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构想

2017-02-16 20:26陈娇
语文教学之友 2017年1期
关键词:构想口语训练中职语文

摘要: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十分必要。拟从朗读、复述、演讲三个步骤谈谈口语表达训练的构想,以期提升中职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中职语文;口语训练 ;表达能力;构想

本·琼森说:“用语言表达思想是人类唯一优越其他动物的地方,语言是社交的工具。”在日常生活或工作学习中,我们都无法避免要与他人产生联系,这种联系便是社交,而社交的媒介则是语言,即我们所说的“口语表达能力”。而这种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中养成的。尤其是语文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这种口语表达能力。但是,受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教师大多只关注单纯的“文”,以作者的文章为核心,在洞穿到主题之后便结束“文”的学习,而没有进行引申或升华,没有将文本作为蓝本进行一次语言的旅行,这就使得学生越来越丧失这种语言能力,常常躲避人群,担心说错话或表达不好而丢面子。这并不是现代教育希望看到的,现代教育是将学生情感思想言语的开放自主作为目标,让“书做音符,谈话做歌”。在进行口语表达训练构想的过程中,我们掌握了语言发展规律,先从朗读開始,然后是学以致用进行复述,最后是脱离语言蓝本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言说。这三个阶段是递进的关系,是登上语言高顶的不可或缺的阶梯。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便可以根据这三个阶段进行口语表达的训练。

一、构想之一——朗读,掌握语感

说话是一种艺术,类似于歌唱,歌曲包含音符,读书掌握语感,便能奏起谈话美妙的歌声。为什么读书、朗读可以掌握语感,这还要从“语感”的概念说起,语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包括学习、生活、心理、情感等经验,还包括各种能力,如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无论经验还是能力,这些都是有效谈话所应具备的,一来可以有效表达自己的感情,不至于“言不由衷”;二来获取信息的效率高,且所能揽取的信息较之语感不强的人也会多些。另外,语感的最大特征是快速感受,心理感悟只浓缩在一瞬间,可这种能力并非天生,它也是在长期对语言材料接触的过程中形成的。例如,朗读便是培养语感的常用方法。但在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中,朗读的初衷仅仅是为分析文意,有些教师甚至为了节省时间,让学生快速默读,这种做法阻碍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要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将朗读的目标多元化,不仅要分析文意,还要进行语感的培养。

以荀子的《劝学》为例,“劝”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动词,也是常常被付诸行动的动词。但由于表达能力欠缺,劝的逻辑性掌握得不好,劝词没有好的语感,劝的行动,甚至好意往往夭折。而这篇《劝学》却把人劝得真心向学。这源于一种语言驾驭的能力,也可以说是表达力。为了培养学生这种表达力,教师首先应做的就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掌握其语感,领悟种种意象与道理,以及作者试图说服要劝之人的方法。例如,教师可让学生进行朗读,并让学生指出每段所包含的意象化的道理相对应的人生哲学。如,有学生选择“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知识要逐渐积累,积累多了才能形成力量。

二、构想之二——复述,驾驭语言

在语文课堂上常会有学生徘徊在语言的迷宫中,其初衷是驾驭语言,借语言这一层“皮肤”去认识作者,把握作者的内心情感、思想,殊不知被语言驾驭、误导,最后不得要旨。其实,这很大程度上是教学方法的失当。教师的教总乐于为学生安排任务,在完成任务的程序中,学生的大脑往往是排斥行动的,这就导致行动和思考难以保持一致,不能互相带动,因此任务完成效果也是不尽人意的。对此,教师可换一种方式,让学生自主的接近文本,把文本阅读作为一项喜好,把文本内容作为一个故事。学生先从自己感兴趣的入手豁开语言的皮囊,然后再进行语言整体的认识解读。为了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复述。把文本内容作为一个故事用自己的语言去复述,复述的过程也是认知的过程,是口语训练的过程。

以《警察与赞美诗》为例,这是一篇短篇小说,它有着欧·亨利式的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教师在讲授这篇文章时应按照学生的思路教学,不应首先流连于语言的层面。对此,教师要以故事代入学生的目光:“这是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流浪汉苏比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天,绞尽脑汁想把自己送进监狱,于是他开始了一系列的行动。”随着这样绘声绘色的代入,学生流连在故事中。为了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教师可以利用文本的故事性特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以小说的三要素为大致轮廓,复述整个故事。在复述的过程中,学生深刻的感知承载感情的文字鼓动的脉搏,这是对语言的一次情感驾驭,也是应用语言的初期阶段。

三、构想之三——抛开一切语言内容的拐棍,自演自说

语言很难做到创新,尤其是学生,这很大程度上源于“自演自说”权利的丧失。中职语文课堂上,教师为了节约时间,在有限的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以剥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说止于一问一答,不能代表自己阐述对文本主题、内容的真实见解。长此以往,学生这种说的欲望便销没了,即便有机会说了,也不愿去说。这就导致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退化,越来越多的是人前缄默不语。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开启学生说的“大门”,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教师需要把更多说的机会留给学生,并鼓励他们抛开一切语言内容的拐棍,自演自说,将真实的想法、情感一吐为快。

以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为例,这篇文章表达了对家乡的依恋,真正把故土家园作为灵魂永远安放的精神栖息地,同时流露出对传统农业文明日趋衰亡的感伤。这种故土家园的情怀,学生并不能一下子领悟。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从如何在生活中寻找自己存在的证据这个问题入手去感悟,因为这是学生与这篇文章的第一个共鸣点。由于存在共鸣,学生的内心可能会产生更多的情感话题,教师可引导学生抛开一切语言内容的拐棍,从自己的内心出发,自演自说。在说的过程中,学生便完成一次精彩的口语表达。

语言是最好的交流工具,它是感情、思想的载体。中职语文教师,也要将这只小船交予每一位学生,使其在阅读、交际的河流中畅行无阻。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 [ C] 北京: 开明出版社, 1999.

作者简介:陈娇(1981—),女,江苏省如东中等专业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猜你喜欢
构想口语训练中职语文
信息技术在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口语训练
中职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
谈如何进行英语口语训练的教学
生态安全法框架体系完善构想
浅谈英语口语训练三部曲
安庆广播电视台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