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亚平
(江苏省如东县新店镇利群小学,江苏如东 226400)
基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发展,体育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一些体育课堂存在着严重“不合拍”现象,具体表现为:师生、生生的“听说错位”“说做错位”与“做会错位”。如何让教师的“说”与学生的“听”、学生的“意识”与“行为”走向和谐?为此,教师要主动、及时地跟进,努力追寻师生、生生体育教与学意识、行为、习惯等的“同频共振”,进而让体育教学真正发生[1]。
体育课堂教学中,最为常见的是师生、生生说与听的割裂,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容易关闭耳朵,造成体育教学中的“失聪”现象。一方面是教师、部分学优生的独白、喧哗,另一方面是学困生的失语、我行我素。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让学生愿听、会听、能听,让听成为一种体育学习品质。通过“倾听”,师生、生生能够形成视界融合、情感共振和内心敞亮。
例如教学《接力跑传接棒》一课时,教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传接棒的技术,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团结协作,传接棒动作灵活、速度快。针对学生在传接棒过程中容易发生棒子落地的现象,可以重点让学生在快速跑动中抓住传接棒的时机。为此,可以在教学传接棒技术要领时展开“尖尖耳朵奖”的评选,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学生一个个屏息凝神,竖起小耳朵。在倾听话语、观察示范和积极练习中,学生渐渐地掌握下压式接棒要领,即手臂向后伸出,手臂与躯干成50~60度角下压式传接棒,手腕内旋,掌心向上,拇指与其他四指张开,虎口朝后,等等。这样学生的体育学习就跟着教师的鼓点,踩着教师的教学节奏,师生、生生能够做到“听”与“说”的同频共振。在倾听中,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如有的学生认为,这样的传接棒便于接棒人持棒快跑,传接棒过程比较精准,但接棒人手臂后伸动作较为紧张。正是由于学生的倾听,他们的体育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思考、创造。
对话与倾听是一种双向互动行为,不仅表现为学生对他人声音的主动接纳,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能够主动捕捉他人话语中的内容、意义、方向,能够伴着话语展开同步行动。这不仅需要细心地听取,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学生思想、情感的在场,和他人共思、共情、共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体育教学内容的意义开启与发现。
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和意识的“同频共振”,是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与体育学习意识同步,体育教学效能就高,反之则低。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把脉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了解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爱好、特长等,努力让自己的体育教学与学生的体育学习愿望连通起来。
例如,教学《跨越式跳高》时,为了增强学生的跳高自信心,化解学生对高度的恐惧感,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纸盒堆出不同的高度挑战对手。在接近尾声的阶段,有几个小组的学生玩起了“叠纸盒墙”“纸盒造型”“头顶纸盒”“绕纸盒赛跑”等游戏。为此,教师还可以灵机一动,就“盒”拓源,循“盒”开渠,让学生运用“盒子”进行创编比赛,以此作为结束部分的放松性智力活动。由于活动契合学生的“思”“想”,因此他们的兴致很高,纷纷投入“纸盒搭高”“纸盒造型”等活动。教师有意识地顺水推舟,进而将课堂中的“生成性教学”变成学生的“无意识学习”,让学生忘我地投入学习。他们忙得不亦乐乎,将教学活动再次推向高潮。
课堂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活动过程。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顺应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观照学生的体育学习思想,再加上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能够主动参与、主动设计、主动创编,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将会得到极大的增强。
学生的体育学习中,会出现意识与行为的不和谐,需要教师耐心地疏导,找寻学生的动作错因、体能技能成因,针对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努力让学生的体育学习“想”“做”同步。因为体育学习,尤其是关键动作、体能技能的学习,有时是“欲速则不达”。
例如,笔者曾经在三年级体育课教学中开展“狼捉羊”游戏,将它与“丢手绢”游戏结合在一起。具体方法为:学生围成一个圈,由一个老狼去抓羊,羊逃进圈内睡觉,另外的一只羊出来站岗放哨,狼就接着抓。在游戏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学生由于跑得慢,导致他们老是当“狼”却抓不着羊。于是,“狼”总是累得气喘吁吁。为此,笔者及时调整游戏内容和规则,经过学生的讨论交流,他们认为可以让“小羊”追“羊妈妈”,开展“小羊寻亲”活动。如果小羊找着了羊妈妈,就由羊妈妈表演节目庆贺。如果羊妈妈走入羊圈(进入队伍),外面的“小羊”因为在追的过程中成长,变成了羊妈妈,队伍里的新生羊就接着追寻羊妈妈。这样每一个学生都有追的机会,也都有休息的机会,每一个“小羊”在追赶的过程中,都能汲取能量和智慧。学生在追的过程中,仿佛生命得到了生长。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教学细节,运用相关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让学生的体育学习意识、体育学习诉求和体育学习行为达成一致。只有“想”“做”同步,学生的体育学习内驱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激发。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体育学习表达与体育学习行为存在着错位的现象。 “说”与“做”不能同步,出现许多动作失误甚至动作错误。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实现体育学习语言与行为的“同频共振”。
例如,教学“前滚翻”时,部分学生通过教师的动作要领讲解能够顺利地完成前滚翻动作,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尽管知晓前滚翻的动作要领,如低头含胸提臀,但就是无法优美地完成。显然,学生的“说”“思”与“做”之间出现了断层,不能很好地做到融合。为此,笔者采用了“直观教学法”,让学生直观看“直立人”的动作。教师把直立人放在地上,做向前滚动动作,可是直立人只能向前趴着,无法完成滚动。如何才能让他滚动呢?笔者拿出一个篮球,只轻轻一碰,就滚动了起来。通过比较,学生顿悟:要把身体团成球体,并且通过直观、想象,建立了鲜活的动作表象。在练习中,学生首先低头团身,在形成弯曲的球状后,提臀蹬腿,成功地完成前滚翻。
当学生所理解的观念和行为匹配一致时,行动会进一步强化正确的观念,观念会有效地指引学生的体育行为。教师积极地示范、有效地纠错、鲜明的对比,都能唤醒学生沉睡的肌肉记忆。在体育教学中,当师生、生生的听、说、想、做等融为一体时,学生的体育学习就能抵达一个新的境界,学生就能手脑合一、心手合一、知行合一。
[1] 潘卫成.中小学体育合作学习的五个“着力点”[J].中国学校体育,2016,(09):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