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玉鑫
(沈阳市大东区辽沈街第一小学)
小组合作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不仅充分发挥了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功能,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结合起来,进而促使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学习热情,挖掘个体学习潜能。对此,许多教师认为,合作学习就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合作学习的内容和过程主要在课堂之上、教室之中、学科之内。也有观点认为,合作学习的目标应该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掌握合作方法,具有与人沟通交流、协同工作、和谐相处的基本能力与素养。那么,合作学习的目标究竟应该如何定位?究竟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还是为了学会与人合作?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单打独斗”“闭门造车”不是真正有效、有价值的学习。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合作学习已成为现代教学的“顶梁柱”和“主心骨”。学会学习是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之一,学生只有学会合作才能长久地学会学习,进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目的。然而,无论什么样的学习方式,都要以服务学生发展、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为终极目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大数据时代,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会他们通过合作学习自主地获取信息。如果没有合作学习做支持和后盾,学习效率很难得到提高。对学生个体而言,提高学习效率也需要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不是“万能钥匙”,要与自主学习等方式相配合,并不是任何时候的学习都需要与同学合作。合作学习主要体现在解决疑难问题和完成任务上,像简单的字词认读、数字运算、课文阅读等学习还需要学生独立完成,如果基本的学习内容也采取合作学习形式,反而会影响学习效率。而学生一旦缺乏必备的学习基础,合作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只有让学生练好自主学习的基本功,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要比提高学习效率更有意义和长远性。我认为,合作学习的目标是提高效率,而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一个人的合作能力应该在高效率学习能力之上,换句话说,一个人一旦具有合作的能力,他做事的效率必定是高的。
在小组合作中一味地强调提高效率,必定会让组员只注重自己的成绩。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不信任、不理解、不自信、不客观的后果。如果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不过于强调效率,而是强调合作的好处与收获,整个团队形成温馨的合作的氛围,组员因为有了集体荣誉感,有了勤奋之心,有了奉献之心,最终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也正是因为这种合作意识才会使整个团队变得强大,变得多种能力并存。
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合作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一切教育活动都要围绕“人的发展”这个中心展开。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一位学生都会通过思考,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这种用语言把思维准确地表达出来的过程是难能可贵的。在分享过程中,小组成员积极倾听、辨别,培养专注力,促进思考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在展示环节,同学间的分享、互助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所有成员参与的积极性。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提升自我效能,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源泉。
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在许多成功的新课堂上,学生从容的发问、比较流畅的表达、与同伴互相争论问题、补充同伴的意见、纠正同伴的错误,富有新意的观点、富有创意的课本剧编排和表演,多种形式的展示,都不是临时突击、作秀所能做到的,是孩子在长期自主参与合作学习中形成的能力。这种自主参与的能力将在孩子一生的可持续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1.客观认识学生原则
小组的组建应在班主任对全体学生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首先教师要采取咨询原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做一个全面的掌握,学生的这些能力要考察综合考试成绩、日常学习态度、行为表现、发展潜力等多方面因素,以学习成绩为主进行客观认识。
2.实力均衡原则
小组的组建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均衡的配置有利于每个小组都能进行充分讨论,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和深入交流,并据此获得积极的学习情感体验;同时也有利于各小组在同等条件下展开学习竞赛。分组时大概要考虑三个因素:(1)成绩分配因素。使各小组学生的平均成绩大致相同,小组间不至出现较大的差异。(2)性别搭配因素。遵守异性效应,实行男女搭配,许多学校的成功经验已经证明了,这样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比相同性别的小组合作效果更为显著。(3)家庭背景因素。尽可能考虑学生之间的家庭差异,可以相互取长补短。
3.适时调整原则
一般来讲,学习小组建立以后不能轻易变动成员,这样容易形成合作关系。各学科的学习小组成员可以适当不同,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必要的时候可视情况进行调整,要注意灵活。这种变化包括组员之间的调整、小组长的调整等,如果一段时间后出现某一组实力特别强,而有的组实力又特别弱的情况,教师就要进行适当的成员调换了,否则不要轻易调换小组成员。只有适时适当的调整,才能保证小组学习有序、持续地开展。
4.人数适当原则
学习小组的人数与构成要因班级学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班而异。根据课改名校的成功经验,一个学习小组人数为6人最科学,如8~10人一组,组内可以再分为AB组,小组内能汇集的知识、经验和其他信息,基本能够满足学习的需要。人数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学习效率,如果人数过多,组内的交流就容易受到限制,而如果人数过少,小组内的交流就不会很充分。
那么就建设小组来说,我们往往注重学生能力差别的搭配,目的就是让能力强的帮扶能力弱的,但是在小组建立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容易让我们忽略的问题:
1.如何让学习能力强的和有潜能的学生搭配在一起;
2.搭配在一起之后如何让能力强的去帮扶能力弱的学习;
3.什么时间去帮扶;
4.帮扶到什么程度。
这些就成了问题,而且是很关键的问题。
所以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搭配?如何让两者共存?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
学习小组的建立方法有很多,在这里先介绍一种普遍采用的比较有效果的方法。
以每班36名同学,分成6组为例说明:将全班学生按学习成绩划分为A组、B组、C组三个层次,每组12名同学。
首先让A组的12名同学限时两两自由组合成6个组,然后B 组和C组的同学以同样的方式也各组成6个小组。班主任老师对三个层次的小组提出要求,对A组的要求是:如果让你从C组中选一个小组组成搭档,你最喜欢哪一个小组?为什么?说明原因或理由。同样也让C组中的6个小组在A组中限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小组。
小组成员的组合要限时3分钟,限时非常必要,3分钟的时间既可以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又不至于让学生过多考虑除学习以外的其他因素,一般是学生对同学学习成绩的考虑,会比较客观。
教师要针对他们的选择,分析提出的理由,要做细致的思想工作。然后再自由选择中间B组的6个小组,最终形成AA、BB、CC的小组组成方式,小组内AA、BB、CC两两之间为互帮对子,并在小组内,AA负责BB疑难问题的解答,BB负责CC疑难问题的解答。结成对子的两人应该是关系较好的同学,学优生的水平足以帮助且愿意帮助潜能生,潜能生也愿意主动学,不无故打扰学优生,同时要对对子帮扶过程有一定的监控,不同对子之间要有评价制度,定期对帮扶效果进行评价。
小组学习的高效率,需要小组有很高的凝聚力才能实现,小组长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组长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带动性;(2)帮扶性;(3)检查、评比性;(4)跟踪反馈性;(5)与组员进行思想沟通;(6)关注小组的方方面面(学习、纪律、卫生、活动等)。
1.小组长标准
小组长应具备的条件和素质:有较强的自制力、较好的协调能力、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敏锐的洞察力和学习能力;人缘好、组织管理能力强、责任心强、成绩中上。
一个小组最好能设立AB组,即学习小组和行政小组,各设小组长一人。学习小组长负责督促全组的学习,是老师上课时的助手,是组内的学习管理者,组长未必是终身制,成绩未必是第一名,但要求其必须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
行政小组长由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较强的小组成员担任,是组内的行政管理者,要带领组员制定组名、组标,负责组内的值日等一些活动的组织与安排,具体有组内卫生、桌椅的摆放、黑板的擦洗、标语的完善、组内的纪律等。
2.小组长选拔
可以采取竞选的原则,让有意向做组长的同学担任,也可以由学生进行推选;可以先行由教师指定临时组长,然后以组长为核心选定组员,确定小组成员,待一段时间了解、磨合后,再让学生通过推举产生各自的组长,还可以由全班同学选举产生小组长,然后由组长来选择组员,这种方法容易被学生接受,组员更容易服从组长管理。如果小组人数多还可以在组内设立AB组,分别设立组长一人。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学习,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小组成员间形成紧密的学习利益共同体。
3.小组长培养
小组长是一个小组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学生当上小组长之后,本身角色就由一个学生变成了一个“小老师”,完全发挥着一个老师的职能和作用。老师(包括科任教师)可以针对各小组出现的问题及时组织小组长学习、讨论并加以解决,这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在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他们自主开展小组学习和管理工作。
小组长是如何管理组员的?
(1)选出榜样。及时在小组评价栏内进行表扬。
(2)发现不足。及时将建议写在小组的评价栏内。
(3)进行评价。可以围绕组员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可以结合学生课堂点评的价值性,可以是课余时间的表现情况,也可以是课堂学习效果的抽查排名。
(4)协助任课老师做好学习效果的抽查。
小组长与组员关系协调。组长与组员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小组的建设。组长要了解各组员的基本情况,深入了解每个组员的性格、兴趣、爱好等,同时小组长在管理过程中又要有自己的做法,教师要树立小组长的威信。
在小组管理过程中,老师要从班级管理的长远着想,在班级会议上坚持做好组长的后盾,私下里对小组长进行集中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同时,老师也要积极主动地做好个别组员的思想工作。首先利用班级舆论进行监督,即要多召开班级主题班会,或者定期对学生进行无记名调查。这样能够在班级中形成一定的舆论引导作用,让表现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让表现欠佳的学生更有信心,让全体同学都能参与到班级管理和小组建设中来。
如果出现组员不服组长或者组长想把个别组员“踢”出本组的情况,教师要先了解具体情况,采取互相沟通的方式查找出原因,让学生认识到小组团结和小组荣誉的重要性。如果确定是组员的问题,那么老师一定要维护小组长的权威,正确及时地处理问题,化解组长和组员之间的矛盾。如果是组长的问题,要对小组长的工作进行分析,让组长真正树立为小组服务的意识,以及让他们了解小组长在小组集体荣誉中的重要性,杜绝“自己可以把个别组员‘踢’出本组”的念头。如果经过协调问题仍然不能解决,教师要采取双向选择的办法,由组员选择组长,选择自己愿意加入的小组;同样,组长要有选择、接受组员的权利。这样可以让小组成员之间更加和谐。
作为教师,我们都明白,提高班级教学成绩,不仅是让学优生更优,更关键的是中等生和学困生提高,让更多的人参与。成功的做法一是规定在展示课上学优生发言的机会不超过两次,尽量为中等生和学困生提供展示机会;二是在“预习、反馈”两个环节着重解决学困生问题,重点关注了“弱势群体”,并且利用了“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战略,实行验收制度,检查目标达成的情况;三是在小组学习时,组员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层次取得成功。
1.小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在课堂学习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学生要经过独立自主的学习,在独立学习与思考的基础上,再对学习的疑难进行合作交流与解决。
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主要的工作是指导,要深入到小组中去,听一听学生交流的内容,看看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出现了哪些不足,把它们记录下来,到小结课堂问题时指出来,让学生去纠正不足,发现亮点,要让学生继续发扬。教师不要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应该把解题的思路给学生讲明,让学生按解题思路去寻找答案。如果在组内还不能解决疑难问题,组长就要把这个问题展示在主展板上,让全班同学共同讨论、交流后解决。
在高效课堂中,小组的建设是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而小组内的分工明确是高效课堂有效实施的体现。课堂上,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先让他们对学习内容进行初步了解,每个学生提出自己在自学过程中感到困惑的习题与对子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小组内的组学,通过讨论化解疑难点,然后将导学案上的习题逐题讲解,最后教师才能分配任务。教师分配展示任务时尽量采取小组自愿的原则,哪个组喜欢讲哪道题就去认领,他们自己选择的题目,他们就会很自信,从而创造出一种课堂中组组有事做,人人想展示的氛围。
2.小组合作学习内容的制订
学习小组的建立与运行,是课堂教学形式上的东西,而要想真正做到小组学习,从而实现学习的高效率,小组合作学习内容的制订就显得非常重要,合作学习的内容是课堂教学的内涵。不可否认确实存在着极少部分学习内容不适合小组合作方式加以解决,比如一些知识性的内容,学生在已有的条件下难以知晓而需教师告知的,比如英语学科中的生单词,数学学科中的数字运算,语文学科中的课文阅读,科学、品德等学科里的一些需了解的新知识等。
课堂上让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一定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紧紧抓住重难点,精心设计出一个综合性的、反映学习重难点的、具体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去合作解决,同时可以为学生的学习给出必要的提示,让学生学有所引。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学习的重难点也就随之突破。
下面以两篇课文为例,谈谈合作学习内容的制订:一篇是语文S版四年上册第七单元第25课《倔强的小红军》,另一篇是语文S版六年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卖火柴的小女孩儿》。
《倔强的小红军》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两万五千里长征途中过草地时,一位小红军忍受饥饿和疲惫,又不肯接受别人照顾而牺牲的事,赞扬了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赓的品质及其感情。为此制订的合作学习内容是:1.小红军三次拒绝陈赓,每次拒绝的理由是什么?2.他为什么要三番五次地拒绝陈赓,他是怎么想的?3.小红军的处境怎样?4.难道他不知道拒绝的后果吗?如果他知道,那他为什么明知是这样的结局,还要坚持这样做?他有别的选择吗?5.再找出描写小红军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从中可以看出小红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自己就是小红军,当时是怎么想的,然后用上“(我)虽然……还是(不能)……因为……”的句式表达。
第一次拒绝是因为:
第二次拒绝是因为:
第三次拒绝是因为:
小红军想法提示:已经累得走不动了,要是能骑会儿马,那该有多好;已经好几天是孤单一人了,要是有个伴那该有多好;已经饿了好几天了,要是能吃上一口,那该有多好。
造句:……虽然……还是(不能)……因为……
要避免这个悲惨结局的发生,陈赓有几次机会,分别在什么时候,当时是什么样的情景?陈赓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你从陈赓的所作所为中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自己的话说说,再读一读书上的句子。(重点词语语句提示:无可奈何;“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掉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
(你能把上面的句子变换一下顺序而不改变句子的原意吗?)
《卖火柴的小女孩儿》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小女孩儿几次擦燃火柴,她分别看到了什么?每次看到的景象是什么原因?说明了什么?找出描写小女孩儿动作、神态、心理的句子,读一读,要读出感情。
小组合作学习内容的制订,关乎小组合作学习的成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对学习的内容精心制订、反复推敲、不断总结、适时调整,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高效课堂模式对小组学习的形式和方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小组之间和小组内都要充满竞争。小组内成员间既是竞争者,也是相互监督者,小组长要鼓励对子间的竞争,可以采取“下战书”等挑战形式;小组间的竞争考验的就是教师的课堂艺术了,“评价是武器”,教师要善于和敢于调动组与组之间的对抗、质疑,并做好即时性评价。一个人是一根绳,多几根绳才能织成网,小组学习就是几根绳织网,单绳不成网并捕不到鱼,潜能生手里可能没有粗绳,但或许他们有织网的梭子,与其每个人都有短处独自很难完成任务,不如大家绑在一起共同分担任务,这样既减少了学习分量,又降低了心理强度,这就是新课改合作学习的意义。在竞争的基础上,各班还要建立和班级情况相适应的科学的小组评价和学生评价机制,对帮教效果明显的小组、个人、对子,要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荣誉感。得到褒奖的学生往往更加努力,不会松懈;那些暂时没有得到奖励的学生就会积极调整自己,力争取得成绩,为小组争光。对子评价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可在班级内设置“黄金搭档”、“挑战台”等项目,利用这种手段进行激励,使对子更加自信,更加快乐,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1.设立小组量化表
小组建设得再好,若没有老师的把关、老师的监督,课堂上组员也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展示。所以开始的时候为了活跃课堂氛围,我们要采用一张表格进行评价。这样对学生的个体评价、小组的整体评价、对科目的评价一目了然。
不管大组有多少人,每个小组不能超过四个人。通过这张表格,我们只看语文这一纵列的总数(6张表格都是这一个地方)就能知道语文老师是以自己主讲为主还是以发动学生为主。看张三这一横行,就可以知道张三在这一天中表现的情况如何。看这张表格左下角的总数,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在一天中的表现如何。要考察课堂氛围,我们只看这个小组的总数。6个小组都看这一个位置,就能很清楚地反映出每个小组的课堂参与情况。我们还要针对每一张表格去做文章。每一张表格中我们要选一个表现秀1×6=6人,每张表格要选一个进步最大的1×6=6人,每个小组选一名有待于进步的1×6=6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这种方式很快就会被调动起来。
2.建立计分激励机制
(1)展示时以小组为单位赋分,满分为20分。几号同学展示另加5倍分数,并把此分数计入个人分数。如果是自己指导帮助的伙伴进行展示,在伙伴得到分数的同时,自己也相应得到同样的分数,并加上自己学号的分数。目的是鼓励学优生帮助学困生。
(2)对他人质疑、评价或补充,确实有成效的每人次给个人加计5分。
(3)小组学习效率高,同学参与积极,互相帮助,步伐统一,学习主动,小组长全节课另加个人分10分。
(4)小组得分为满分20分,小组长另加个人积分10分。
(5)单独环节计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发现某一环节出现模式化的问题,而想要改变过于单一僵化等问题,就可以针对这一环节设立计分,以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做到与众不同,从而触动学生的学习向更深层次迈进。例如:过渡语精彩,别人用过的过渡语不再使用,与众不同者,小组增加积分3分,加计个人积分10分。
预习环节中展示例题加分,展示小组的选择为最先准备好的小组。
每周评选一次学习优秀组,当选者小组增加积分50分,同时按一半分数计入每人积分,每月评选一次学习优秀组,由班级统一进行奖励,并向家长发喜报。评选完毕后各小组积分清零,让各小组回到同一起跑线上开始下一周期的学习,避免积分差距越拉越大,从而让各小组间的比拼早早失去悬念而让激烈的学习竞争失色。同时也可以适当调整小组成员达到增强弱组实力的目的。
没有任何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能够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但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停下来,就此放弃追求教育公平的工作目标。学困生思维敏捷性、灵活性欠缺,对于这部分学生的要求本就不应与学优生同样高,学习任务也应相对较少、容易。教师备课的时候,要在了解他们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准备好与之相适应的学习内容,也就是在同一课堂呈现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相对浅显的基础知识由学困生来操作、展示、汇报。如果经常为他们创造这样发挥的机会,辅以教师长期不断的鼓励,一定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提高他们的能力。当然,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1.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表达方式,当然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我们不能一味地强调参与率,希望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讨论中,甚至所有人都能上台展示,殊不知,有些学生性格使然从心里就不喜欢这样的方式。对于这些学生倒不如就随之,只要他在用心学习,不参与讨论又如何?倾听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学生姓名 语文 数学 英语 科学 合计张黎明 2次 1次 2次 1次 6次丁胜男 1次 3次 1次 2次 7次崔华轩 1次 2次 1次 1次 5次刘良玉 1次 1次 1次 2次 5次陈丽丽 1次 1次 0次 1次 3次张同同 1次 1次 1次 1次 4次一组 7次 9次 6次 8次 30次
2.要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自学(独学)是解决学生问题的关键,很多时候甚至可以放弃交流和展示,充分放大学生的自学,自学不充分,交流或展示就没有意义。
3.如何避免精英式展示:小组合作学习不再是老师叫哪位同学回答问题了,所以程度好的、善于表现的同学就一直争抢这种机会,程度差一点儿的、不善于表现的就再也动不起来了,两极分化就随之而产生。所以,一旦有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之后,我们就要改变评价方式,关注每个小组当中成绩最差的两名同学,他们代表的是整个小组。一个人优秀不算优秀,所有人都优秀才算是优秀,注重团队意识、集体意识的培养。
(1)建立帮扶对子以学科互补、自愿的原则。在组中,根据同学们的学习状况,在某一学科的优势科目与劣势科目的同学结成帮扶对子。
(2)利用好帮扶对子。对建立的帮扶对子在每天的每节课中进行督促、赏识。发现帮扶对子互帮效果好的及时进行表扬。
(3)指导学生帮扶的方法。帮扶并不是“包办”,要求帮扶的同学要把好脉。在哪个地方实施帮扶,怎么帮。也就是说,被帮扶的同学必须是在独立思考过程中遇到困难了才要进行。
(4)帮扶小对子在班会上互相提建议活动。
(5)这种活动可以使帮扶更有效。
(6)评选“黄金搭档”。让学生由被动帮扶到主动帮扶的一个转变。(比如老师的捆绑式管理)。
为了避免学生只针对分配给自己的任务而研究、学习、准备的现象,教师大多数情况下应临时、随机地分配展示任务和内容。组长根据本组的计划将展示任务安排到组员,展示内容的分配要考虑难度。教师可以把不同难度的题目设置成不同的分值,应该是不同基础的同学展示适合他学习程度的问题,特别是通过将一些简单问题分配到潜能生进行展示的做法,可以增加他们展示的机会,增强学习的信心。为了避免组内学习好的学生经常有展示的机会,而潜能生展示的机会小的问题,可以在组内规定每人每天展示的次数,同一个人多次展示时,少加分或不加分,其他人展示多加分,必要时教师可以指定展示的人选,同时还要从小组评价机制中多想办法。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而又十分可行的学习方式。只要我们正确运用,合理调控,我相信生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共事能力、交往艺术等现代人的合作品质都能得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就水到渠成了。