基础上,根据考生自己积累素材的量及驾驭素材的能力选择其中某一点,由实到虚、由此及彼、纵横开掘,古今中外、历史现实、上下勾连,提升作文等级,并非天方夜谭。
不少考生不假思索就想到了“厚积薄发”,一瞬间就能想到的,所有考生都能想到,很容易撞车,难以突出,如果没有特别的写作本领,想要高人一筹相当困难。如果实在思路闭塞,那只能硬着头皮,深入分析“厚积薄发”。首先要弄清“厚积薄发”的内涵: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然后围绕“为什么”展开分析论证 :“厚积”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量变引发质变,才有可能薄发;积累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最后以“联系实际,辩证思考”代替“怎么办”,如“厚积”要达到一定的“度”,要有加工、内化、运用的过程,经过“加工厂”的处理,才有可能灵活自如地“薄发”。结尾不能简单叠加分论点,而要换一种说法来强调中心,突出论点。
考场作文的开头一定要简洁,明确地亮出自己的观点,让阅卷老师知道你的“审题是正确的”;同时要总领全文,领起下文,暗示文章的思路;还要尽显语言表达之功底。议论文的关键是以理服人,分析说理要按照一定的逻辑,层层深入,以“讲道理”带动“摆事实”,举例中有引用,运用哲学原理,联系实际,辩证说理。有一定写作基础的,可以借助一个好的由头,写作感悟类的散文,会比较容易出彩。
厚积薄发
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
高三(15)班 叶 晶
“厚”不是笨拙的肥腻,也不是简单的随意堆积,“厚”讲究的是如大提琴般沉吟低回的厚重感、大地感,更是不断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状态。
“薄”不是敷衍了事,也不是急功近利的急于表现,“薄”亦是吐纳,是有条不紊的支配管理和智慧的表现。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此话得之。
薄发首先要厚积。如那翠竹,生长的前四年,仅生长三厘米,等到第五年的时候,它却以每天三十厘米的速度生长,仅用了六周就长到了十五米。原因是什么?它花了四年的时间将自己的根深埋于地下,延伸了数百平米。
但这坚毅,这厚重的积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有多少人,没熬过那短短的三厘米?
因此,我们要做好“厚积”,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方能成此“大业”。
当年陈景润年少懵懂,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时间研究华罗庚的数学专著,为了直接研读外国数学典籍学习了多国语言,经十年推算,终摘下自然科学的桂冠——哥德巴赫猜想。若没有此等“厚积”,数学长河上何以会出现这颗耀眼的明珠。
但,厚积更是为薄发而准备的。
很多人厚积之后,不懂得薄发的真谛,急于将自己的成果一口气全盘托出,最后只能被那过于堵塞的管口扼得窒息。
由此可看出薄发的重要性。
“薄发”是持续性的。既是持续性的,便不能如一夜爆红的明星般只顾眼前利益,拼命消费粉丝的热情,最后落得过气的下场。
最近重新出现在公众视野的李健在接受采访时说过这么一段话:“去美国走了走,避开了强劲的风头……人在特别受关注的时候,应该冷静和远离人群。”正是他的低调和他这种对薄发的理解,让他在重回舞台时,仍然有着居高不下的人气,他一开口唱歌,全场便掌声雷鸣。
“薄发”可见一人智慧,它不是自卑,也不是江郎才尽时的苟延残喘。它是如莫言获诺贝尔奖后庆祝时的那盘饺子,是如屠呦呦团队获诺贝尔奖后一百万捐给母校,一百万捐给中医科学院,一百万作为研究经费的妥善管理。
厚积而薄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处理好厚与薄的关系,才能在探索之路上不断前行。
【点评】厚积才能薄发,厚积是积累,是一个艰辛的历练过程,厚积是为薄发准备的,是薄发的基础和前提;厚积之后还要懂得薄发,适时薄发,作者对“厚”与“薄”辩证关系的论证,令人信服。写作议论文的关键是说理时清晰的逻辑关系;文章论证充分,论据可靠,作者行文驾驭自如,信手拈来,这也为本文增添了亮色。
厚积落叶听薄雨敲打
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
高三(15)班 张梦菁
由薄到厚是一个艰苦的积累过程,而厚积之后的薄发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也是最终的追求。
现在一些所谓一线制作的影视作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却只换来了日渐低迷甚至是骂声不断的现状。原因无他,就是没有做好厚积薄发的第一步,那就是积累。
晋文公因晋献公立幼子为嗣,流亡19年,而后终于在秦国的帮助下,于62岁时大器晚成,称霸诸侯。除了秦国的帮助,在背后支撑他的便是那十几年流亡的经验与历练。生活中确实不乏一路顺风顺水,年纪轻轻便有一番成就的青年,人们因为对他们的艳羡和崇拜,大肆宣扬他们的事迹,却往往忽略了那些经过时间与磨难的锤炼后终于厚积薄发的人。
像晋文公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值得庆幸的是,只要他们一直不断地积累,终究会有被“伯乐”发现的一天。
尽管现在娱乐圈依旧是“小鲜肉”当道,但是,凭借出色的演技、深厚的台词功底而让人们爱上其品质的演员才更能让人们印象深刻。
陈道明先生是我十分欣赏的一位演员,眉眼间的风霜与脊梁中的正气让他成为人们口中的“老戏骨”,他所饰演的康熙人们至今都赞不绝口。而这位老戏骨给我留下了最深刻印象的是其2014年主演的由张艺谋导演的《归来》,他把自己对岁月的感悟、对那个黑暗时代的理解揉入了角色“陆焉识”中,他就是陆焉识,陆焉识就是他。陆焉识的爱与怨,他感同身受,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活了的陆焉识。
是岁月的历练使他厚积至此,是锐利的慧眼使他通透,是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使他能厚积薄发。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翰·罗尔斯15年只专注于一本《正义论》,他将毕生对哲学以及法学的见解都囊括其中,可谓是真正的厚积薄发;姜子牙在遇到姬昌之前,卖过肉卖过酒,在贫寒之时也不忘研讨治国之道,最终在暮年辅佐多位周朝之王治理国家;马云决定做生意,数次碰壁之后仍不骄不躁,终于建立了他的阿里天下。
厚与薄,厚积而薄发。厚厚地积了一地落叶,听,下雨时雨滴打在叶上的声音,多美。
【点评】议论文也可用诗意的语言表达。“厚叶”“薄雨”,厚积薄发。厚积才能薄发,小作者深谙其中道理,紧扣住“积累”做文章,晋文公、陈道明、姜子牙、马云、约翰·罗尔斯,古今中外,信手拈来,联系现实,有感而发。
薄绸上的厚重
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
高三(15)班 戴 岭
漫步在扬州的东关街。
古色古香的建筑错落有致地立在街道两侧,站出一片温婉的黛青色。游人络绎不绝。我徘徊驻足于其间,感受着民间古老文化的氛围。
古今文化的碰撞并不总是如此平和,朱檐青瓦下亦不乏许多工业产品。我时常觉得有些刺眼,但却也提醒着我,这里终究是一隅工业信息时代背景下逝去文化的旧址,像鸡肋一样,窘迫的站在高楼大厦的包围之中。就如人类为修城安家而砍伐殆尽、又费尽心思地栽植的失去故土的树。不禁心生感慨:这厚重的五千年传统文化,到了当下,该何去何从?是厚积而薄发,还是从此消亡?
怀揣疑虑,步履沉重地沿街踱步,蓦地被不远处的一家商店吸引。店铺不大,看起来收拾得干净整洁,我顿生好感;店门口也没有招摇地挂着宣传商品,毫不起眼,见到来来往往的顾客络绎进出其间,更是怦然心动。我加快步伐,想一探究竟。
刚抬脚跨过门槛,落眼处,已是一惊。不及环视四周,目光就被角落里一位姑娘的动作深深吸引。她左手捧着绣架,右手握一根细针,灵活地游走于绣面。于尺寸之间,薄薄的刺绣上江南水乡的轮廓已若隐若现:远处青坡外的小村氤氲在淡淡的云烟之中,青坡是一抹热烈无赖的绿,十分惹眼,却在这头溪边收敛了闹意。溪上的小桥精致玲珑,针脚细密,似有意绣出桥上的图案。再向下看去,便是姑娘灵巧的手,在绣溪中几尾红鲤时,动作熟练,仿佛与小桥流水融为一体,双手似鱼跃在小溪中那样和谐灵动。
如痴如醉。
想必是苏绣吧,那样细腻,那样温和。
不免满怀歉意地打扰她。细问之下,她的家乡确是苏州。姑娘自小热爱苏绣,大学毕业后偶然旅行到这里,便有意将苏绣带来,介绍家乡文化。
不曾想眼前的姑娘竟是位奇女子。不甘心于写字楼中朝九晚五的生活,怀着一颗热爱苏绣的心,委身于异乡的一角,凭一己之力,借薄如蝉翼的苏绣,勇敢地传扬着这门古老的艺术。
更令人叫绝的是她用自己的理解改良了苏绣的方方面面,诸如颜色的混搭、图案的布局,无不构思精巧,细细推敲,使一幅幅作品既充满现代生活气息,又不失厚重的历史遗韵。
她如此用心,难怪店内人头攒动,顾客流连忘返。
走出店门,向其他店铺张望却不觉失落。扬州酱菜、漆器、剪纸,原本都是流传几世,积淀了极为厚重的文化底蕴的,可如今,大机器时代下的批量生产让漆器不再光鲜明亮,剪纸不再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苏绣是幸运的,尚有人愿意传承、发展;但最后一个艺人离世连带着一种传统文化的消亡的悲剧屡见不鲜。我们在短暂的唏嘘或悲痛过后,依旧麻木,不久便彻底遗忘。
难道这是必然吗?
不会的。我们要做的,应是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去关注、亲近每一个濒临消逝的民间文化。要鼓励、培养感兴趣的人才,去真正将其发扬光大,而不是收藏于博物馆或记录在世界非遗名录上之后任其毁灭。
就像苏绣,轻薄的丝绸却撑起一片厚重的文化天空。
【点评】在异地传承的苏绣,“却撑起一片厚重的文化天空”。对奇女子绣苏绣的描写,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对扬州地方特色变形消逝的痛心,对文化传承的忧与爱,映射出了作者的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怀。
薄薄的油纸伞
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
高三(15)班 丁 洁
江南的古巷犹如一只懒倦的猫,在视野中缓缓铺展开来,梓便是在这与那位老人邂逅的。
更准确地说是与那些纸伞。
在梓的印象里,在江南的古巷,最适合做的事就是撑着一把纸伞悠悠地散步,在一片静谧中品味古老的韵味,只可惜出生于北方的她并没有这样的机会。于是,在这个假期,她毅然选择南下江南。
江南和她想象中的一样,黛瓦白墙,小巷深深,仿佛从来没有人去打破这片悠静。在一个僻静的角落,一把把撑起的伞让梓突然停下了脚步。
纸伞……
梓突然变得有些激动,她走进那有些昏暗的屋子,屋内只有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老人此时正眯着眼有些费力地看着手中的伞。店内也放了许多梓并未见过的工具。
梓安安静静地看着摆满了屋的纸伞,偶尔也撑起一把看看。“呵呵,小姑娘,对纸伞感兴趣吗?”含着淡淡激动的苍老声音响起,正是那位老人。梓有些局促地点了点头。
望着那些纸伞,老人的目光满是温柔,“这些都是从老祖宗那儿传下来的东西啊,只可惜现在……唉!”老人无奈地叹了口气。“现在是没有多少人做了吗?”梓有些好奇。“别说是做了,对纸伞感兴趣的人都很少了啊。”
听到这话的梓却有些吃惊,看向纸伞的目光中也多了一丝不同的意味。她小心翼翼地撑起一把伞,走到门外。阳光照射在伞面上,透过那薄薄的伞面能看到绘在其上的牡丹花在阳光下熠熠发光。
“老爷爷,做一把纸伞很麻烦吗?”梓看着手中的伞突然开口问。“是啊,做一把纸伞至少要经过一百多道工序,或许正是这烦琐的工序让许多人都放弃了吧。”
梓沉默了一会儿,又开口问:“既然这样,那爷爷你为什么不放弃呢?”老人的手颤抖了一下说:“这些纸伞可都是历经几千年留存下来的文化,就这么让它消失,我心里不好受啊!”
听到这话,梓突然觉得手中的伞重了许多。就是这一把薄薄的纸伞,却承载着传承千年的文化,更凝聚了如老人这般苦苦传承守护之人的心血啊!对老人来说,这一把小小的纸伞或许就是他家族独有的文化和记忆。薄薄的却又厚重无比,若是就此消失,实在令人惋惜。
此时老人缄默下来不再说话,眼神之中是淡淡的落寞。屋内的气氛再度沉寂下来,甚至比初时更为沉重,而那些工具,也似乎早已弃用许久,落了一层灰。梓忽然有些承受不住,便买下一把纸伞后“落荒而逃”。
撑开纸伞,猛烈的阳光扑在伞面上,那大红的牡丹花刺得人眼睛生疼。江南,这座古城,终究是找不到原来的那份安然和厚重了。
古巷依旧人潮涌动,那角落里的小屋却无人问津,这江南古巷啊,虽热闹非凡,却再难寻找那朦胧烟雨中纸伞斑斓的模样。
【点评】江南古镇的纸伞是考生作文中常用的素材。在寻常的素材中挖掘深意、表达对厚薄的感悟,需要精心的构思和智慧。薄薄的纸伞,繁复的工序,现代人不再留恋;薄薄的纸伞,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被现代人忽视,在细致的描写中,委婉流露出作者对传统文化消逝的隐忧。可谓“小纸伞,大主题”。
江苏省姜堰市第二中学 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