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眼观六路,规范答题
——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略谈
陕西宣宗岐
古代诗歌鉴赏题主要考查考生的鉴赏能力,在《考试大纲》中具体落实为两个考点,即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两个考点具体落实为两道试题,鉴赏评价时应做到:
对于考生来说,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在应考阶段都已经做了全面系统的复习整理,考试时就是把这些知识迁移过来,解决阅读鉴赏中的具体问题。而要准确解读一首诗歌,有效解答诗歌鉴赏试题,就必须对诗歌进行准确解读,因此,面对试题时眼观六路,全面迅速地采集有效信息,就成为解答诗歌鉴赏试题的关键。
高考试卷上的信息都是命题人精心设计的有效信息,如果没有注意到相关信息,答案的准确性就会受到影响;只有全面系统地充分利用这些信息,才能写出符合要求的规范答案。对一首诗歌来说,写作时代、题目、作者、正文、注释及题干要求都是需要我们仔细审读的地方,读懂这六处所暗示的信息,答题时就能心中有数,写答案就能一语中的。
1.看时代。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都不可避免地抹上了那个时代最绚烂的色彩,深刻地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和鲜明的时代精神。因此,鉴赏古代诗歌一定要弄清时代背景,把作品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去理解,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领会作者的意图、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把握不同时代不同作品的丰富内涵。缪钺先生曾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唐诗和宋诗做了比较: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唐诗如芍药海棠,丰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读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读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就算是同一朝代,盛唐的雄浑豪放与晚唐的伤感沉郁也绝不相同:盛唐的诗人怀着满腔的热情,凭借满腹经纶意气风发地踏上时代的大舞台,都有一颗“是花就要绽放、是草就要青绿”的雄心,无所畏惧地表现、展示着自我;而晚唐的诗人都有一种收缩的心态,就像深秋时挂在枝头的一片枯叶,明知残酷的秋风迟早要来,自己总有一天终会飘落,但却还想在枝头多挂一天,有一种苟延残喘的落寞与无奈。了解了这样的时代特色,作品大的感情倾向就把握住了。
如同样写登鹳雀楼,王之涣的作品以如椽巨笔,描绘北国山河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顿觉襟怀开阔,感受大自然的雄奇,领悟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而历经战乱的中唐诗人畅当也有一首同题作品:迥临飞鸟上,高出尘世间。天势围平野,河入断山流。此诗虽也突出了鹳雀楼的高峻,但却给人以清冷、孤寂、闭塞的感觉。如果说读王之涣的诗能让人产生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那么读畅当的诗则会使人有远离尘嚣、隐逸避世的消极情怀。
2.看作者。了解作者,熟悉作者写作此诗时的处境,关注其风格流派,也是解读诗歌的关键环节。如2012年江苏卷考查了晚唐诗人温庭筠的词《梦江南》。温庭筠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作家,课本上曾学过他的《商山早行》《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我们知道他是花间派鼻祖,擅长写绮丽香艳的闺怨词,这样,我们鉴赏这首词时,就可结合作者的写作风格答题。如问“词中的‘恨极在天涯’中的‘恨’指什么”,因为这首词的主人公是一位深夜不寐、望月怀人的思妇,所以这“恨”就成了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
又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Ⅰ鉴赏陆游的《鹊桥仙》,题目是“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下片结句“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予”表面是说镜湖的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的恩赐呢?这是一句愤激的话,诗人借贺知章的故事含蓄地表达了对最高统治者的轻蔑不屑,但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来看,在这表面的牢骚背后,仍然饱含着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只能隐居的愤懑之情。
如果考查的是我们不熟悉的诗人的作品,一般会在诗歌下面有注释。当然,一位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创作风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豪放派的苏轼也有不少婉约词,因此,鉴赏诗歌时,更多的还要结合诗作的具体内容做具体分析。
3.看题目。题目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暗藏着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诗歌的类型、诗人当时的心情、处境等都可从题目中看到。
如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鉴赏唐诗《春日秦国怀古》,标题既交代了时间、地点,也点明了“怀古”的诗歌类型,阅读标题就可知道,诗人眺望春日黄昏惨淡之景触发了国事兴亡之感,整首诗表达的就是怀古伤今的主题。2012年鉴赏宋词《思远人》,题目就直接表明了作品的思想内容。所以第一题“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只看标题就能知道是“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
4.看正文。读诗要懂诗家语,诗歌鉴赏的第一步是读懂诗歌的语言,就是将高度浓缩的诗歌语言“泡”开,变成我们能看懂的一幅幅生活画面。如果连诗歌的意思都读不懂,不能把它还原成我们熟悉的生活情景,我们就无法理解诗歌,更谈不上鉴赏诗歌。说到底就是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看诗歌都写了哪些内容,是按什么样的思路和层次来写的。回顾我们课堂上学过的经典篇目,大家都有这方面的积淀,这里不再赘述。
5.看注释。如果考查的诗歌下面有注释,那么这个注释就一定很重要,它必然暗含着有效信息,如作者的身份、经历、处境,当时的社会背景、诗中的重要词语、个别生僻的典故等。弄清这些有助于我们解读作品。
如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春日秦国怀古》一诗下有三条注释:①周朴(?— 878),字太朴,吴兴人。这条注释会被许多考生忽视,其实,它不仅介绍了作者,更交代了时代背景,作者去世的878年,唐王朝(唐618 — 907)已经陷入唐末农民起义的战乱格局。这个注释就是要我们理解,作者生活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看到唐王朝国势日衰,“不堪回首”的感慨就油然而生。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这一注释直接交代了作品的思想感情。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这一注释则对怀古诗的题材和重要词语做了交代。这样一来,“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一问就不难回答。
再如2011年江苏卷《春日怀李白》,其注释是“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只当是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这一注释解释了典故,作者用庾信、鲍照来类比李白的诗才、风格。有此注释,本诗第一题“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方面对李白的诗做出了什么样的评价”也不难回答。
6.看题干。每一道鉴赏题所提的问题都是命题人在或明或暗地向我们提示答题的范围和方向,审清题干,辨明要求,实际上是为了让我们的答案更接近命题者的要求。一般来说,题干包括三大要素:指向性要素(回答什么问题)、解说性要素(题目的具体要求)、限制性要素(哪一联、句、字,描写、抒情、修辞手法等)。看清了题干,答题时就心中有数了。
例1
野 望
王 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歌中间四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采用了何种手法?
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理解。这一题干告诉我们,“中间四句”主要的表达方式是“描写”,主要内容是景物“画面”,采用了一种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是在描写景物时用的,顺着这样的思路去想,就不难找到答案。
总之,眼观六路,准确、全面地掌握试卷上的所有信息,读懂诗歌内容,揣摩命题意图,找准答题方向,就为答好题做好了准备。
考试大纲中的两个考点具体表现为五点要求,即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拿到任何一道题,都应该立即用这五点去对照,明确本小题考查的是其中的哪一点或哪几点,这些点之间其实是有层次的,基本思路是意象——意境——技巧——情感——思想和观点。如果问到意象、意境,结合作品具体分析就行;如果问到技巧,则要说清是哪种技巧,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有什么表达效果;如果问到思想感情,就要把感情说具体,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许多考生在鉴赏诗歌时理解基本到位,对作品把握较好,但写出的答案不规范,得不到相应的分数。主要原因是没有按诗歌鉴赏题的写作要求和特点答题。鉴赏题的答案属议论文的范围,虽然这段文字未必符合一篇议论文的整体要求,但其表达方式、基本结构、语言特色都应该尽量符合议论文的要求。一般说来,可以按照“提出观点(看法)—联系作品分析—归纳思想感情(或作用好处,表达效果)”的思路展开。
例2
阮郎归
无名氏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飞。讳愁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
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答案:1.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看法)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联系作品简析)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色彩。(表达效果)
2.末尾两句表现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绪。(思想感情)是通过人物自身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想要续下,借以转移愁绪,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联系作品具体分析)
总之,仔细研究高考试题及其答案,我们就可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规范答题就可能得到理想的分数。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