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培松
(浙江省宁海县城中小学)
“探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开放的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进行的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着眼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生合作、学会生存。
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阅读教学,应探索适合学生进一步发展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阅读活动的自主性、创新性。我以问题为中心,按照问题探索模式的过程,进行了阅读教学活动。学生在“确定探究主题、分析处理信息、展示探究成果、课处探究延伸”这个过程中,增强了自主探究阅读的兴趣,真正提高了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探究阅读的主题是学习的载体,学生要学会发现问题、选择和确定感兴趣的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与课文情况基本一致的情境和氛围,以利于学生发现问题。
有些课文学生在初读后会发现很多“困惑点”,从字词句段、开头、结尾等几方面可以提出问题,从文章内容、感情、表达方式等方面也可以提出问题。老师应引导学生再次阅读,分清主次,通过讨论、归纳、整理、重点择优确定探究的问题,进行研讨。如《惊弓之鸟》一文,学生在读后提出了许多细碎的问题,如“更羸在郊外发现了什么情况?他作出了什么预言?更羸对于射下大雁提出了什么条件?更羸为什么只用弓不用箭就能‘射’下大雁?他是怎样想的?”等。此时,我问学生:“哪些问题可以归纳在一起呢?”学生在指导下,归纳出“更羸究竟有什么本事?”进而深入思考成语的比喻义,这两个问题也正是文章最需要研究的问题。
有些课文内容比较集中,中心问题比较突出,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感知,主题就会鲜明地呈现出来。如《登山》一课,学生在感知文本语言之后,对于“列宁在登山时为什么会选择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上山,同样又选择这条小路下山?”感到不解,这与部分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产生矛盾,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突破了课文的重点。又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学生在生活中对亲人的理解与文中亲人所指对象让学生感到困惑,所以中心问题“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呢?”比较鲜明、突出,易引起学生注意。
有的课文结构并列、内容相近、联系密切,学生初读课文后会产生一系列问题。例如《晏子使楚》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了晏子反驳了楚王侮辱的三件事,学生可能对每一件事都有自己的疑问。这时,教师要让学生在对整个事件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意愿,不同的学生组成各自的攻关小组,就各自确定的感兴趣的问题予以探究。
确定了阅读探究的问题,学生就会积极主动有的放矢地细读课文进行深入学习。探究性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有目的的探索,学生的阅读能力、认知水平、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就是在学生对课文中的语言信息以及课外相关信息提取、加工、分析、处理的过程中生成的。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丰富的情感体验也在此过程中受到熏陶和锻炼。为了使学生获得最丰富的体验和最大限度的发展,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需要充足的时间来进行探究阅读。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淡化分析性操作,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充分地阅读理解、讨论感悟,使学生具有更宽裕的学习空间和主动权。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立阅读的情感体验,创设宽松自由的民主气氛,使学生在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中轻松学习。只要教师有耐心,多给学生自信,就会发现学生常常有独特的解决问题办法和见解。
在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当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教给学生程序性知识,加强方法的指导与点化,可以适当地开设专题讲座,如发言的方法、读书的步骤和方法等,并鼓励学生尽可能地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例如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对于双方的作战经过,喜欢画画的同学说用画示意图的方法学习,概括表达能力强的同学说用归纳要点复述的方法学习。教学《万里长城》一课,有的同学说用闭上眼过电影的方法,有的同学说用有感情朗读的方法,有的同学说用画画的方法,有的同学说用重点批注、归纳概括的方法。尊重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学生运用自己擅长的方法,使探究过程扎实,效果突出。
有效的探究学习离不开丰富的学习材料。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平时、课前、课后搜集、积累资料,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并教给他们方法,指导学生创造性利用课文和其他资料,分辨、加工、整理、运用,在长期的实践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转化成一种探究性读书能力。例如:在学习《海底世界》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了介绍海底世界的各种图片、文字资料,使学生对海底世界的情况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课上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问题重点探究海底世界的一个方面,在交流学习成果时,学生一方面抓课文中的信息,一方面结合自己课外的资料,介绍海底世界的风貌。其中一位同学还从家中带来了动画片《海底总动员》,学生们被其中美妙的海底世界所深深吸引,在享受影片的同时也深受教育。
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有时会遇到困难,有时会出现观点结论片面。因此,提倡自主探究的同时,小组合作交流、启发融合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不同的思想观点相互碰撞,不同的学习方法相互交流,将小组意见进行融合、归纳总结,从而使探究的过程更完善。反过来,这种交流又提高了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获得了较丰富的感受,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了较为全面深刻的见解,并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从而促进了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让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他人分享,以此进行思维的碰撞,资源的融汇,在交流中互相启发补充,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展示,以增强探究过程学生参与的兴趣和质量。
小组归纳总结后的学习成果,先推选一名代表进行总结发言,亮出本组观点,其他小组是反对或赞同拿出自己的依据,使得小组中每一个成员都有机会代表本组参与讨论。不管是向其他组质疑、反驳对方,还是相互启发补充,都是一种互相促进提高。例如:教学《晏子使楚》进行学习成果汇报时,组与组之间展开交流,意见一致的地方互相补充,意见出现分歧,各自据理力争,形成了全班大讨论的热烈场面,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对人物有了更深入全面的理解。
以各种形式的朗读来表达自己对语言的感悟、理解,受到的感染熏陶。学生会依据研究的收获来表达意境和感情,表达自己的内心体验。例如教学《船过三峡》,学生通过研究“三峡的美体现在哪里?”这个问题,感受到了长江三峡秀丽的景色,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就可以展示出他们的学习成果。
小组内学生研究如何表演才能把课文的思想感情、人物的性格恰当、形象地再现。学生经过内化语言、排练、表演等过程加强语文训练,再集体评议,深入巩固阅读探究成果。例如《当飞机遇险的时候》一课,学生研究课文,分析人物,再用表演的方式,展现学生对周恩来、小扬眉、工作人员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感悟,展现学生对人物及当时境况的理解。教师再适时地组织学生评议交流,使学生对周恩来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的感受更深刻,从而使展示表达成为一种自觉的阅读行为习惯。
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更广阔的阅读实践,教师应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例如:学习了《日新月异的电视机》一文,为了展示人类的智慧,感受这个瞬息万变的高科技时代,可以就某些商品的发展历程组织学生收集资料、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师生共商确定研究课题。涉及这方面的话题很多,比如日新月异的电话、电脑、飞机、汽车等,通过学生讨论,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作为研究课题,然后组成小组,分工合作。通过上网、阅读图书,收集有关资料,再开展社会调查,分析整理写成研究报告。教师要在生活中为学生创造这种探究性阅读活动的机会,在丰富多彩的训练中提高探究性阅读能力。
[1]何建军. 让造句教学流光溢彩[J]. 福建教育,2006(‖A).
[2]牛国斌. 浅谈语文教学中探究性阅读[J]. 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09(3).
[3]徐学福,宋乃庆. 新课程教学案例引发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